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市热点:期价向基本面回归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00:06 北京中期
年内首次收储完成之后,出于利好兑现的心理,产区现货价格陆续跌破3500元继续下探。期货市场的表现更加极端,16日郑州白糖合约纷纷封住跌停板,持仓在几天之内就从70万手以上减少到不足60万手。仓减价跌反映出多头阵营已经分化,持续多时的期现背离状态也该告一段落,期货市场进入补跌调整。 虽然多头机构几经努力也未能掀起国际糖市那样的井喷狂潮,但是也极大地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一度街头巷尾到处流传着糖价即将大涨的消息,连某些不了解期货为何物的朋友也问及笔者糖市是否正孕育历史罕见的牛市机会。所以,尽管糖价没有如多头所愿大涨而特涨,但是发动行情的群众基础却还是具备的,不过时机上对于发动牛市行情确实勉为其难,所以尽管具备很强的资金实力并且散户热情已被发动,还有国际市场走高的外部环境的配合,但最终仍没有取得成功。 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市场行情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已是老生常谈,但得不到这些关键因素配合的走势多数会失败也是屡被证实的。先说天时,2006年初大牛市的产生是在食糖供应短缺的背景下产生的,而自2007年以来国内外都处于食糖大量过剩的形势之中,尽管这种局面存在好转的可能但并没有真正成为现实。所以,自2007年10月之后,主力多头造势的理由主要是糖价涨幅小于其他商品,这个借口初想起来或有些道理,但仔细琢磨则显得过于苍白。首先,糖和其它替代品的需求确实与各自价格有一定关系,但当时的糖价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与庞大的过剩数量相比,食糖从其它甜味剂手中争夺到的份额相当有限。另外,糖价疲软并不能动摇蔗农种植甘蔗的信心,这一点从广西、云南等地的地方政府积极扶植、鼓励种植甘蔗的热情就可以看出。即使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目前只有印度对于改种谷物的呼声较高,其他糖料产区没有出现大量改种其他作物的迹象。 说到需求的增加,2007年国内食糖创记录的销量已经部分透支了后期的需求,食糖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较大。这点从开榨至今全国的销量情况就可以看出。至于奥运题材更是多头臆造的借口,与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多出几十万人的需求对于食糖的消费来讲能起到的多大利好不必精确计算也可以估计个大概了。至于国际市场与国内的不同表现,应该说两者的基本面还是有差距的。首先,2007年12月上旬外盘开始突破整理区走高,此时主要产糖国——巴西已经进入产糖淡季,并会持续到2008年3月前后。而另外的产糖大国——印度尽管进入榨季,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于产量的预期从以前的3200万吨逐渐调低到2900万吨、2600万吨。国内的情况是干旱、霜冻题材陆续失效,食糖产量继续上调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糖价出现不同的表现也是顺理成章的。 其次,行情产生的条件与价格起点的高低不无关联,若价格处于相对低位则得到市场认同的可能性就大些,否则上涨的潜在压力就会更加显著。2007年和2008年都进行了旨在稳定糖价的收储行动,前次带动期货市场产生了一轮快速的冲高行情,而后一次却令期现价格都出现下跌。所不同的是,2007年收储前期货价格只有3400元左右(指数,下同),而今年却高达3900元以上。另外,外盘成功上涨而国内市场相对疲软也是由于行情的起点不同。美糖在出现突破性行情之前,仅在2007年6~7月出现过一次升幅有限的反弹行情。而郑州白糖在7~10月曾两次放量上涨,提前将做多能量释放。 最后,市场人气的兴衰对于行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存在全球性的供应过剩,但是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在预期过剩的幅度到达千万吨之后舆论就开始向未来供需恢复平衡来转变,换言之过剩的利空已经出尽。但国内形势还不能这样乐观,产量或许还有上调的可能。另外,对于指数基金会加大在食糖市场上投资这个明确预期也使得投机资金可以在2007年底就开始放心地抬高糖价,而某些生产商持有过度空单的事实暴光之后更是刺激了投机商推高糖价的热情。国内市场除了早已明确的浙江系多头资金之外,再没有更多的资金进场主动买入,市场气氛是看多的大有人在,做多的寥寥无几。而多头主力每次尝试推高期价都会引来更多的期现套利和卖出保值的抛盘。 不过,对于后市发展也没有必要过于悲观。尽管国内供需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过待3月过后产量就可基本明确,那时政策收储就会有的放矢,若能有效缓和供需矛盾,则低廉的价格会成为更好的做多理由。记得股票市场有这么一句话:机会是跌出来的。 北京中期 张向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