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苏剑:通过促进产品创新来最终摆脱通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4日 11:29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5月14日,由北京期货商会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北京)期货暨衍生品市场论坛”在北京国宾酒店召开,新浪财经作为独家门户网络合作伙伴全程图文直播本次论坛。本届论坛将以“通胀背景下的衍生品市场”作为主题,内容包括201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通胀背景下的宏观调控、动荡的国际局势下衍生品的发展机会等。以下为北京大学教授苏剑先生实录。

  苏剑:谢谢大家,刚才余斌部长做了一个非常精彩发言,我对他最后谈到关于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紧缩这个政策持保留态度观点非常赞同。的确,如果通货膨胀由需求一边因素引起,通过货币紧缩确实能达到这样效果,但是现在的中国通货膨胀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成本推动的,实际上我已经写了好几篇文章,在鼓吹应该用供给管理政策来解决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那么,供给管理政策其中一个最常见的,也比较有效的政策,我认为就是给企业减税。因为,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给企业减税就相当于降低企业实际成本,给他留下更大利润空间,他就可以承受成本上升的压力,从而保持价格稳定。在我看来,供给管理对于处理成长通货膨胀是最契合的。问题就在于,在现在宏观调控体系里面,大家只知道需求管理,不知道供给管理,世界各国都是如此。而在中国,我觉得供给管理用起来可能更为顺手,比毕竟我们是从计划经济转轨过来,计划经济就是极端形式的供给管理,这是我首先对余斌先生的一点回应。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我今天的一个发言,那就是通货膨胀背景下的大宗商品市场。余斌教授刚才谈到是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下一位发言人谈的是国际的,我没有他们了解的那么齐,我从理论的角度来谈一下大宗商品市场跟经济周期的关系。我在这里画出这样一个图,说明了产能过剩跟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最近,这么多年来金融危机在全世界到处乱串,从拉美国家到日本,又串到美国等等,最近在欧洲又爆发了债务危机,虽然说不上是金融危机,但是根源都差不多,都是产能过剩。

  那么产能过剩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会导致资金的充裕,什么意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在增长,但是人们收入增长的同时意味着供给在增长。产能过剩为什么会意味着资金充裕?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消费倾向递减法则,人们的消费愿望随着他的收入是递减的。如果一个人收入是1千块钱,意味着他通过自己的生产提供1千块钱的产品,当他的收入是1千块钱的时候,可能把1千块钱都花了,毕竟在北京这样的地方生活一月1千块钱估计活不下去。此时,他消费收入是5千,基本生活都满足了可能会存下一部分,而他存下来1千块钱就是储蓄,储蓄就成为资产市场的购买力。

  这就意味着随着收入的增长,经济中的资金也就越来越充裕。只有经济已经达到一定富裕程度的时候产能过剩才能出现,毕竟对于一个穷国来说,连饭都吃不饱需求肯定够用,供给不足。所以,经济发展最终都会导致产能过剩,这个是马克思如此看,凯恩斯也是如此观点,都是讲资本社会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失业就会出现,世界各国会采取各种措施,基本上都是凯恩斯主义政策。

  现在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两大类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一个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它的扩张直接就导致了货币供给量上升,财政政策通过提高货币的流动速度,导致货币的使用率上升,实际上相当于货币供给量增加。最后就会导致物价上涨,这是产能过剩导致的下一个经济变动。

  随着资金越来越充裕,但产能过剩的局面依然存在。所以,这些资金就只有一小部分留在消费品市场,大部分被投到资产市场,当然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对自己的资产进行保值,结果就推动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最后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大宗商品也不例外,价格也会快速上涨,这是在经济周期第二个阶段,大宗商品和经济周期的联动关系。

  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产成本。比如说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上升都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对于哪些发达国家来说,对于中国这样的,对资源依赖非常大的国家,以及对外来资源依赖非常大的国家来说,一般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滞胀,意思经济一方面增长力下滑,一方面通货膨胀比较高。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滞胀,包括我们国家。

  当然中国的情况比其他国家更为复杂一点,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那么,滞胀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上升之后,对于企业来说,他的利润空间就会下降,利润空间下降了他就会缩减自己产量,在缩减产量的同时就缩减就业量,于是就出现失业上升,和增长力下降局面,这是美国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出现的现象,我们国家现在滞胀出现的原因,比其他国家要复杂,刚才余斌教授也说了,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原因,大宗资产价格上涨也是一个原因。

