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如果丰收了 能否不再谷贱伤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08:59 金牛财顺

金秋时节,沃野灿灿,但现在即便拥有一顿简单的晚餐所要付出的资金成本也已经要比过去多出不少了。

当前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仍然是秋粮收成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如果秋粮丰收、销售顺畅,并在之后粮食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则通胀的压力或将减弱。

在人们普遍为粮价上涨的前景感到担忧的时候,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日前对《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解读,似乎有意要让依旧不很乐观的粮价预期能够明朗一些。

众所周知,特殊的粮食流通体制一向都在由供需矛盾引发粮价上涨的过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制造了粮价上涨。

无论一斤米或一斤面,都关系民生。能否尽快成功平抑粮价,消除通胀预期,让这场粮价上涨“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对于正处在流动性过剩阴影之下的国家经济来说已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平抑粮价必须从供需矛盾、货币数量以及流通体制三个方面入手。

但能否在流通体制上成功应对,却已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经验问题。从“大包干”以来20多年的经验看,为什么粮农仍没能脱离一个恶性循环的困局,仍在“谷贱伤农”与“丰收悖论”之间徘徊?

专业人士已经指出,国内粮食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仍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而是依靠行政力量进行配置。

聂振邦也承认,粮食市场体系的发展,还难以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

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现行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基本上是政企合一,国家战略粮食储备全面控制市场粮源。这就容易造成粮食投放市场不够及时,从而扩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也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日前发布的《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打算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期货市场为先导,商流与物流、传统交易与

电子商务、现货与期货有机结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这也许应该被视为极具针对性也十分理想化的未来四年中国粮食市场前景框架。

资料显示,目前国家粮食流通体系中经营主体有国有、股份制、民营性质的粮食批发市场600余家,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许多批发市场实际上无法发挥出粮食快速集散的功能。因此该规划提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是突出的重点。要以提升功能和合理布局为重点,形成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多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划对粮食期货市场建设提出要求:以完善品种体系、发展机构投资者和扩大交易规模为重点,促进现货与期货市场良性互动,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服务。这对指导中国粮食生产实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建立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对于实现粮食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也是意义重大。因为政府对粮价调控主要应是运用经济手段的间接调节,而不应是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确立的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进行政策粮的吞吐调节来平抑市场粮食价格,并形成粮食话语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要紧紧围绕“价格”做文章,最终实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但上述理想计划要真正落实恐怕还需要相关利益方在一番激烈博弈之后达成妥协。

然而无论如何,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现状必须改变,使其不能够成为个别利益集团的牟利体制,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促进粮价稳定的国家机制。那就是当国内市场粮价过快上涨的时候,能够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以平抑国内市场粮价;当国内市场粮价下降过多的时候,能够收购多余的粮食供应,以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许,建立这样的体制,国家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从国家和民众根本利益角度来考虑,付出这一点代价实在是值得的。

我们愿意相信国内粮食价格终将趋于稳定的判断,但是不愿意看到在粮食价格的另一端,中国还会重蹈“谷贱伤农”的覆辙。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