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纺织业目前处在内忧外患最艰难的时期
纺织业目前处在内忧外患最艰难的时期,有人乐观地将它看做是春天来临前的征兆,岂不知有多少企业无法度过“寒冬”,又有多少企业能够看到春天。
中国第一纺织网总裁樊敏表示,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以加工模式快速发展起来的纺织业,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升高、资源价格上涨、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企业正面临转型和淘汰倒闭的危险,由于对未来预期成本和收益的担忧,以及外部生存环境的恶化,纺织制造业的信心跌入谷底,纺织业正逐步进入寒冬期。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1~5月纺织行业累计亏损额达99.5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29.7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2.54%。而今年前两月的亏损额增速为37.20%,去年1~11月的亏损额增速更是仅为14.34%。显示在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影响下,纺织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的速度确实在不断加快。
另据纺织商会调查,目前迫于外部环境压力,很多处于被动调整的企业遭遇了较大冲击。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减产、裁员、停工的现象屡屡发生。可以说,对于中国众多中小企业来说,今年的8月显得异常“寒冷”。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都是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中小企业。依目前的情况看,中小企业倒闭风潮似乎还有蔓延之势。
“说起来,中小企业的‘冬天’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预计会持续到明年”,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李子彬乐观地说道:“冬天一过又将是一个新春。”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则表示,目前帮助中小企业在议事日程中已经提高到一个很高的优先度,预计一系列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改进小额贷款,提高小额贷款额度的通知后,财政政策跟进出手。近日,从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处获悉,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35.1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面对一系列已经出台及处于酝酿中的利好政策,李子彬强调,企业自身的转型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模式虽然也创造了大量中小企业,但是存在结构性缺陷,多数属于低端制造业。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认为,中国纺织业应该朝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增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自主意识;二是要加强商标的保护和品牌的创新。
对于我国广大纺织企业而言,“品牌”是我国纺企的一块“短板”。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纺织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缺失,也是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减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品牌建设工作已成当务之急。
李子彬也强调,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现在要做的事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员工素质。“舍此而外没别的路,投机肯定不行。”
最新国内聚酯装置开车和检修动态
随着8月底9月初的来临,国内部分聚酯装置将重新开车,国内聚酯负荷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现将部分国内聚酯装置的最新检修动态汇总如下:
