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世界聚乙烯工业概况
(一)世界聚乙烯技术工艺
目前世界上PE生产工艺具有代表性的有5种:
1.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CC)的Umipol气相流化床工艺
特点是工艺简单,操作温度80-100℃,压力低(2.1MPa),产品范围宽。中国到1997年底有9家生产厂应用此工艺,生产能力达96万吨,占总PE能力的42.29%。
2.英国石油化学公司(BP)的气相流化床工艺
此工艺比UCC技术多一个预聚工序,设备多一套旋风分离器及冷却器,减少了堵塞和结块的毛病,既可用改良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生产分子量分布相对较窄的PE,也可用铬系催化剂生产分子量分布相对较宽的PE。中国目前有3家生产厂应用此工艺,生产能力达30.5万吨,占总PE能力的13.44%。
3.杜邦公司的溶液聚合法工艺
此工艺反应快、单程转化率高、产品质量好、操作易控制,但反应温度为270-310℃,压力较高(11.5-17.0MPa);使用溶剂,在回收精制时增加了设备台数和流程的复杂性,导致投资大、能耗高、生产成本增加。目前中国抚顺石油化工公司乙烯化工厂的8万吨/年LLDPE装置采用该工艺。
4.英国道化学公司的低压溶液法工艺技术
该工艺聚合温度为150-200℃,压力3.5MPa,产品是公认的优质品。中国暂无此工艺装置。
以上4种工艺可生产各种密度的聚乙烯。
5.日本三井油化公司的淤浆法
该工艺的聚合温度为78-85℃,压力低于1MPa,以乙烷为稀释剂,以丁烯或丙烯为共聚单体,使用高效催化剂PZ,是生产HDPE的成熟工艺技术。中国扬子石化公司的17万吨/年HDPE和燕山石化公司的14万吨/年HDPE采用此工艺,占全国HDPE总能力的47.71%。
(二)世界PE生产发展概况
据初步统计,2002年世界PE生产能力约为5900万吨,产量为5000万吨;而随着一些新增HDPE能力于2003~2004年投运,2004年世界PE生产能力约为6200万吨,产量为5600万吨;预计到2005年PE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将分别达到6786万吨和5836万吨;2008年,世界PE市场将达到814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4%。其中亚洲,尤其是中国将更快增长,而西欧增长率为4%~4.5%。到2008年,美国和西欧的市场份额将减少到49.5%。今后几年内,欧洲LLDPE需求的年增长率为8%~10%,中东新增的LLDPE能力也将面向亚洲和欧洲市场。
据统计,全球前十位聚乙烯生产商分别为:陶氏化学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埃奎斯塔化学公司、马塞尔公司、雪佛龙-菲利浦斯公司、北欧化工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BP公司、诺瓦化学公司、阿托菲纳公司等。我国中石化集团的HDPE生产能力居全球前十名。
全球PE生产现状 聚乙烯(LDPE、LLDPE和HDPE)在通用树脂中比例最大,据统计,2002年全球主要聚合物需求14,050万吨,PE需求量占40%,约5500万吨。其中HDPE17%,LLDPE10%,LDPE12%,PP23%,PS8%,ABS4%,PVC20%,PET6%。如按PE需求平均增幅3-5%/年计算,至少需新建5到6座世界级大型PE厂方可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2003年全球新增PE生产能力220万吨/年,其中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和中东/非洲,接近130万吨/年,西欧约40万吨,北美约15万吨,中欧及前苏联地区约20万吨;2004年全球PE新增产能约100万吨/年;2005年将新增产能390万吨/年,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亚太地区,约290万吨/年,其余地区约100万吨/年,2006年将增加产能230万吨/年,其中亚太地区和中东/非洲计增加170万吨/年;2007年产能增加量将高达380万吨/年,尤以中东/非洲增加最多为220万吨/年,此外,北美和亚太地区增加产能接近,均为60万吨/年左右。由于PE工业不断并购重组,使主要PE生产商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1997年全球十大PE生产商产能所占份额为38%,预计到2007年十大PE生产商产能占有率将增至45%,使产能更加集中,而且出现新的排名和新公司,如表。
图表1:预计全球10大PE生产商变化情况
公司 |
1997年 |
|
2007年 | ||
产能(千吨) |
产能份额(%) |
公司 |
产能 |
产能份额(%) | |
陶氏化学 |
3,908 |
7.55 |
陶氏化学 |
7,563 |
9.47 |
埃克森化学 |
3,697 |
7.15 |
埃克森美孚 |
6,757 |
8.46 |
联碳公司 |
2,081 |
4.02 |
雪佛龙菲利普斯 |
4,026 |
5.04 |
千禧 |
2,080 |
