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淡季将至 铜市步入震荡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1日 08:46  瑞达期货

  一、行情回顾:

  5月份初,国内央行宣布再度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货币收紧信号愈加明显,国内股市连续大跌;同时希腊、葡萄牙等国相继遭遇调降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忧虑加剧,全球避险情绪蔓延,美元强势上扬,金属遭遇恐慌性抛售,伦铜从7500美元持续回落,一度下探至6400一线,沪铜最低也跌至52000一线。步入下旬,受股市止跌反弹带动,铜市逐步企稳,呈现震荡回升走势。

  二、宏观经济因素

  (1)、4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回落

  4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增速比3月份小幅回落0.3 个百分点。1-4 月份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 个百分点。考虑到去年4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环比回落1 个百分点,基数相对较低的因素,今年4 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预期意味着工业生产出现增速回落的可能性增加。工业同比增速的回落有两个原因,一是信贷紧缩背景下的投资增速下降,二是与汽车生产增速回落有关。分轻重工业看,4 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增速比上月回落0.6 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月提高0.7 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3.2%,增速比上月大幅回落6.9 个百分点,而化工、钢铁、机械、电力等行业增加值增速都运行在上升通道。

图为工业增速与发电量增速走势图。(图片来源:瑞达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发电量当月同比增长21.4%,虽然较3月提高3.8 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四季度以及今年1-2 月份相比已经有所下降。基于目前的增长趋势,估计整个二季度季节因素调整后发电量的环比增速在2.5%左右,同比增速在20%左右,比一季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意味着无论是从同比还是环比看,经济都将开始减速,但增速仍然会比较高。

  (2)、国内宏观政策紧缩预期有望舒缓

  国家统计局预计5、6 月的CPI 在3%左右,加上近期蔬菜、鲜果价格的回落,国际油价跌破70 美元重要关口,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全年3%左右的CPI 调控目标,二季度加息可能性不大。此外,国税总局也对部分城市试点房产税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从中可以看到短期内出台相关政策的可能性正在降低,市场的忧虑情绪也将有所缓解。

  4月中旬起楼市新政的严厉出台使市场大幅下跌,之后海外市场调整、查处地方融资平台、通胀预期加大了市场对下半年经济再次下滑触底的担忧,金融市场对此作出了较大的调整。但目前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出现放缓的信号,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增强、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回落的背景下,刺激政策的退出可能放缓,整体金融宏观环境将趋于稳定。

  (3)、欧洲债务危机忧虑犹存

  尽管欧盟已经推出了规模庞大的自救计划,但市场对欧猪五国主权债务的担忧仍很强烈,并且开始担忧欧洲区未来的经济增长,德国金融监管局对裸卖空交易的禁令也对欧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全球避险情绪仍非常浓厚。从大类资产的表现来看: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货币都对美元贬值,但日元对美元升值,市场的避险情绪非常强烈;黄金价格在持续创出历史新高;大宗商品价格则受美元升值的影响持续下降;全球股市普跌,债市上涨明显,中国债市也出现了较大涨幅;

  德美、英美、日美长债利差持续上升,暗示资金在流向美元资产;各国高收益企业债暗含的风险溢价也在明显上升。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务问题可能在未来对金融市场构成负面影响,欧洲经济增长前景也相对暗淡,而一旦债务危机损及欧美银行业,主权债务风险将面临加剧。预计中期内欧元走势将趋于偏弱,避险情绪仍将影响金融市场,金属等大宗商品可能继续承压。

  三、供需因素

  1、4月产量继续增长 市场供应仍较宽松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精炼铜产量维持在38万吨,同比增长15.2%,高于3月份产量,1-4月精炼铜产量为145.5万吨,同比增长16%。4月份国内的铜精矿产量为9.8万吨,同比增长12.6%;1-4月铜精矿产量为37.2万吨,同比增长24%。

图为中国精炼铜月度产量走势图。(图片来源:瑞达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当前国内精炼铜产量保持较快增速,同时铜精矿产量和进口量继续增长。精炼铜产量维持高位使得市场供应延续宽松局面。

