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nt原油震荡偏弱
近一个月以来,油市由于基本面和外部信息面均未出现明显的异动,反映于市场之内也便呈现较明显的无序状态,Brent原油维持于105~110美元之间的区域内窄幅波动,油价振幅和期权隐含波动率均降至近半年来低点,同期市场成交量也大幅回落至近一年最低水平。我们认为,在目前供需整体疲弱的背景之下,油市在年底之前维持弱势震荡的可能性较大,波动区间可能下移至100~110美元之间。
供需整体疲弱
Brent原油自7月份以来一直表现强于WTI,价差从6月份的低点11.4美元一度升至近一年最高水平25.5美元,相较于亚太地区油价升水也在持续提升,其中北海原油产量的降低是主要因素。不过从目前的北海排产计划来看,12月北海产量将恢复至196万桶/天的水平,为6月份以来最高水平,较9月份提升近25%,可以较大程度缓解目前欧洲市场的供应紧缺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伊朗9月份开始以国家油轮公司自行对出口油轮承保,明显提升了其原油出口量,多数运往亚太地区。其中,10月份韩国恢复了从伊朗进口,12月份有望进一步增至20万桶/天。三季度韩国大量购买北海Forties原油加剧了欧洲市场的供应短缺,品质略低的Forties原油曾一度对Brent升水,而在目前的BFOE定价体系下,Forties的价格基本决定了Brent期货走势。不过自四季度以来,韩国从欧洲原油进口的削减和Forties主要产油区Buzzard油田在11月中旬的复产明显缓解了这一局面,Forties对Brent贴水触及近一年最高水平,自11月下旬以来更是出现5次以上流拍,摩根士丹利多次压货抬价却始终无果,可见目前北海的供应短缺局面有较明显的改善。
从目前的OPEC油轮定制情况来看,预计年底之前其出口量基本讲维持稳定,OPEC多国代表也均表示12月12日的部长会议不会改变目前的配额水平,因而预计在年底之前欧洲市场供应将呈现略宽松的局面。
而从目前的需求情况来看,显然同样不乐观,欧债危机自三季度开始已经开始逐步向核心国蔓延,工业疲弱对原油消费讲产生较明显抑制。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德国三季度汽柴油消费量降至106万桶/天,同比下降近10%,预计在四季度将进一步降低。四季度本身是原油消费的传统淡季,而今年欧洲天气较去年同期明显偏暖,将更进一步削弱原油需求量。
柏林近一个月平均气温达5.3度,去年同期为3.8;而从天气期货数据来看,今年柏林取暖日基本维持于460~470天之间,同比降7.2%。而从ICE柴油裂解价差来看,11月降至16美元/桶,较去年同期降低近12%,也暗示了目前实际的消费并不乐观。也因此,预计四季度在季节性因素、经济疲弱和天气较暖三个方面共同因素的作用下,欧洲整体原油消费量将维持疲弱水平。
地缘政治降温
自7月份欧盟对伊朗制裁正式生效以来,地缘政治因素再度升温。不过Brent与Dubai原油价差一直维持于3.5美元附近,自四季度以来一度还有所提升,可见地缘政治因素并非市场主导。
从目前中东局势来看,可能出现危机的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其一是伊朗局势的变化,若伊朗与以色列开战,势必将引发中东陷入全面战乱,OPEC生产可能陷入全面中断,并造成全球3200万桶/天,约35%的产量缺失;但随着奥巴马的再度连任,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基本为0;其二是叙利亚国内动乱的全面升级并向外蔓延至伊拉克、土耳其和其它周边国家,在此情况之下可能受影响的原油供应量约在300万桶,对目前原油供应也将产生一定冲击,但发生的概率同样偏低。
其三则是目前的巴以冲突以及埃及国内的可能动乱,埃及虽基本不产油,但扼守苏伊士运河和苏麦德管道,可能引发欧洲约250万桶/天原油供应的短缺,这也是11月中旬以来市场持续热炒的新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以色列自1994年撤离加沙以来实无再度占领的必要,高调动武一则试探美国态度,二则为明年大选铺路,而目前两个目的均已达到,以色列显然没有让事态进一步升级的必要。而埃及目前国内局势虽乱,但穆兄会的优势地位无本质改变,穆尔西也开始以较温和手段安抚民意,埃及政局出现大的变动可能性同样不大。
整体而言,地缘政治因素逐步退潮,市场投机情绪也有较明显降温,11月12日Brent基金净多持仓一度将至4个月最低水平7.8万手,预计市场整体仍将维持震荡走势。但随着供需矛盾的进一步体现,年底之前预计油价将逐步转弱,价格重心将略有降低;不过考虑到美国市场目前产量的快速增长,预计Brent与WTI价差仍将维持20美元以上。
图1:Brent原油期货5日平均成交量(手)
图2:北海原油装载量和韩国伊朗原油进口量(Kbbl/d)
图3:Forties与Brent价差(USD/bbl)
图4:西北欧裂解价差(USD/bbl)
图5:柏林取暖日期货(度·天)
图6:德国汽柴油消费量(Kbbl/d)
图7:Brent与亚太中东原油价差(美元/桶)
图8:Brent持仓数据(万手)
中证期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