4.02 |
沙特SABIC |
3,585 |
4.49 |
Borealis |
1,580 |
3.05 |
BP Solvay |
3,348 |
4.19 |
Polimeri Europa |
1,380 |
2.67 |
Basell |
2,811 |
3.52 |
BP化学 |
1,300 |
2.51 |
三星化学 |
2,616 |
3.28 |
Solvay |
1,296 |
2.51 |
Borealis |
2,206 |
2.76 |
雪佛龙 |
1,248 |
2.41 |
阿托菲纳 |
2,056 |
2.57 |
诺华化学 |
1,177 |
2.28 |
PolimeriEuropa |
1707 |
2.14 |
总计 |
19,747 |
38.17 |
总计 |
36,675 |
45.92 |
中东地区依托其原料优势,PE工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主要PE生产地区,且主要供出口,本地区消费量仅占很小一部分。2002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收购荷兰DSM公司石化业务后正式进入西欧市场,并开始在西欧本地从事PE生产和销售。在东北亚,中东则取代韩国成为中国最大的PE进口来源地区。此外,中东还向非洲部分国家出口PE产品,并计划向拉美国家出口PE树脂。到2010年时,中东PE树脂将出口到世界各地,遍及亚洲(主要在中国)、非洲、欧洲、拉美及北美地区,出口总量将高达1200万吨/年,而2002年中东PE出口量为400万吨/年, 2004年中东PE出口量为510万吨/年。
预计到2007年,十大PE生产商产能占有率将增至45%。
(三)世界PE消费发展概况
从需求情况来看,到2010年时亚太地区将成为最大的PE树脂进口地区,其中中国需求量最大。虽然中国国内有相当在建PE产能,但仍需进口大量PE树脂满足消费需求。简言之,中东将成为世界最大的PE树脂出口地区,而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PE树脂进口国。综合中东PE树脂价格优势和中国PE产品加工优势,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E薄膜和包装袋最大出口国。目前大量供应北美、西欧和日本。
据美国贸易统计表明,美国2002年进口PE薄膜及包装袋制品折合PE树脂量高达63.5万吨,相当于2到3座世界规模级装置生产能力。而美国2002年进口PE包装袋中来自中国的占4成,对于欧盟情况也基本相同,2001年PE薄膜及包装袋进口量折合PE树脂为45万吨/年,其中来自中国占34%。
随着供需形式的变化,到2005年,亚太地区PE需求量将超过北美和西欧,成为PE最大消费地区。
二、中国聚乙烯产能概况
PE是中国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品种。随着中国石油化工的发展,70年代和80年代通过技术引进缩短了中国PE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产装置已实现了安、稳、长、满运转。
目前,中国的聚乙烯生产能力已具备相当规模,聚乙烯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5家,在25吨以上的企业有4家。许多大型石化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装置,正在扩建或即将建成投产,以进一步提升中国聚乙烯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尽管如此,国内的产量仍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据资料显示,国内聚乙烯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约在19%以上,其中塑料行业的需求量以每年约9%的速度递增。
近年来,中国HDPE生产企业加快了装置改造和扩建步伐,部分装置能力已接近经济规模水平,但产地分布不均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生产发展很快,产量快速增长,目前生产厂家有9家,生产装置有11套,总能力为146.5万吨/年,2003年产量为146.32万吨,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生产装置有7套,生产能力合计为83.5万吨/年,约占我国HDPE总生产能力的57%;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生产装置有4套,生产能力合计为63万吨/年,约占我国HDPE总生产能力的43%。生产厂家主要有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能力为18.0万吨/年)、上海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能力为38.5万吨/年)、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能力为14.0万吨/年)、大庆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能力为22.0万吨/年)、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生产能力为7.0万吨/年)、兰州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能力为14.0万吨/年)以及独山子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年)等。
