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技术角度看沪铜后期走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 09:37  格林期货

从技术角度看沪铜后期走势

  李永民

  2007年4月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继续向金融领域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尽管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但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美国联邦房地产企业监管办公室(OFHEO)7月22日称,美国房价在5月继续下滑,较前月下降0.3%。“在截至5月的12个月内下跌4.8%。”美国商务部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的单户住宅新房开工量比前一个月下降了5.3%,经季度调整按年率计算为64.7万套,是1991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OFHEO报告称,“房价自2007年4月触及高点以来,已经下滑了4.9%。” RBS/NTC Economics7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RBS/NTC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7.5(预估为48.7,6月为49.2),为2003年6月来最低。同时RBS/Markit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7.8,为2001年11月以来最低。而RBS/Markit Research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RBS/Markit服务业PMI初值为48.3,低于分析师预估中值48.8,为2003年6月以来最低。加上我国中央银行从元旦之后采取的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些基本面信息无疑会加大铜现货压力,从而对铜价上涨具有较大的、长期的利空影响,各方面数据显示,世界经济放缓势头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改变,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基本面压力会对铜价上涨产生越来越大的抑制作用。由于短期内基本面不会发生重大改变,所以,近期内研判铜后势走向时,就应重视技术面对铜期货价格的影响。

  仔细分析伦铜和沪铜盘面表现和K线走势,可以发现有几个特点:

  1、从近期两市场走势看,铜期价反弹高点逐渐降低

  LME最近一次的反弹高点出现在7月3日,当时创造了8820的今年新高。但铜价冲高不仅没有吸引场外追多资金,反而招致新空的介入,持仓量由7月3日的24.6万手增加到7月10日左右的25万手。虽然在7月10日至23日进行了震荡整理,但多头始终未能获得大盘控制权,整个盘整期间,最高反弹价位也只有8322,仍被压制在8500重要阻力位以下,上周四开始受美元指数大幅上涨影响,当日破位下行,创造了7895的低点。沪铜受伦铜影响在7月3日创造反弹高点64690后一路下跌,虽然在7月10-23期间也进行了震荡,但期间反弹最高点也只达到63050,7月22日反弹高点进一步降低到62590,周四,破位下行。从两个市场近期走势看,尽管多空任何一方都未获得大盘绝对控制权,但相对而言,由于反弹高点逐渐降低,说明空头仍相对占据主动。

  2、沪铜各月价格呈现反向市场特征

  沪铜各月价格呈现了典型的近强远弱的特征。以7月25日收盘价为例,808、809、810、811、812、901的收盘价分别为61680、61450、61020、60940、60860、60750。一般情况下,由于仓储费和资金利息原因,远期月份价格应该高于近期,但沪铜市场一方常态,呈现近强远弱的反向市场特征,这只能说明尽管当前阶段由于消费量较大,现货面对沪铜价格有较强的支撑,从而使沪铜难以大幅下跌。但长期看,由于市场对后期普遍看淡,买方力量不足,市场对长期趋势并不看好。

  3、技术指标对多头也非常不利

  无论伦铜还是沪铜,经过前期的冲高受阻和高位震荡之后,均线系统得到修正,由7月中旬之前的多头排列变成近期的空头排列,多条均线成了国内外铜价上涨过程中的多条阻力。对多头最为不利的是当前价位处于多条均线系统之下,说明市场空头气氛还是非常浓重。

  4、近期内两市场呈现沪强伦弱的特点。元旦过后至7月中旬,国际基金借口中国南方严重雪灾和地震之后重建会扩大铜消费数量的题材大肆炒作,导致伦铜大幅上涨;与此相反,由于元旦过后我国中央银行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固定投资增速明显放慢,加上铜进口数量加大、国内铜产能增加,导致国内铜现货压力增加,从而对铜价上涨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因而,国内外铜期货价格一直呈现伦强沪弱的特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进入股吧 】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