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作用中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6日 05:5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师小海

  日前央行发布《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称,2009年金融市场体系的各子市场平衡发展将成为有关部门重要的关注目标。央行表示,“既要防止单个子市场在一段时间发展过快、过猛而导致的暴涨暴跌”,又要防止某些子市场发展停滞不前,成为制约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发展的短板。2009年将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创新,丰富债券品种、金融市场套期保值和避险工具,并且转变政府主导型创新模式为市场主导型创新。

  在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组成中,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最受关注的市场,这两个市场的平稳均衡发展,也决定着整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大势走向。比较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虽然股票市场经历过暴涨暴跌的震荡,但从整体规模到市场化程度上看,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程度还需要加深。能进入市场的主要是大企业债券,中等企业和小企业要进入市场,进入还存在一定的门槛,在收益率上还会受到不得高于银行利率若干比例的限制。带有一定创新色彩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品种经过2007年的初步实验后,一度因为担保问题而中止。而今年由大连市地方企业做担保的一只新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上市时,提供了较好的票面收益率,虽然这只债券评级只有AA级,但在发行当天就被迅速抢购一空。可见,投资市场对于多种类的债券创新品种存在着不断增长的需求,剩下的就是供给了。

  根据央行报告,2008年中国各金融子市场中,除了股票市场,成交量都有大规模上涨。而股票市场两年间的波动中,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所能够利用的金融避险工具不多。虽然“信用违约互换”这类的金融衍生工具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但是股指期货和期权这类风险管理产品则充当了美国市场的震荡缓和器,减缓了下跌的幅度和速率。在我们需要股票市场防止“在一段时间发展过快、过猛而导致的暴涨暴跌”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次贷危机暴露了金融创新的杠杆使用过度问题,而中国所需要的股指期货这类避险类金融创新,并不属于同质问题。如果今后的金融创新要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投资者的需求就应被看作是创新的重要的基本依据之一。

  上海在三年前就创建了金融期货交易所,日后应该考虑在交易产品上多下功夫。中国的股指期货,早已在境外开花。中国香港交易所推出H股股指期货后,与中国H股指数有关的指数期货就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上市,香港交易所推出中国A25指数期货及期权产品后,A50指数期货产品就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交易。中国至今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要有好的时机,比如市场进入了健康状态。但事实上,没有丰富的避险工具的单边市场,可能任何时候都谈不上好时机或者坏时机,更谈不上进入健康状态。在海外市场推出股指期货的经历中,有的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出现下跌,有的出现上涨,整体上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作用是中性的。而股指期货这样的金融产品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市场存在风险,价格有不确定性,中国需要加快创新,金融市场或有望均衡发展。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