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透视中铝注资力拓失败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1日 09:32  金牛财顺

      6月5日,中国铝业公司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今年2月12日宣布的195亿美元交易的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6月5日,澳大利亚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和必和必拓宣布,将联合各自在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石业务成立铁矿石合资公司,双方各持有50%的股权,必和必拓将向力拓支付58亿美元以获取上述股权。两家公司的高层均高调对外表示,这是“令人兴奋的”、“是世界级的合作”等等。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错误的投资可能会血本无归,而对于资源类产业,买你缺少的东西,永远不会错。单从资源性产品海外并购来看,我们海外投资行为就频频遭到重创。

      进口国对供应保障、出口国对市场准入的关注都日益加深

      世界矿产品市场的特点是储量、生产和消费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均衡。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是各种矿产品的主要生产方和净出口方,而发达国家和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则是主要的消费国和进口国。这些不平衡常常给进口国带来了对资源供给的关注,给出口国则带来了对市场准入的关注。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多数分布在美国、欧洲,着眼点是收购当地陷入困境而又有相当实力的企业,但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外国公司并购本国公司设立了各种法律和法案,特别是涉及到能源、安全等设立了大量壁垒。因此在跨国并购的进程中并不如中国企业预想的顺利,而变得困难重重。

      过去20年里,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据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数据表明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中国国企海外并购的优、劣势

     优势 劣势 ① 政策扶持 ① 目标考察能力 ② 资金支持 ② 谈判能力,应变能力 ③ 外汇支持 ③ 事后整合能力 ④ 国内经济快速发展 ④ 企业自身管理水平

    

     船未造好,贸然出海,必有危机

       如几年前鞍钢与本钢的合并着实让国人兴奋了一阵,而实质上的并购仅仅停留在了一纸协议上,表面好看了,企业管理、财务、企业文化等最为核心的内容却与未合并之前没有区别。这样的合并显然没有什么协同效应,最终合并双方也没有动力去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这样的例子在钢铁行业还有很多,靠国家行政干预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的努力也一直停留在了一个低层次上。

      企业并购必须形成“协同效应”,谁也不会花钱去买一个“包袱”

      企业并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并购双方都能比以前获得更大的利益,即产生协同效应。没有协同效应的并购,即使成功了,也难以维持,因为谁也不会花钱去买一个“包袱”。一个成功的企业并购必须保证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而目前我国企业并购更多的是停留在了规模扩张的低层次上,缺乏对并购后企业的长远规划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

      海外并购有得也有失,中国企业不能把海外并购作为一种“时髦”的经营方式,而应该从战略高度衡量是否需要开展海外并购、并购时机和对象的选择是否合适等。

      其次,海外并购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中国企业必须量力而行。特别是中国企业要全面考虑并购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资源,要为并购所形成的新企业的未来发展留有充足的条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