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仿真交易强势涨停 多头信心开始恢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 14:07  格林期货

   弯弓

  外围股市的不振并没有妨碍沪深股市的逐步回暖,最近沪深股市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开始出现回升,而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大幅回升显示市场信心正在增强,未来期现市场有望迎来一波反弹。

  昨日国内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幅回升,全部合约早盘在外围股市再度走低的影响下出现低开,随后期价振荡走高,远期906合约快速达到熔断涨幅,重新开始交易之后,期价再度走高,临近尾盘的时候封在涨停位置。在主力合约的带动下,903以及812合约午后也相继出现熔断,903合约尾市涨停,812合约涨幅也达到7%,现货811合约尾市出现熔断,尾市涨幅4.36%。从持仓上看,除主力811合约持仓稳步增加之外,其余合约持仓出现先增后减,特别是尾盘涨幅扩大的时候,其余合约均出现明显减仓,空头离场意愿较强。目前四个仿真期指合约期价呈现近低远高的正向排列,而且昨日远期合约涨幅明显大于近期合约,显示市场明显看好后市。

  笔者认为,对于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分析应该着重分析趋势以及多空力量对比,而不应该把眼光放在具体涨幅上,毕竟仿真交易不是真实交易,资金的虚拟性往往会使得市场具体涨跌幅偏大。目前来看,仿真交易的多头氛围比较浓厚,空头逐步离场显示市场开始转暖,而技术上的走势更加显示市场后市有进一步走高的趋势。以目前成交量最大的906合约来说,10月底以来期价整体呈现底部横盘、逐步走高的态势,期价底部横盘的时候,该合约成交持仓稳步增加,显示多头不断蓄势,之后期价开始走强,连续突破5日、10日以及20日均线,目前在向30日均线靠近,短期均线系统支撑期价走高。其他三个合约的技术走势基本类似,显示目前仿真交易市场经过底部蓄势之后,多空力量出现转换,多头力量增强,后市进一步看高。

  从根本上说,仿真期指的走势与现货市场密不可分,最近现货沪深300指数同样呈现出了回升格局,最近三个交易日形成了两阳夹一阴的“多方炮”形态。从现货市场看,在外围股市依旧不振的背景下,国内基本面的逐步回暖以及指数大幅下跌之后缺乏进一步下跌动能的现状是指数逐步回升的根本动力。

  基本面的回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宏观调控政策出现转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笔者认为,这次会议最终的地方就是调控政策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转变为积极。这对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股市资金面都产生直接利多作用,当日股市暴涨7%就说明了市场的态度。

  其次,产业资本认同目前股票价位。之前市场暴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小非的减持,随着时间推移,大小非减持高峰逐渐到来,但是股价却跌到一个上市公司不愿意大幅减持的地步,这直接造成了大小非减持压力的减轻。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对抗被市场看作是大小非减持对市场造成的影响,目前来看,上市公司纷纷增持自己公司的股份,显示产业资本开始认同目前股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目前与金融资本的对抗开始转向合作,这是股市回升的一个直接原因。

  再次,外围股市不振,资金更加青睐中国。美国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目前以美国股市为主的欧美股市仍然不稳定,而且其经济指标显示欧美国家实体经济遭受到了严重创伤,而中国实体经济尽管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总体还是好的,经济增长率仍处在全球前列,这对于国际资金来说还是一个很大机会。最近数据显示QFII集中的交易席位开始大量增持股票,显示国外资金对于中国股市还是抱有很大期望。

  因此,从上述几个方面来说,沪深股市基本面状况开始好转,不利因素在目前来看都在朝着有利的方面转化,指数进一步回升自然在情理之中。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提前给出了市场的多空力量转换的迹象,应该对现货市场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后市如果仿真交易成交量进一步放大,则指数可以继续看高一线。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