目前中国HDPE装置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占全国总生产能力95%,其中华东地区有3套装置,占总生产能力41%,华北有2套装置,占总产能38%,两地区均是中国HDPE主要消费市场。
而华南地区HDPE装置尚属空白,该地区HDPE进口量约占全国进口量的60%,主要是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为当地塑料加工企业提供原料。
图表2:PE 1998-2004年产量统计表 (单位:千吨)
项目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 |
2003年 |
2004年 |
生产能力 |
2,833 |
3,100 |
3,250 |
3,250 |
3,650 |
4,300 |
4,560 |
产量 |
2,388.5 |
2,810.7 |
3,053.54 |
3122.40 |
3547.00 |
4132.00 |
4413.0 |
开工率% |
84.31 |
90.67 |
93.96 |
96.07 |
97.18 |
96.09 |
96.78 |
年产量增长率(%) |
10.99 |
17.68 |
8.64 |
2.26 |
13.60 |
16.49 |
6.80 |
1993-1999年,年均增长率为16.45%;
1995-2001年,年均增长率为14.70%;
1996-2002年,年均增长率为13.70%;
1997-2003年,年均增长率为11.48%。
1998-2004年,年均增长率为10.77%。
近年来,中国HDPE生产企业加快了装置改造和扩建步伐,部分装置能力已接近经济规模水平,但产地分布不均衡。
目前中国HDPE装置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占全国总生产能力95%,其中华东地区有3套装置,占总生产能力41%,华北有2套装置,占总产能38%,两地区均是中国HDPE主要消费市场。而华南地区HDPE装置尚属空白,该地区HDPE进口量约占全国进口量的60%,主要是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为当地塑料加工企业提供原料。
从近年PE产量来看,HDPE开工率高,1996年为96.18%,1997年为97.19%,1998年为106.82%。齐鲁石化连续三年超100%开工率,燕山也连续二年超产能,扬子石化也超产能生产。从比例来看,HDPE产量,1996年占总PE产量的47.72%,1997年占36.79%,1998年占36.43%,均超过LDPE、LLDPE产量,列PE中最大品种产品。
吉林石化公司LLDPE装置于2003年8月1日进行扩能改造,其生产能力从22万吨/年扩大到27万吨/年。
图表3:2004年国内主要PE生产厂产量统计
企业名称 |
12月产量/吨% |
1~12月累计产量/吨% | ||||
本月实际 |
去年同期 |
同比 |
本月累计 |
去年累计 |
同比 | |
全国 |
380600 |
384444 |
-1.0 |
4413000 |
4194867 |
5.2 |
中石化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 |
52211 |
52824 |
-1.2 |
623800 |
569092 |
9.6 |
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41132 |
35359 |
16.3 |
500145 |
433971 |
15.2 |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37209 |
39136 |
-4.9 |
423736 |
428249 |
-1.1 |
大庆石化分公司 |
22141 |
37565 |
-41.1 |
382617 |
420812 |
-9.1 |
中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 |
37838 |
35530 |
6.5 |
303590 |
419919 |
-27.7 |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吉林 |
25436 |
20269 |
25.5 |
289902 |
233819 |
24.0 |
中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 |
25566 |
27418 |
-6.8 |
287212 |
284333 |
1.0 |
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19004 |
17242 |
10.2 |
