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西:“小作坊”酿就“大工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 10:29  金牛财顺

    

    

     30年前,上思糖厂仍需人工将甘蔗送进压榨机的槽里压榨,跟小作坊没什么差别。

     2008年拍摄的糖厂现代化厂房全貌。

     ——30年前,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1386.7万元,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35.13亿元,是30年前的253倍。

     ——30年前,上思糖厂依靠人工喂蔗(把甘蔗送进压榨机器里),原料蔗日榨量仅为500吨,2008年,上上糖厂生产流程全部实现自动化,日榨量达15000吨,是30年前的30倍。

     从“小作坊”到“大产业”,再从单一产业到多元产业齐头并进,30年来上思县工业经济翻了个漂亮的“筋斗云”。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思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施节能降耗,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提到上思县的工业,得先提“老大哥”——制糖。上思糖厂(上上糖厂的前身)始建于1970年,当年建成投产时日榨量只有150吨。1978年上思糖厂扩建,日榨量为500吨。同年,昌敦农场糖厂(昌菱糖厂的前身)相继投产。这两家糖厂成了当时该县最大的企业,但当时的生产设备十分简陋,产糖率低,产品质量很差。对于当时的情况,上上糖厂老职工张文放感慨万千:“我是78年进到上思糖厂工作,当时的糖厂跟农村作坊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生产‘土糖’,设备相当粗糙简陋,压榨甘蔗时没有吊车,全部是靠人工把运来的甘蔗钩、推、扛到槽里,蔗糖生产出来后还需要很多的工序才能包装。”

     30年后,上思的制糖产业由小作坊摇身一变,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厂,上思两家制糖企业的日榨能力已经达到了25000吨,整个生产流程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工厂的产品也由黄糖粉、赤砂糖转为白糖、工业酒精和肥料等,产品质量位居国内同行前列。2007/2008年榨季,该县制糖业共完成产值12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7%。

     制糖业的发展只是上思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1978年,该县工业企业仅有120个,工业总产值仅为1386.72万元,工业产品种类少、质量低,是落后的小作坊式的企业。改革开放后,上思县县委、县政府对县情重新审视,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经济。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着力培育扶持规模企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企业飞速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实力迅速增强,工业呈现出生产、销售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对全县经济快速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008年,该县重点抓好工业项目的引进、投入力度,积极构建制糖、林板林化、建材、水电、制药、农副产品加工、煤炭化工、水资源、钢铁配套项目等九大工业体系。当年,阿拉伯塔贸易有限公司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上上公司酒精废液处理、昌菱环保等项目正式投产或竣工投入使用,华润水泥、天木木业、复合肥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全县的工业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受到制糖业、林板、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带动,全县的建材产业增幅逐年增高。全县九大工业呈现了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

     据统计,2008年上思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到27个;全部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35.13亿元,同比增长27.4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5.83亿元,同比增长34.53%;工业品产销率逐渐上升,预计实现销售产值20.63亿元,产销率为87.7%。全县的工业经济在大灾、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冲击阻碍下,仍然实现了“平开高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