1.江苏神羊6月中旬停车的一套20万吨聚合纺长丝装置目前初步计划八月底九月初开车,主要以生产FDY为主,集团旗下一年产3万吨切片纺装置已经8月15日投产,8月18日出丝,产品为有光、半光FDY.
2.杭州天元一套20万吨聚酯装置计划于8月31日开始升温,另一套20万吨聚酯装置随后也将重启。
3.绍兴赐富一套18万吨聚合纺长丝装置7月初停车,8月20日开始升温,目前已经有出产品;另一套8万吨阳离子装置因雷击短暂停车,目前也已经恢复正常。
4.江苏江南一套15万吨直纺涤纶短纤装置于6月29日左右停车检修,8月27日已经开始投料,近期可出产品。
5.江苏三房巷一套20万吨直纺涤纶短纤装置一直处于停车状态;另一套15万吨瓶片装置已经于8月初开始检修后8月底将重新开车,但另一套15万吨聚酯瓶片装置将进行轮流检修。
6.舟山天力一套12万吨聚合纺长丝装置7月下旬安排停车检修,初步计划于9月初重新开车,具体时间待定。
7.吴江鹰翔两套共40万吨聚合纺长丝装置7月31日陆续停车检修更换部分设备,目前其中一套20万吨聚酯装置已经升温,另一套聚酯装置随后也将升温。
8.绍兴阻燃集团远征化纤一套10万吨聚合纺长丝装置具体开车时间仍未定。
9.萧山城盛化纤一套16万吨聚合纺长丝装置初步计划于9月20日附近开车投产。
10.太仓申久前期停车的一套20万吨聚酯装置8月26日晚开始投料,近日将出产品,以POY为主。
11.绍兴一套聚酯装置已经于8月20日附近开车,目前每天约生产450吨/天的半光切片。
12..江苏东台德赛一套18万吨大聚酯装置7月下旬起已经安排停车,近期也有开车计划,但具体时间仍未定。
13.常州华润二套共计12万吨/年产能的聚酯瓶片装置于上6月6日开始停车检修,目前仍处于检修状态。
14.江西涤纶一套18万吨聚酯装置6月下旬起已经开始停车,重启时间未定。
15.常州兆隆一套6万吨大有光切片装置前期因天然气供应等问题检修一个月,目前仍无正式开车计划。
16.上海远纺的瓶片装置将于8月底逐步降温,9月初开始停电检修,预计检修时间7-10天,涉及产能约45万吨。
17.绍兴南方一套20万吨装置今日起停料,稍后安排停车检修。
18.绍兴远东一套20万吨聚酯装置8月4日起停车。慈溪振邦一套15万吨聚酯装置目前仍在改造中,预计至少要到年底方能重启。
19.四川一套9万吨聚酯装置8月初开始停车检修,目前仍未正式确定开车时间。
20.海南盛之业一套20万吨聚酯装置负初步计划于9月份可能进行例行检修。
其他长期处在停车中的大聚酯装置主要涉及青岛高合14万吨、济南正昊15万吨、万杰20万吨、开平20万吨、亚美8万吨、湖南金迪10万吨、沈阳久大6万吨等。
绍产聚酯:拉动绍兴纺织“向上游”
绍兴是纺织大市,纺织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1/3。回首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的历史,有一件事举足轻重——1992年12月4日,《绍兴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浙江涤纶厂6万吨聚酯工程通过初审。在后来的人们看来,正是这篇300多字的消息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吹响”了绍兴纺织产业向上游进军的“号角”。
1992年12月2日,浙江涤纶厂工程前期办主任周洁萍从市计委拿到一纸转发通知:6万吨聚酯工程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初步设计审查。“为了这个国家‘八五’重点项目落户绍兴,我们整整奔走了5年。”周洁萍说。
但当时所有人都未曾预料到,整个绍兴纺织产业,将因这个项目发生巨大的改变,一场浩浩荡荡的化纤原料革命由此展开。
1995年12月5日凌晨,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状的聚酯切片从浙江化纤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滚落”时, 已经三天三夜没回家的聚酯分厂设备科副科长徐建峰兴奋地大叫:“我们终于能生产聚酯了!”
浙化联生产的聚酯切片,也是浙江省化纤原料历史上第一批聚酯切片。
从“涤丝科”到“晶花牌”
绍兴现代纺织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绍兴农村,村村皆闻机杼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纺织产品向化纤转型,形成了化纤产业集群。在绍兴的纺织产业史上,这被称为“化纤革命”。
“化纤革命”造就了绍兴化纤行业的辉煌,浙江涤纶厂、绍兴弹力丝厂、绍兴县第一绦纶厂(浙江赐富化纤集团前身)等化纤纺织企业纷纷崛起。
但是,化纤原料的“瓶颈”如影相随。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绍兴的纺织企业的原料全是纯涤纶丝,产品全是涤纶布。涤纶丝主要依靠进口,台湾的‘鬼头牌’在绍兴最吃香。大家都跳‘涤丝科’,市场上的聚酯切片最高卖到2.5万元/吨。”18岁就到上海金山石化学习,绍兴第一代化纤工人之一、浙化联副总经理冯华山说。
“当时我们马鞍镇有3家纺织企业,有一家企业的供销员从上海石化‘背’来了几十公斤的涤纶丝,还受到了镇里的表彰。”绍兴第一代化纤企业家的代表之一、浙江赐富化纤集团董事长赵张夫回忆说。
