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指期货与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成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5日 11:02 格林期货

  弓 长

  缺少机构投资者的股指期货市场是不可能成功的,机构投资者是股指期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这一点是目前大家对于股指期货市场的共识。但是笔者认为,股指期货市场需要的是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因为并非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是成熟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才是股指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而股指期货也会有助于机构投资者的更加成熟与理性。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日前表示,关于股指期货各项工作正扎实推进。此消息一出,市场上关于股指期货上市步伐加快的预期再度升温,股市上的股指期货概念个股以也是纷纷走强。目前来看,股指期货准备工作的确接近尾声,但是这并不代表股指期货会马上上市,上市股指期货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准备工作即便结束也只是上市股指期货的前提条件而已。笔者认为,目前讨论股指期货何时上市的问题没有太大意义,在目前股指期货准备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更应该多加如何才能保证股指期货上市后健康发展的问题。股指期货上市后的健康发展需要很多因素,比如交易规则、制度设计、相关配套措施是否到位、现货市场运行节奏、投资者参与结构等,笔者这里想谈的就是投资者参与结构中的机构投资者问题。

  说起机构投资者,大家可能都会想到成熟、理性、价值投资等,是稳定市场的基石,是价值发现的倡导者,但是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特别是我国目前的机构投资者。目前,基金公司在股市中的行为遭到了市场的非议,在目前市场估值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市场很难看到基金买入的行为,股市欲涨还跌,基金公司抱团不作为成了目前众矢之的。笔者这里并不是说基金公司在目前行情中不买股票就是非理性、不成熟,基金有各自的操作策略,有各自的估值体系,机构之间有博弈的需要,但是在大盘5000点上方的时候基金大量买入与目前3000点的时候不断卖出,怎么让市场去理解呢。在大盘高高在上的时候,机构抱团取暖,为了保持净值不跌,都不卖出,在大盘跌到合理水平的时候基金又抱团不买,这种行为算是价值投资吗?前几年基金黑幕现在很少有人提了,但是现在出现的基金“老鼠仓”问题使人不得不再次联想到基金黑幕,并且已经有基金经理因为老鼠仓问题被处理了。虽然这种现象只是个别,但是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机构投资者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机构投资者不是神,机构投资也会因为某种利益而作出非理性的行为。

  所以,笔者认为,以目前现阶段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情况来看,其在市场中的行为并不能算是非常成熟与理性,管理层前几年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是正确的,机构投资者的规模是大力发展了,但是操作理念以及理性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最近有文章报道,基金公司对于股指期货并不是非常热衷,态度有些暧昧。有基金认为:“证监会对于基金公司投资与股指期货相关的衍生品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只能进行简单的套保操作,具体操作策略对基金意义不大”;“基金经理是以相对排名论影响,他们不一定肯冒这个风险”; ”多数基金经理都是基本面研究出身,而该系别投资者买入公司股票的前提假设是该股会往上涨,而对投资标的对冲锁仓是与该假设相背离的”。

  可以看出,目前一些基金对于股指期货并不“感冒”,这虽然有制度方面门槛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主要还在于基金公司对于股指期货这个避险保值的工具认识不到位,不知道利用风险工具保护自己的基金难道是理性成熟的吗。目前基金等机构资产在股市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利用其资金优势而抱团获取利益的意识较强,而对于利用风险对冲工具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并不占据主流。

  股指期货健康发展需要理性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对于股指期货来说,没有机构投资者是不行的,但机构投资者并不是万能的。股指期货上市初期,机构投资者大规模介入的可能不大,但是相信股指期货通过稳起步、健康有序发展,使其功能逐渐发挥出来,相关部门应该继续股指期货上市初期的机会,继续加大对于投资者的教育工作,让更多理性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介入到股指期货市场中来。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股市有不成熟的地方,中国机构投资者也有不成熟的地方,这种不成熟有很多原因就在于利益的博弈,而在一个缺乏风险对冲工具的市场中,利益的博弈会出现一些病态非理性行为。比如机构抱团现象,而机构抱团行为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一种规避风险、谋取利益的行为。而股指期货这一风险对冲工具的出现有可能改变机构之间的现有利益博弈模式,会有助于机构投资者操作行为的成熟与理性,从这一点来说,股指期货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积极意义重大而长远。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