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指期货 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6日 03:58 金融时报

  记者 徐绍峰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今年“两会”期间说,股指期货“既是风险管理工具,同时本身也有很大风险”。诚哉斯言。我们不能因为急欲推动股指期货上市,就总是过分强调股指期货的避险功能,似乎股指期货一推出,股市的风险就可以完全规避,而忘记了股指期货本身就是具有很大风险,且能放大风险的工具。

  “如果你不了解路,那就最好开慢点。”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谈及金融创新时的这一比喻,同样也适用于股指期货。

  随着近期股市大跌,股指期货成了不少想当然者期待管理层出手的救市工具。他们认为,当前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加剧,迫切需要推出股指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现阶段推出股指期货,有利于推动蓝筹行情和恢复市场信心,帮助机构规避下跌风险,减缓基金赎回压力,为股市带来一定的流动性。更有人强调,股指期货不会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理由是,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健康,短期内不可能出现经济衰退;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大幅高估或低估的情况不会出现;人民币还没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大量国际资本要在短期内完成布局有较大困难;我国有大量外汇储备,可以拿来应付国际资本的恶意狙击等。

  这些理由乍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却经不起推敲。现阶段推出股指期货是否就是利好市场的举措,市场对此一直分歧严重。而就我国经济而言,目前增长势头虽未出现逆转,但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持续高速发展所累积的诸如资源、环境等问题,已经成了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巨大瓶颈。而美国次贷危机波及面的扩大和影响的日益加深、美国经济增长放缓、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CPI不断走高下日益加剧的通胀风险,都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对金融市场而言就是风险。至于人民币资本项下的不可自由兑换,从近年来的各种统计数据和最新报道看,并未完全杜绝境外热钱的涌入。因为大量境外热钱早已通过诸如贸易、地下钱庄等各种渠道,渗透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血管,将来“围剿”中国股指期货已非妄谈。此外,“大量外汇储备”虽然是中国经济实力强大的体现,但如果股指期货推出后出现问题,需要我国动用外汇储备来狙击,那么,与其如此,还不如起步时就“开慢点”。

  近几年来,从金融安全出发,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定价权问题。而尽快推出股指期货,似乎也成了有关方面为了争夺金融市场定价权而急欲做出的动作。在相当多的人看来,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已足够庞大,金融市场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已足够坚实,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已可比肩成熟市场,因此,中国金融市场迫切需要向成熟市场看齐,抓紧上市股指期货、建立做空机制,占领金融市场制高点。这些想法和动机都没错,但人们似乎忽略了另外的现实:中航油新加坡折戟、国储期铜巨亏案、中储棉事件等。为什么同样的避险工具,在别人手里可以是“提款机”,而到我们手里却成了伤及自身的“绞肉机”?尤需警惕的是,从“三二七”国债风波、中航油新加坡折戟、中储棉事件中的国企老总的豪赌,到国储期铜巨亏案中出现的类似巴林银行交易员里森的国储物资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副处长、“明星交易员”刘其兵,这些制造巨亏事件的主角的行为告诉我们,在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别国出现的风险和漏洞,我国不仅一个没少,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方面,我们无须妄自菲薄或畏首畏尾,但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危及金融安全的期货巨亏事件,也反复提醒和告诫国人,我们不能无视中国国情而盲目追赶成熟市场。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今年“两会”期间说,股指期货“既是风险管理工具,同时本身也有很大风险”。诚哉斯言。我们不能因为急欲推动股指期货上市,就总是过分强调股指期货的避险功能,似乎股指期货一推出,股市的风险就可以完全规避,而忘记了股指期货本身就是具有很大风险,且能放大风险的工具。君不见,即便如老牌的巴林银行或素质良好的法国兴业银行,在股指期货面前也都百密一疏,大好基业毁于一旦,从未经历金融期货暴风骤雨洗礼的我国机构,又到哪里去规避风险,拿什么来保证基业长青?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