219657 |
200230 |
9.7 |
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 |
20511 |
19955 |
2.8 |
218134 |
155631 |
40.2 |
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17642 |
17776 |
-0.8 |
213745 |
190327 |
12.3 |
中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 |
18334 |
17334 |
5.8 |
198757 |
129621 |
53.3 |
上海金菲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
9274 |
12035 |
-22.9 |
149517 |
148295 |
0.8 |
中石化集团天津石油化工公司 |
12055 |
13657 |
-11.7 |
142941 |
143515 |
-0.4 |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12275 |
12562 |
-2.3 |
138840 |
128133 |
8.4 |
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10430 |
9543 |
9.3 |
119070 |
120007 |
-0.8 |
中石化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 |
6277 |
6389 |
-1.8 |
86019 |
87400 |
-1.6 |
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6614 |
5503 |
20.2 |
65316 |
61009 |
7.1 |
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
1800 |
1888 |
-4.7 |
22121 |
18442 |
19.9 |
廊坊花伦塑业有限公司 |
200 |
850 |
-76.5 |
10920 |
8400 |
30.0 |
合肥安利化工有限公司 |
835 |
830 |
0.6 |
10576 |
10124 |
4.5 |
广州福邦树脂有限公司 |
3358 |
--- |
--- |
3358 |
--- |
--- |
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389 |
210 |
85.2 |
2517 |
2160 |
16.5 |
蚌埠市淮海树脂厂 |
39 |
20 |
95.0 |
358 |
294 |
21.7 |
河北金威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20 |
10 |
100.0 |
215 |
124 |
73.4 |
天水电缆材料厂 |
73 |
--- |
--- |
73 |
--- |
--- |
来安县享通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6 |
5 |
20.0 |
44 |
56 |
-21.4 |
北京振兴宇塑料制品厂 |
--- |
--- |
--- |
7 |
--- |
--- |
番禺市光辉耀星瀚塑料有限公司 |
--- |
333 |
--- |
--- |
1529 |
--- |
三、PE进出口分析
图表4:1999-2004年PE进出口统计(单位:吨)
产 品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
PE (比重≤0.94) |
进口 |
1636800 |
1752859 |
2388932 |
2425337 |
1453443 |
1341543 |
出口 |
9164 |
6043 |
4271 |
7017 |
7269 |
6513 | |
PE (比重≥0.94) |
进口 |
962175 |
1214187 |
1723566 |
2134065 |
2196839 |
2315998 |
出口 |
2210 |
3303 |
2729 |
3661 |
5868 |
10228 | |
LLDPE |
进口 |
--- |
--- |
--- |
--- |
1039911 |
1139028 |
出口 |
--- |
--- |
--- |
--- |
1265 |
3113 | |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
进口 |
187691 |
219754 |
239625 |
293155 |
354982 |
412619 |
出口 |
694 |
1521 |
379 |
634 |
1068 |
5414 | |
其他乙烯聚合物 |
进口 |
86849 |
25526 |
31827 |
59207 |
51558 |
51231 |
出口 |
9388 |
7555 |
9820 |
10593 |
17290 |
31525 | |
合计 |
进口 |
2873515 |
3212326 |
4383950 |
4911764 |
5096733 |
