一、概述
2014上半年,在美豆库存偏紧的格局下,国内豆类品种普遍上扬,但一直呈现粕强油弱的态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相对旺盛的蛋白饲料需求和低迷的油脂消费。在美豆上行的条件下,油脂尚且不能顺畅反弹,表明其基本面处于弱势格局中。
6月底,美国农业部公布了美豆种植面积,基本明确了美豆丰产的预期。随后的月度市场供需报告,再一次确认了大豆供给的充裕。豆类开始全面下行,而基本面更差的油脂明显跌幅领先豆粕、大豆,下跌的过程酣畅淋漓,多头几无抵抗。目前已经创5年新低。
高库存、弱下游的自身基本面是油脂疲弱的主要原因,清晰的基本面给予了较好的单边操作机会,同时粕强油弱的格局在豆类下跌过程中更加清晰,套利交易也可以继续选择这一头寸。
二、价格影响因素
(一)USDA报告利空,打压豆油行情
USDA8月报告,美国大豆平均单产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45.4蒲式耳/英亩,收获面积预计达到创纪录的8410万英亩,2014/1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38.16亿蒲式耳。因此供应提高将会导致2014/15年度大豆期末库存增至4.3亿蒲式耳。同时,美国良好的生长条导致土壤墒情一直保持充足。另外,南美阿根廷大豆收获进度基本结束,预计产量达到创纪录的5550万吨,高于上半年的4580万吨。
基本可以确认,美豆的丰产另供给量大幅增加,豆类价格被压制,较难出现上行动力。
(二)大豆到港量较大,供应压力加大
美豆销售依然强势,本作物年度,美豆出口检验量累计为4336万吨,上一年同期3567万吨。而在8月的USDA报告,也将2013/2014结转库存降至382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至4.17%。南美方面,每年的4-9月份是我国集中进口巴西大豆的时期,阿根廷大豆到港时间为每年的6-12月份。海关总署公布的月度进口大豆数据显示,上半年共进口大豆数量为3419万吨,相比去年同期上升24.5%;去年9月份至今年7月,我国共进口大豆数量为6396万吨,相比去年同期上升19%。整体分析,2014年上半年进口大豆到港量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大豆进口量维持高位,港口库存连续高企。预计8月港口到货量达到600万吨左右,9月份有所下降,也将达到460万吨,而10月会攀升至520万吨。
由于美豆暴跌,引发近期国内油厂点价,以及美农民惜售,短期美洲港口升贴水出现大幅拉升,如下图所示,涨幅高达200-300,显示国内进口需求旺盛,同时也造成港口库存短期难以看到下降的态势。
而国内国储拍卖方面,自2014年5月13日以来,国储大豆累计举行16次,成交总量208万吨,占到预计300万吨的69.34%。随着新季度大豆逐步上市,8月底国储大豆拍卖将全部完成。
(三)压榨利润低迷,亏损依然严重
今年6月之前,压榨利润一直为负,油厂开工亏损,6月下旬后,由于美豆的暴跌,进口大豆成本不断下降,使盘面压榨出现利润,6月底一度出现200-300元/吨的理论利润,由于压榨利润可观,也刺激油厂压榨积极性。目前大豆压榨产能利用率在48%,进入8月下旬,之前停机的油厂陆续恢复开机。
另一方面,本年度收储政策终结,改为直补政策,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为4800元/吨,09、01、05合约期货盘面压榨利润可能向国产大豆现货压榨利润回归。
(四)豆粕替代杂粕现象频出,豆粕需求受提振
目前棉粕、花生粕供应量已经不大,价格高企,国产菜粕已经批量入市,但今年国产菜籽减产幅度较大,且今年国家调整收储政策,菜粕价格也是高企。
(数据来源:文华财经、良运期货)
当前杂粕与豆粕之间的价差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比如目前豆粕与菜粕、棉粕的价差均已经不到600元/吨,远低于1000元/吨左右的平均水平。已经有饲料企业修改配方,减少杂粕用量,增加豆粕用量,市场反映部分区域菜粕用量或较去年同期下降10-30%,个别较高的甚至达到50%,后期豆粕需求前景看好。
三、总结及操作策略
目前看,大豆丰产仍旧是市场主导因素,油脂类反弹需要更多的利好因素支撑。但豆粕短期收到支撑的因素开始凸显,下游养殖利润的好转,另补栏开始加快,预计对都白的需求将持续向好。
良运期货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