巨大的原料缺口,促使精明的绍兴人向“前”看。他们把眼光投向了涤丝的原料——聚酯切片。当时由国家计委报给国务院的《关于审批浙江涤纶厂6万吨聚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中说,浙江省是我国纺织工业发达省份,年耗用纺织纤维32万吨,其中涤纶纤维10万吨,但浙江省的聚酯生产尚属空白,因此在浙江省建设聚酯项目是必要的。
绍兴如此,浙江如此,全国也如此。从1987年开始,浙江涤纶厂就开始跑这个项目。此时,全国经济正处于计划与市场并行的“双轨”时期,这个投资巨大的工程,在绍兴首次采用了“拨改贷”的融资模式。
直到1992年,浙涤厂才拿到批文。同时批出的,还有其他省市的5条聚酯生产线,但绍兴的这个项目是浙江省唯一。
也正是为了这个项目,浙化联一下子招了36名大学生。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徐建峰也是其中之一。1994年,浙化联将他们派遣至德国、瑞士学习。此后又有两批,一共培训了100多人,花了500多万元。
现在已是高级工程师的徐建峰说,目前,这些人都成了萧绍地区和江苏省一些大型化纤企业的技术带头人,他们把浙化联叫做化纤原料产业的“黄埔军校”。
“工程总投资8.9亿元,概算调整为12亿元,最后决算是10亿元多。”当时从事财务工作的冯华山说。从拿到批文到正式投产,随着技术发展,工程也在调整。1994年1月,工程经省计委批准动工;1995年11月底,调试完成并投料。1995年12月5日,第一批聚酯切片生产出来。
浙化联生产的聚酯切片因为晶莹剔透,取名为“晶花牌”。“晶花牌”聚酯切片一度供不应求,成为浙江省名牌,投产后聚酯切片实际产能6.6万吨,约占整个绍兴化纤纺丝需求量的三分之一。“最好的时候,‘晶花牌’聚酯切片卖到2万元/吨,利润率达到20%。”1996年1月,浙化联1.5万吨直纺POY生产线投产。1998年9月,3万吨短纤项目投产。
从“纺丝”到“PTA”
聚酯“落地”,绍兴纺丝的技术革命并没有停止。
同样以聚酯为原料,一种是切片熔融纺,一种是熔体直接纺。浙化联最早的技术是切片纺丝。“聚酯熔体直接纺丝工艺的出现,由于流程更短、成本更低,给绍兴纺丝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市经贸委副主任商城飞说。
浙江远东、浙江纵横、浙江赐富等企业纷纷投身其中。就在浙化联聚酯工程投产后短短的5年间,绍兴的纺丝生产能力扩大了至少5倍。
此时,国内已能制造聚酯生产设备。2002年,浙化联再投产了一条国产15万吨聚酯切片生产线。2003年,浙江赐富化纤集团投产40万吨聚酯熔体直纺项目……最引人注目的是,2000年,浙江远东化纤集团60万吨聚酯项目投产,生产的聚酯熔体可以做成聚酯切片(PET),也可以直接进行熔体纺,大大降低了涤纶丝的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纺丝工艺继续在功能差异化上不断创新。”绍兴市质量技术监督院纺织染化料检测中心主任鲍国芳说,如改性阳离子涤纶长丝、聚酯和聚酰胺混熔的涤锦长丝功能差别化原料,为绍兴纺织业的产品更新换代提供了原料基础。
随后的几年间,国内聚酯产能迅速扩大,致使国内聚酯切片供求失衡,绍兴纺织又向更上游进军。1992年浙化联递交的《可行性报告》里曾预测,全国今后十年间需新增聚酯生产能力120万吨。实际上,到2002年,仅绍兴的聚酯合成能力就已超过120万吨。
聚酯化纤的产能过剩,项目投资的控制放开,让绍兴的眼光再“往上游”。
2003年,针对国内市场PTA短缺,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绍兴两家民营企业联合深圳华联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
华联三鑫是国内第一家由国有企业控股、民营企业参股的大型石化企业。2005年3月,该公司一期60万吨PTA项目投产,成为世界上单线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工期最短的PTA项目。
“华联三鑫的投产,不仅改善了我国PTA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打破了国内三家石化企业对PTA生产的垄断,同时也使绍兴地区主导纺织产业,成功实现了向上游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化纤纺织产业产品的竞争力,为绍兴乃至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商城飞的评价十分中肯。
目前,绍兴的涤纶丝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60万吨,PTA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出现了浙化联、赐富、远东、纵横、天盛、古纤道、世创石化等一批化纤行业的上游代表企业。
“浙江省三分之一的涤纶丝产能在绍兴。”商城飞说。
眼下,绍兴化纤企业又把眼光投向了聚酯产业的上游——PX(英文p-xylene的简写,中文名是1,4-二甲苯,别名对二甲苯。用于生产塑料、聚酯纤维和薄膜)。
“因为绍兴没有相应吨位的港口,绍兴已有几家企业想到宁波去投资PX。”商城飞说。
站在产业历史的长河中,以绍兴织造业为原点,人们发现,正是聚酯切片的生产,开启了绍兴纺织产业链“向上游”的序幕。目前,绍兴已形成了PTA、聚酯、化纤、织造、染整、服饰、纺机等一条相对完备的纺织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