5265884 |
出口 |
21456 |
18422 |
17199 |
21905 |
32760 |
56793 | |
净进口合计 |
3193904 |
4366751 |
4376571 |
4889859 |
5063973 |
5209091 | |
年增长率,% |
11.99 |
36.72 |
0.22 |
11.73 |
-17.68 |
1.05 |
注:上述数据均摘自海关进出口统计,其他非正常进出口均不包括在上述。
1997-2002年间,PE净进口增长了86.65%;年均增长达13.29%。
1998-2003年间,PE进口增长了52.02%;年均增长达8.74%。
1998-2003年间,PE净进口增长了41.14%;年均增长达7.13%。
1999-2004年间,PE进口增长了83.26%;年均增长达12.88%。
1999-2004年间,PE净进口增长了63.09%;年均增长达10.28%。
四、聚乙烯消费分析综述
图表5:1998-2004年国内表观消费统计 (单位:千吨)
项目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表观消费量 |
5008.3 |
5662.8 |
6233.86 |
7489.13 |
8439.52 |
9195.97 |
9622.09 |
表观消费量增长率,% |
9.13 |
13.07 |
10.08 |
20.14 |
12.69 |
-3.34 |
3.95 |
国内自给率,% |
47.69 |
49.63 |
48.98 |
41.69 |
42.03 |
44.93 |
45.86 |
近年,PE消费旺盛,1994-2000年间,表观消费量增长了138.42%,平均年增长达15.58%,1996-2002年间,表观消费量增长了144.45%,平均年增长达16.06%;
1997-2003年间,表观消费量增长了77.75%,平均年增长达10.06%。
1998-2004年间,表观消费量增长了92.12%,平均年增长达11.50%。
中国国内自给率1993年以后均低于50%,国内消费仍依赖进口。1995-2001年间,表观消费量增长了126.46%,平均年增长达14.59%,详见“薄膜”、“管材”、“制品”各产品。
2003年国内产量增长将国内自给率上升,同比增长2.90个百分点。
2004年国内产量增长将国内自给率上升,同比增长0.93个百分点。
图表6:PE2004年国内十二大供应源统计资料
排序 |
生产企业/进口产地 |
供应量/吨 |
占总资源比例/% |
1 |
韩国 |
844868 |
8.78 |
2 |
中石化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623800 |
6.48 |
3 |
台湾省 |
509181 |
5.29 |
4 |
沙特阿拉伯 |
504909 |
5.25 |
5 |
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500145 |
5.20 |
6 |
马来西亚 |
478849 |
4.98 |
7 |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423736 |
4.40 |
8 |
大庆石化分公司 |
382617 |
3.98 |
9 |
日本 |
348857 |
3.63 |
10 |
新加坡 |
342412 |
3.56 |
11 |
中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 |
303590 |
3.16 |
12 |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 |
289902 |
3.01 |
表观消费总量合计 |
9622.09千吨 |
100.00 |
图表7:国内PE消费结构表 (单位:%)
产品 |
1996年 |
2000年 |
预计2005年 |
薄膜 |
52.3 |
53.5 |
54.1 |
27.5 |
28.2 |
28.4 | |
单丝 |
2.9 |
3.0 |
3.8 |
编织袋 |
4.4 |
7.1 |
6.9 |
管材 |
6.0 |
6.5 |
7.5 |
板材 |
2.2 |
2.4 |
2.5 |
电缆料 |
2.3 |
4.0 |
4.5 |
鞋类 |
0.5 |
0.2 |
0 |
中空容器 |
10.1 |
10.3 |
10.0 |
周转箱 |
4.6 |
4.2 |
4.0 |
瓦楞箱 |
2.5 |
2.6 |
2.7 |
其他 |
12.2 |
6.2 |
4.0 |
合计 |
100.00 |
100.00 |
100.00 |
注:(1)其他包括汽车及工矿配件,日用杂品等。
(2)单丝包括编织袋代用扁丝。
图表8:HDPE消费结构 (单位:%)
产品 |
1990年 |
1997年 |
2000年 |
2005年 |
2010年 |
薄膜 |
35.68 |
15.20 |
15.60 |
16.53 |
17.00 |
板片材 |
1.19 |
7.97 |
7.01 |
5.29 |
4.00 |
管材 |
5.34 |
14.47 |
14.72 |
15.37 |
16.80 |
单丝 |
11.41 |
7.97 |
6.82 |
5.58 |
4.00 |
编织 |
7.77 |
10.00 |
1.17 |
10.30 |
10.00 |