  2、4月份铜材产量维持季节性回升

  统计数据显示,4月国内铜材产量为101.9万吨,同比增长22.2%,环比增长14.8%,创出月度产量历史新高;1-4月产量为326.7万吨,同比增加23.9%。

  下游行业中,家电产品产量增速表现相对较佳,空调、冰箱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7.5%和29.7%。电力行业产量表现出现分化,电力电缆产量同比增长27.9%,通讯电缆和变压器产量出现负增长。目前铜消费旺季已经过半,下游产量同比增速在5 月可能达到年内高点,6月份夏季到来,将面临消费淡季来临,国内铜价将面临调整压力。

图为铜材月度产量走势图。(图片来源:瑞达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3、4月精铜进口同比回落 但仍维持高位

  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进口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包括阳极铜、精炼铜、铜合金和铜材)为43.63万吨,较3月份的45.62万吨小幅回落,1-4月累计进口150.7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2.7%。

  其中4月精炼铜进口为30.98万吨;同比下降2.69%;1-4月累计进口106.48万吨;4月废铜进口37.17万吨,1-4月累计进口135.07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9.43%。4月铜精矿进口量为54.08万吨,同比增长17%,较3月份的54.08吨增长12%;1-4月累计进口230万吨,同比增长20%。

图为中国精炼铜月度进口量走势图。(图片来源:瑞达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4月中国精炼铜进口量同比回落,这主要归结09年进口猛增后基数扩大,30万吨的进口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国内旺季进口仍较旺盛;同时铜精矿进口保持明显增长,国内冶炼利用率保持高位,支撑国内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四、库存持仓因素

  1、现货呈现小幅升水

图为沪铜期现价差走势图。(图片来源:瑞达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5月份,随着内外盘铜价出现深幅调整,现货大跌使得上游的出货意愿明显减弱,持货商惜售情绪占据主导,现货逐步企稳,维持小幅升水态势。在现货表现较为抗跌的情况下,沪铜走势强于于伦铜,这使得沪铜与伦铜的比价逐步回升,重回8-8.2区间波动,进口铜套利窗口重启,买盘点价热情极高,到岸升水因此维持高位,进口铜的补充部分缓解了货源紧张的局面。而在6月份后,市场将步入消费淡季,需求将趋于回落,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

  2、LME铜库存状况

图为LME铜库存与注销仓单走势图。(图片来源:瑞达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截至5月底,LME铜库存约为48万吨左右,较4月底减少接近2万吨,下降幅度出现减缓;而注销仓单增至2.6万吨左右,注销仓单占库存比为5%左右;LME铜库存维持季节性下降趋势,注销仓单也表明短期内库存仍有下降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LME铜有所支撑。

  3、上海铜库存状况

图为沪铜库存期价走势图。(图片来源:瑞达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截至5月21日,上期所铜库存为16.78万吨左右,较4月底减少约2.2万吨。5月份铜价大幅回落,现货出现升水使得交易所铜库存持续减少。若上海库存维持下降趋势将有利于缓解沪铜期价的调整压力。

  4、CFTC基金持仓情况

图为CMX铜净持仓与价格走势图。(图片来源:瑞达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CFT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8当周,基金多头减持834手至35258手,空头增持2539手至29547手,基金净多头寸减至7225手。商业性交易商增持多头部位151手至62602手,减持空头部位4288手至66681手,其持有的净空头部位为4079手,总持仓增至12.85万手左右。基金净多持仓从最高的2.3万手减至7225手,铜价展开了深幅调整。从目前看,商业性空头大幅减仓将使得铜价下跌压力减缓,而基金多单的持续减持也令铜价缺乏上行动能,后市铜市面临震荡整理态势。

  五、后市展望

  综上分析,在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增长不确定增强、下半年经济增速面临回落的背景下,国内政策紧缩步伐可能放缓,整体金融宏观环境将趋于稳定,政策调控预期压力有望缓解。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问题远未结束,避险情绪依旧是中期铜市面临的主要压力。供需面,国内精炼铜产量以及进口量维持明显增长,市场供应趋于宽松,同时即将步入金属消费淡季,下游需求逐步趋弱,将使得铜价反弹空间受到限制。总体上,沪铜在深幅调整后,市场短期企稳有超跌反弹的技术面要求,但上行空间不宜过分看高。预计六月份整体将逐步进入震荡整理格局,预计主要位于50000-59000区间波动。

  瑞达期货 张锡莹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