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题研究:论厄尔尼诺现象对棕榈油的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6日 08:41  西南期货

  一、解析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的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每年的11月份至次月的3月份正是南半球的夏季,也是厄尔尼诺暖流的形成期,这段时间正逢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橡胶的产量集中期,也是澳洲小麦和南美的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从70年代至1997年的20多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我们从过去每5年经历一次厄尔尼诺,变成了几乎每3年经历一次。上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2006年,从2009年的种种迹象表现来看,厄尔尼诺已经卷土重来。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表示,经过数月以来一直呈现中性状况后,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目前出现负值,这与厄尔尼诺天气相一致。南方涛动指数(SOI),气象学上用南太平洋大溪地与达尔文两地的气压差来衡量,反映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活跃程度。具体关系是: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负值,该年有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地,如果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正值,该年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也就是拉尼娜现象。

图为南方涛动指数走势图。(图片来源:北京中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自2009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持续6个月以上,标志着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预计当前厄尔尼诺事件将维持到2009/2010年冬季,强度为中等偏弱。由图可见,各主要NINO监测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维持在0.5℃以上,并缓慢上升,南方涛动指数(SOI)2009年5月以后基本为负值。

图为各主要NINO监测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走势图。(图片来源:北京中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由此可见,2009年-2010年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那么他对棕榈油又产生哪些影响呢?

  二、厄尔尼诺现象对棕榈油产量的影响

  目前全球棕榈油的主产区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当地气候干旱,进而导致棕榈油减产。

  首先我们从历来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看棕榈油产量的变化情况,整体上来说近20年来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程序稳步上升趋势,但在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产量还是出现了减少或者微增的情况,可见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确实对产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70年代至1997年的20多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从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来看,82-83年其产量出现了14.8%降幅。86-87年产量出现了0.21%的上涨。93-94年产量出现了2.47%的下降。这些产量数据的变化也印证了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棕榈油的减产。

图为马来西亚棕榈油年度产量走势图。(图片来源:北京中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三、2010年棕榈油产量的变化

  全球棕榈油的主产量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和印尼,其产量占据了全球约90%的产量。这2个国家产量的变化无疑成为后期棕榈油走势主要依据。

图为棕榈油主要产量分布图。(图片来源:北京中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据印尼农业部官员表示,明年印度油棕榈种植面积将增长11%,达到812万公顷。2010年印尼棕榈油产量有望比2009年的1940万吨增长5.6%,达到2050万吨

  印尼农业部种植园总署长阿赫默。芒加巴拉尼(Achmad Mangga Barani)表示,目前农业部预估印尼2009年棕榈油产量为2,100万吨,较上次预估的1,970万吨增加6.6%。并将印尼2010年棕榈油产量预估从2,050万吨上调到了2,200至2,300万吨。

  据印尼农业部种植业官员表示,我们预期今年厄尔尼诺天气将卷土重来,如果厄尔尼诺天气造成降雨量会减少,天气可能变得非常干旱。2010年印尼的毛棕榈油产量因此可能减少15到20%。

  马来西亚拥有467万公顷油棕榈树。马来西亚政府计划于2010年底完成重播20万公顷老龄化油棕榈树的计划。同时,马来西亚农业部预估2010年棕榈油产量目标为1810万吨。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重现,较以往炎热的天气已使得油棕榈树面临的生物性压力加剧。油棕榈树的生物性压力是指在高产期过後的产量下滑。棕榈树在2009年第四季录得季节性的较高产量。种植园主表示,全球第二大棕榈油生产国马来西亚今年或无法达到1,810万吨的棕榈油产量目标,因目前的干燥天气可能损及产出.。

  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及印尼原先对棕榈油产量目标都预期增幅较大,其中印尼预期2010会出现10%左右的增幅,马来西亚预期产量会出现3%左右的增幅。但是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其产量可能达不到此前预期标准。

  四、棕榈油消费情况

  在亚洲,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两大主要棕榈油生产国。然而不同的是,印度尼西亚一半以上的棕榈油出口的是以毛棕榈油的形式进行,而马来西亚则多以高价值的精炼产品出口。同时,马来西亚与印尼也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其中大部分用于出口。印尼每年国内消费仅有约400万吨。而马来西亚每个月近90%的产量用于出口。