吹塑 |
11.41 |
17.24 |
17.56 |
18.50 |
18.90 |
注塑 |
15.53 |
21.95 |
24.01 |
25.04 |
26.12 |
旋转成型 |
0.00 |
0.81 |
0.88 |
0.99 |
1.20 |
其他 |
11.67 |
4.39 |
3.22 |
2.60 |
1.98 |
合计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从上表可看出,HDPE国内自给率高于PE平均自给率9.61%-22.34%。
专家认为中国的HDPE在应用领域上基本上与国外相似,但仍有些缺乏,如管材,主要为建筑用管材,用于煤气管仍为空白。
HDPE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是共聚PP加工的周转箱,目前因缺乏共聚PP而用HDPE代替。随着PP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中国生产水平的提高,加上丙烯资源丰富,共聚PP将会部分替代HDPE;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综合水平提高,纸袋会取代一部分HDPE的购物袋、包装材料等。
2003年LDPE制品结构:
(1)薄膜占62 %(其中农膜占22%)
(2)中空容器占20 %
(3)各种管材占10 %
(4)其他(日用品、钙塑制品等) 占8%
2002年我国聚乙烯表观消费量810为万吨,专用料消费量约290万吨,占聚乙烯消费量的36%。预计2005年我国聚乙烯专用料需求量将达到393万吨,所占比例将提高到39%,而发达国家专用料所占比例高达50%~60%,与之相比,我国聚乙烯专用料市场还有巨大的潜能。
与通用型树脂相比,专用料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显著。在聚乙烯三大产品类型中,HDPE以其独特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宽等优势最适合生产绝大多数专用料产品。
我国HDPE的主要消费领域是注塑、中空吹塑及薄膜制品,2002年这3大领域分别占总消费量24%、18%及16%。其中,HDPE注塑料目前用量最大的消费领域是包装桶(涂料桶)、摩托车配件、瓶盖等,具有流动性好、耐低温性优异、市场应用宽等特点。2002年我国HDPE注塑料产量 5.64万吨,其中产量最大的两个主导牌号是2200J、1600J,主要用途为工业包装箱,如瓶类包装箱、水果箱及鱼筐等,大庆石化公司和燕化公司是两家主要生产企业。
2002年HDPE中空吹塑料消费量40万吨,其中国产料21万吨。大型中空吹塑料用量占20%,中小型中空吹塑料用量占80%。进口产品基本上用于生产小型中空吹塑制品,例如韩国石油公司的BD800牌号和韩国三星公司的B210A牌号。大型中空成型料主要用于汽车油箱、大型座椅等吹塑制品,主要牌号有韩国三星公司B120A和德国巴斯夫公司4261A。上海金菲公司HXM50100主要做汽车和摩托车油箱基料,由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和一汽大众汽车公司采用进口配套料,汽车油箱基料市场尚未打开,主要应用领域是摩托车行业。200升以上大型中空容器主导牌号是5200B,主要生产企业有燕化公司和扬子石化公司。
2002年我国聚乙烯电缆料的总需求量为15万吨左右,其中HDPE需求量为13万吨,预计2005年需求量将达到24万吨。但2002年我国电缆料产量仅为2.24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低密度聚乙烯(LDPE)主要用于农膜、电线电缆、涂覆等领域,2001年我国LDPE的年产量约为70万吨,2002年产量猛增到90万吨左右,但仍不能满足国内LDPE需求,我国LDPE进口量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200万吨。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及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使农膜和电线电缆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成为重要的物资。而我国西部地区化工企业少,LDPE产能严重不足。因而在西部建设大型LDPE生产装置,一方面可以缓解我国LDPE专用料缺乏的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优惠政策,实现中西部地区LDPE自给,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LDPE在我国已是十分成熟的产品,虽然近年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逐渐渗透到许多LDPE的应用领域,对LDPE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由于LDPE加工性能优异,且可以与极性的单体共聚得到特殊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等,因此在高透明薄膜、高压电缆绝缘、与食品接触的基础涂层等领域,仍被广泛采用。