  如何应对“滞胀”呢?大家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里面,应当已经感受到政府在这段时期处理滞胀的各种努力。目前,世界各国应对滞胀政策仍然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我刚才说了在治理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方面需求管理只能顾一头,顾不了两头。所以,就面临一个问题,政府的目标是对付滞,还是对付胀,如果对付滞,这里继续扩大总需求,又会加剧通货膨胀,于是就会使得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也上涨,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于是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对付胀呢?就得紧缩总需求,于是经济将进一步下滑,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失业率将进一步上升,结果就会导致经济衰退。一般而言,随着资产价格逐步攀升,如果政府不干预最终资产价格会泡沫,会导致金融危机。但现在少有政府不干预的,因此最终都会采取紧缩型政策,这就导致经济的衰退。那么经济衰退的结果呢?经济基本面下滑,影响到股票,以及相应的衍生品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需求下降,影响到大宗商品市场,最终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从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的大宗商品这个市场是怎么样运行的?首先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对大宗商品需求在上升,价格也跟着上涨。随着资金越来越充裕,价格的波动性也越来越大,因为资金多了。最后会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其中大宗商品价格会导致滞胀,由于下一轮危机开始。

  我们回到第一张幻灯片,就给出产能过剩和金融危机的图。产能过剩导致资金充裕,产能过剩的同时一般情况下也意味着失业率比较高,政府就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跟资金充裕合在一块就导致通货膨胀,就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里面其中大宗商品价格也不能例外。于是就出现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于是就出现了滞胀。

  那么在出现滞胀的情况下,政府面临两个选择,对付胀还是对付胀,如果对付滞就回到这一步,采取这么一个措施,就继续循环下去。如果他对付胀就应该采取紧缩性的政策,于是增长率慢慢下滑,经济出现衰退,最后导致金融危机。实际上在现代经济上,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回顾一下美国金融危机是怎么爆发的,就会发现,美国就是这样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

  当年在2000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那时候格林斯潘采取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把美国利息率一直降到1%,当然现在大家听1%利息率很高,现在美国利息率将近0%,那时候降到1%,1%之后这个时候,他通过这个办法确实把经济给刺激起来了,于是在2003年,低利率政策从01,02,03坚持了3年,到04年的时候美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左右,于是美国认为经济过热,当时美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结果他就开始采取紧缩型政策,这一紧缩在第一季度期间,所采取的投资项目基本上都是刺激贷款所对应的房地产投资,于是就成了烂帐,最终结果导致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产能过剩才是美国金融危机最重要根源。

  后来说美国过渡宽松货币政策,监管当局失职,以及美国投资者贪婪都是后面过程。如果经济不存在产能过剩的话,那后面过程其实也不会发生,经济还运行的好好着。这就是产能过剩,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呢?其实,最终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科技进步,所以一个劲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需求和投资需求,结果美国出现通货膨胀,同时把这个通货膨胀传递到了全世界。

  最终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也通过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不断解决不了,还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为什么说科技革命使得产能不再过剩呢?科技进步,主要指产品创新,为什么我强调产品创新呢?因为在科技进步里面,有两种创新,至少可以分成两大类创新,一类是产品创新,一类是工艺创新。工艺创新实际上降低企业生长成本,增长产品供给。产品创新增加老百姓需求,所以两者对经济的作用完全不一样。

  我为什么强调产品创新的作用呢?就在于产品创新能够有效地扩大总需求。实际上在我看来,总需求在长期的最终决定因素永远是产品创新,为什么呢?首先第一个,新产品它的出现会产生新的消费热点。比如说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时候大家大概不会想到它,但是有了它们以后就形成好多行业,我们的生活也方便了很多。

  另外一个有些产品能够延长人的消费寿命。比如说手机和高铁,这些就缩短了人们的交通时间和通信时间,于是人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消费,因此实际上就相当于延长人的消费寿命。同时,有些新产品的出现,他也扩大了人的消费空间,比如说,至少在20年前你要想早上去上海吃顿饭下午再回来,现在能做到,因为有航空。

  如果下一步高铁能够发展起来,而且它的经济性更好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一天之内可以在全中国去消费,各个地方的特色产品。因此,这种新的交通工具就扩大了我们的消费空间,同时也能够促进消费。

  所以,只有通过促进产品创新,才有可能最终摆脱这种经济周期。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谢谢大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