图为马来西亚棕榈油月度供需走势图。(图片来源:北京中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进口国,其次是印度和欧盟。对于中国的需求,印尼也扩大了对出口的预测,在2009年的基础上,印尼又扩大了30万顷棕榈油种植面积。

  据了解,我国目前主要以进口棕榈油为主,近几年来平均每年进口量在500多万吨,2008年达到520万吨,2009年达到了511万吨,进口棕榈油主要用于食用和工业用。其中食用占据棕榈油总进口量的70%以上,达400多万吨,占据主导位置,而工业用途相对少些,但也一直维持平稳增长趋势,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20万吨左右。

  中国一月份的棕榈油进口量达到了54万吨,同比增加65.7%,中国对棕榈油的需求量持续稳步增长,没有丝毫减少的迹象。

图为中国棕榈油年度进口量走势图。(图片来源:北京中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全球对棕榈油的需求量非常旺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目前马的棕榈油的种植面积已近饱和,而印度尼西亚仍有提高种植面积的潜力,这就导致了马来西亚只能通过重新播种棕榈树来提高产量,而棕榈油重播后到成熟需要三年左右时间,这可能导致马来西亚棕榈油短期出现减产的可能性。印尼则有很大的增产空间,印尼财政部长兼经济统筹部长穆尔亚尼表示,至2014年该国棕榈油产量将比现在提高100%,由每年约2000万吨增加至4000万吨。

  但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可能导致产量并不如预期增长,而马来西亚棕榈油更有可能出现2008年之后的连续第二年减产。同时,我们注意到每年的第一季度都是马来西亚棕榈油的低产期,厄尔尼诺的出现更有可能导致随后的2个月的产量继续降低,这无疑支撑了棕榈油的上涨行情。

图为马来西亚棕榈油月度产量走势图。(图片来源:北京中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五、其他因素

  1.海关政策变化

  2010年1月1日,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日子,根据自贸协议,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包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将从2010年1月1日起将属于正常产品的棕榈油产品包括粗制棕榈油和精制棕榈油、粗制棕榈仁油及精制棕榈仁油的关税全部降为零。这对完全依靠进口棕榈油的中国来说无疑降低了进口成本,可能导致中国的需求量进一步夸大,增加进口量。

  2.全球大豆过剩,豆油弱势压制

  由于三大油脂之间可相互替代,在消费中以豆油和棕榈油所占比例最高,因此豆油的走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棕榈油的走势。从目前看,豆油整体走势是偏弱的,因全球大豆产量过剩,南美大豆即将全面上市,对豆油形成较大压力。从而对棕榈油的上涨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25502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加了20%;消费量为23512万吨,同比增加5%;期末库存为5973万吨,同比增加43%,并且,处在历史第二高位;全球整体供需过剩约2000万吨。即将全面上市的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也达到创纪录的6600万吨和5300万吨。

  豆油的疲软走势也给棕榈油的上涨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从目前CBOT价格走势看,大豆、豆油都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震荡。何况在去年底至今年初的下跌中豆类已经对南美大豆增产有所体现,在没有新的利空打压下,市场也难以再有很大的下跌空间。一旦基本面有所改变其向上空间要大于下跌的空间。

  3.国际原油坚挺支撑棕榈油市场

  近期国际原油走势稳步回升,自去年3月份以来处在震荡偏上的走势中,一个月以来更是连续的上涨,涨幅接近18%,这对棕榈油市场也形成了一定的支撑。因为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棕榈油的另一种用途,生物柴油的需求就会被释放出来。

  总结,全球棕榈油产量近年来是逐年递增的,但随着今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将导致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的产量低于此前市场预期水平。而且马来西亚棕榈树部分重新播种,第一季度也处在全年的低产期,但棕榈油的消费却丝毫没有减少的迹象,这极有可能使棕榈油在短期内出现供应缺口。但对棕榈油有相互替代作用的豆油却出现了供应过剩的局面,这对棕榈油的上涨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整体豆类及豆油市场企稳之前,期棕榈油仍难以独立上行。在当前利好及利空双向影响下棕榈油短期震荡将会加大。

  西南期货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