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期货:收储传闻落实 郑糖上行空间有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9日 17:21  新浪财经微博

  中期研究院研究员 欧阳玉萍

  自90年代起,我国食糖产量逐渐增长,且进口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相比之下,国内食糖消费增速则略为缓慢。在此背景下,为确保国内糖市的稳定运行,保护蔗农与制糖企业的利益,国家储备糖制度在1991年应运而生。国家储备糖的来源包括国内收储以及中古政府间贸易从古巴进口的原糖两方面。事实上,糖市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就是国家食糖储备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国家储备糖的适时吞吐。从图1中可看出,自2000年以来,除2001/02榨季以外,其它每个榨季都实行了抛储和收储政策,收抛储政策是农业经济政策中对白糖价格影响最重要的政策之一。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国家少量收放储并不会改变糖市走势。在预判糖市后期运行方向时,应结合宏观经济情况以及产销基本面来进行分析。如在1997年和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时,尽管国家意图通过收储操作来提振糖价,但作用并不明显,糖价仍处于跌势之中。

  图1:我国食糖产销情况表

  产量(万吨) 消费量(万吨) 收储/放储数量(万吨)

  00/01榨季 620 826.42 124(放储)

  01/02榨季 850 925.17

  02/03榨季 1064 1095.34 30(收储)

  03/04榨季 1001 1146.18 45(放储)

  04/05榨季 917 1042.23 46.18(放储)

  05/06榨季 882 1081.68 120(放储)

  06/07榨季 1199 1170 30(收储)

  07/08榨季 1484 1350 80(收储)

  08/09榨季 1243.26 1390 80(收储)

  09/10榨季 1074 1379 170(放储)

  10/11榨季 1045 1400 186(放储)

  资料来源:昆商糖网,中期研究院

  郑糖自今年初以来展开了一波强劲的反弹行情,主要也是受到了收储传闻的刺激。昨日晚间,市场传言已久的收储消息终于尘埃落定。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月10日起启动食糖国家临时收储,数量暂定100万吨,收储基础价格为每吨6550元(南宁车板交货价,含税)。近期收储消息对糖市带来的提振有目共睹,不过考虑到国家收储的目的是将糖价控制在合理的波动范围内,且目前市场整体环境仍不太理想,因此仍需理性看待收储所产生的影响及政策托市的意图,不应盲目放大收储的作用,收储政策并不构成推动糖价长期上涨的动力。

  从6550收储价对应的各地最高到库结算价与现货价格对比来看,2月8日现货价格整体要小幅高于或与最高到库结算价接近。因此,本次收储对目前高企的现货价格而言,提振作用相对有限。事实上,与其他诸如经济走势和调控政策等因素相比,食糖供求关系才是影响糖市走势最为根本的原因。

  就食糖生产情况而言,受春节及阴雨天气影响,1月产量相对较低。不过自2011/12榨季以来,主产区天气状况整体较为理想,未发生冰冻灾害天气,糖料蔗生产情况良好。目前来看,今年食糖增产基本已成为定局,新疆产量已经实现增产,云南增产悬念不大,最大的变数在于广西,究竟是超出预估还是难以实现增产尚属未知之数。前期广西出现了糖料出糖率较低的情况,目前尚未砍收的糖料蔗仍在进行糖分积累,后期砍收的糖料蔗的出糖率预计会有所提升。如果主产区的生产线顺利开榨,本榨季食糖产量达到之前预期的1200万吨难度不大。不过考虑到今年是增产周期的第一个年份,属于恢复性增产,因此最终的增产幅度将会比较有限。

  从食糖消费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1月末,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211.2万吨(上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271.75万吨),累计销糖率40.46%(上制糖期同期48.1%)。可见1月食糖消费形势不佳,主产区产销率较去年同期出现了明显下滑,这主要是由于1月份有1半的时间在放假。同时,近期公布的进口糖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进口食糖291.9万吨,同比增长65.3%。其中12月份进口食糖49.5万吨,较上月增长18.2%,国内外价差较大是进口糖不断涌入糖市的重要原因,这在无形中也加大了食糖的销售难度。在产区全面收榨前,厂家面临的库存压力会日益增大,而随着春节备糖阶段的结束,糖市将步入传统消费淡季,产销格局的失衡意味着2月食糖销售形势将更为严峻。

  总体而言,短期在收储消息的提振下,郑糖将延续反弹行情,而随着收储题材的消耗殆尽,上行空间将较为有限。6700-6800是个上档压力区间,突破此关口难度较大。之后受消费不振的利空影响,郑糖中期将以震荡回落的行情为主,不过收储政策以及制糖成本的支撑将限制糖价的调整幅度。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