2002年中国市场对聚乙烯的需求量为810万吨,其中290万吨是低压聚乙烯,占聚乙烯总量的36%。
2005年前,中国对特种型号聚乙烯的需求达到393万吨,占需求总量的39%。同时对工业发达国家来说,这个指标将从50%提高到60%。
五、价格走势分析
图表9:2003年HDPE月平均进口价统计 (美元/吨)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592.41 |
619.57 |
678.35 |
683.46 |
627.59 |
602.64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617.26 |
635.87 |
646.36 |
660.06 |
670.37 |
706.71 |
图表10:LDPE2003年月平均进口价统计 (美元/吨)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511.50 |
687.86 |
719.15 |
748.19 |
716.69 |
665.21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686.95 |
706.48 |
702.86 |
724.90 |
730.63 |
766.68 |
图表11:LLDPE2004年月平均进口价统计 (美元/KG)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0.73 |
0.77 |
0.83 |
0.84 |
0.84 |
0.85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86 |
0.90 |
0.96 |
1.01 |
1.08 |
1.05 |
图表12:HDPE 2004年月平均进口价统计 (美元/KG)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0.73873 |
0.78655 |
0.82459 |
0.83857 |
0.83966 |
0.84827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86557 |
0.90390 |
0.98142 |
1.02344 |
1.0746 |
1.0748 |
图表13:HDPE2004年月平均出口价统计 (美元/KG)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0.99044 |
0.70301 |
0.67469 |
0.80474 |
0.71257 |
0.6694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61918 |
0.85807 |
1.09198 |
0.78821 |
1.12564 |
0.94071 |
我国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将高密度和低密度聚乙烯的进口税下调了1.3%,降到10.3%。这次进口税下调使进口价格下降11美元/吨,增值税和汇率保持不变。
此外,我国还对价值高于1500美元/吨,CFR中国价的低密度聚乙烯进行保持3%的进口税,这个税率是从2004年初开始实施的。我国聚乙烯的进口税在2002年为14.2%,此后每年削减1.3%,这个削减率将持续到2008年。到2008年,聚乙烯的进口税将削减到6.5%。税率的削减是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签订的协定执行的。
线性关税大幅下调至6.5%给了市场新的想象空间。按照这个税率,目前到货的成本折合人民币已经接近国内石化的出厂价格。进口商认为受此消息影响,线性美金价格可能小幅上涨。对此,外商尚未表态。经过节前一轮集中出货之后,目前供应商大多已无销售压力,因此价格大幅下调的可能性比较小。
六、PE塑料市场供需变化与发展趋势
(一)2004聚乙烯(PE)市场变化
1.2004年9月聚乙烯价格达到20年来最高位
自“五一国际劳动节”后原油价格一路飙升,受到影响,聚乙烯价格大幅上扬。2004年9月价格达到2004年全年价格最高点,以LDPE薄膜为例,当时全国价格达到16000元/吨,这一价格也是近20年PE行情的最高点。
2.2004年10月原油价格创造历史新高
受全球需求快速增长、中东政治局势处于不稳定状态以及国际投机行为加剧的影响,2004年10月原油价格突破5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受此影响,石化产品成本大幅提高。这也是2004年聚乙烯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3.2004年二、三季度中国石化企业集中检修,推动聚乙烯行情上涨
自2004年4月起,兰州石化、大庆石化、独山子石化和齐鲁石化陆续停车检修,导致二、三季度国内供应缺口达到25%以上。在供不应求的市场背景下,聚乙烯行情得以大幅上涨。
4.2004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与销售分公司在华南设立分公司
