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股指期货能否有效控制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 05:1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广发证券衍生产品部

  今年以来,相继爆出企业在套期保值合约上出现重大亏损,先是中信泰富在澳元期权合约上的百亿巨亏,然后是国航东航等航空公司在航油套期保值上蒙受数十亿亏损等。这些都让人不得不反思,利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明明是转移风险,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作为场内衍生品的重要一员,股指期货能否有效控制交易者的风险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据报道,这段时间频频爆出来的衍生品套期保值合约亏损案例,许多合约的交易对手都是国际投行,实质上是属于场外衍生品合约,而非利用交易所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此外,其条款设计上主要引入较为复杂的期权结构,与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并不完全匹配,而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并没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因此,当市场出现不利变化时,企业遭遇的损失之大出乎意料之外。另外,签订场外合约,企业还需承担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因此场外衍生品的风险更大。

  与之相比,股指期货属于交易所场内产品,其合约高度标准化,条款清晰透明,风险也相对可控,而期货市场多年积累的风险控制机制,也有利于交易者管理合约风险。其中,逐日盯市是期货市场控制交易者风险的重要制度。所谓逐日盯市,又称为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指当日交易结束后,每一个交易者账户的盈亏、交易手续费、交易保证金等都要进行结算,结算后,保证金余额低于规定水平时,投资者没及时追加保证金,将面临被强行平仓乃至爆仓的风险。这一机制可以有效防范交易者风险的扩大和积累,把不利变动带来的风险控制在有限的幅度内,也迫使投资者关注账户的动态变化,不至于亏损累积到无法承受的程度。

  而中央结算担保制度则是期货市场防范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重要措施。与场外衍生品合约不同的是,所有签订期货合约的交易者,其交易对手方都是交易所结算机构,实质上意味着对手违约的风险完全由结算机构承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的整体运作效率。

  有投资者提出,股指期货尽管简单透明,但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带来的高杠杆,也蕴含着较高的风险。事实上,期货市场经过多年的摸索,基本形成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中国沪深300指数期货仿真交易,就引入了较多的风险管理制度,如价格限制制度、大户持仓报告制度、风险警示制度以及美国1987年股灾后开创的熔断制度等。

  因此,目前出现的衍生品套期保值亏损案例并不能抹煞衍生品尤其是场内衍生品的作用,恰恰相反,这反映了市场需要更为透明和规范的套期保值工具,只有完善国内场内衍生品市场,才能为国内机构提供更安全和透明的套期保值工具。(文章仅供参考,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盈亏与此无关。)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