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投资金融衍生品教训:无知不可无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 05:1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吴铭

  投资风险无处不在,结果取决于面对风险时的态度。多位风险投资家都曾指出,他们在甄别项目的可投资性上,第一感觉不好的,多半就不会投。这其实就是对风险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基于常识、逻辑分析、同业比较的初步判断。

  最近,有不少境内外公司遭受了投资损失,包括香港的中信泰富、美国三大乙醇生产商之一的VeraSun Energy Corp、澳门柯为湘的九龙建业,内地的深南电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敞口。他们之所以身陷困境,说到底,是没能看懂一种金融衍生工具Accumulator(累股合约),在没有搞清楚其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时,就贸然从事相关交易。

  在香港,Accumulator有个形象的谐音别名,叫“I kill you later”,意思是“我迟点杀死你”。这种产品以低价吸引投资者,较小溢价幅度之上锁定收益,但如果标的证券、外汇或商品价格跌破某一位置,投资者就须双倍买入,承担跌价风险。由于当初标的价格正在上涨,贪心者往往被蝇头小利所吸引,却忽略了反向趋势下的巨大风险。

  以深南电与高盛杰润公司签订的第二份石油期货合约为例,油价变化给深南电带来的最大收益不超过748万美元,但下跌至目标价位以下所带来的损失却非常高,如果石油跌价超过10美元,理论上的22个月内深南电最大亏损可达8800万美元,油价跌得越多,公司亏损越大。而对高盛杰润来说,业内专家指出,通过复杂计算和设计,高盛杰润很可能已通过签订另外的市场合约,用以对冲这两份合约中的潜在损失,消解了风险敞口,从而能够近乎无风险地获取油价大幅下跌所带来的巨额收益。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先生曾指出,如果企业是出于套期保值目的,简单的衍生产品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参与这类复杂的衍生品交易,以免落入“陷阱”。

  事实上,金融衍生工具近30年来发展迅速,运用期货、期权、掉期等要素组合设计的商品金融衍生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衍生产品设计之复杂,也出乎很多投资者的意料,其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功能已经让位于投机的功能,投资者由于不掌握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定价知识,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曝露巨大的风险敞口而不知自补。

  在很多人看来,金融机构在销售这类复杂衍生产品时,也可能有意无意忽视了风险提示,但无论如何,从事投资或理财的人,还是应该牢牢记住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类结构性产品的复杂性应引起企业和投资者的高度警惕,面对具有设计、定价优势的金融机构,切不可抱着投机的心理进行交易,同时还应自问:我真的理解这个衍生品及交易背后的风险吗?如果答案是看不懂、不理解,请慎重签约。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