2004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与销售分公司在华北、华东和西南设立分公司,华南地区的销售归到华东分公司。该举措对于中石油更好得整合资源发挥大区统销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国家发改委出台中“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对60万吨/年以下乙烯装置和20万吨/年以下聚乙烯装置的新建进行限制
200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其中,对60万吨/年以下乙烯装置和20万吨/年以下聚乙烯装置的新建进行了限制。业内人士认为,该政策对于国家有效控制聚乙烯行业发展过快的局面将起到积极作用。就2005年看,除了原定计划上海赛科、扬-巴以及中海油大型乙烯项目将上马之外,没有新的项目。
6.2004年6月1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零售袋反倾销仲裁的最终结果
2004年6月1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零售袋反倾销仲裁的最终结果,结果显示,中国27家企业将被征收0.2-77.33%范围内不等的惩罚性关税,其中大部分企业被征收的税率在23%左右。根据业内人士估计,每年出口到美国的聚乙烯零售袋折合成原料大约是80万吨左右,占整个聚乙烯国内表观消费量的10%左右。因此一旦大部分企业出口美国的渠道被封死,那么就意味着国内市场需要多消耗80万吨聚乙烯原料,市场价格就可能因短期供应大幅增加而下跌。尽管该政策对于2004年的行情影响尚不明显,但预计在2005年会逐渐显现出来。目前大零售袋生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开发新的市场,比如欧洲市场。
7.2004年6月上海赛科、中海油壳牌公开征选2005年分销商,年底确定最终销售模式
2005年上海赛科和中海油壳牌将通过分销商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与分销商之间的协议是一年一签。上海赛科销售价格是自己定的,而中海油壳牌的销售价格则是由巴赛尔制定。业内人士预计,这种销售模式对目前的聚乙烯市场格局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8.伦敦金属交易所宣布2005年5月27日推出LLDPE期货合约
2004年11月13日伦敦金属交易所在上海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讲座,介绍了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期货合约的基本情况,并宣布2005年5月27日正式推出LLDPE期货和约。目前国人对此持观望态度,相信随着期货机制引入聚乙烯市场,传统的运作模式将有可能被改变。对中国市场来讲,最大的变化在于引入了做空的机制。
9.国家出口退税比例下调,1月中国聚乙烯进口量大幅下降。
国家宣布,2004年1月1日起国内出口退税的幅度将大幅下调,受此影响,国内核销类塑料加工企业纷纷在2003年12月份提前备货。反映到进口数据上,我们可以发现2004年1月1日起虽然有PE关税下调的利好拉动(从12.9%下调到11.6%),贸易商进口有所增加,但由于下游核销类企业进口量的减少,国内整体PE进口数量较2003年同期大幅下降。根据海关统计,2004年1月聚乙烯进口总量42.8万吨左右,较2003年同期的60.7万吨大幅减少了29.5%。
(二)供应现状及前景
2004年全年PE国内产量441.30万吨,进口412.69万吨,表观需求量约848.62万吨(每月平均70.72万吨)。长期以来我国PE产不足需,50%以上依赖进口。
进口主要来源:韩国、中国台湾、沙特、新加坡、日本、美国、卡塔尔、印度、马拉西亚、泰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阿联酋等。国产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中东、韩国、台湾、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的生产商具有明显成本优势,沙特正在逐步取代韩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PE供应国。
由于2003-2004年PE行业的收益率过高,将强烈刺激该石化行业的扩能。
2005-2010年国内老装置扩建和新建装置(8-10套百万吨级大乙烯)所增加的能力较多。2005年初扬巴、上海赛科、大庆都有新的PE装置投产,下半年中海壳牌也将投产,这将使2005年比2003年国内新增PE产能约200万吨/年,国内产能可达650万吨/年,产量预计540万吨,进口量预计在500万吨左右;2010年国内新增PE产能600万吨/年以上,国内产能可达1200万吨/年,产量预计900-1000万吨,进口量在600-800万吨。届时进口资源主要来自中东(特别是沙特和伊朗,2010年前新增乙烯能力近600万吨和300万吨)、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和俄罗斯,届时中国仍将是PE进口量最大的国家,进口和国产资源的比例约为1:1。
在五大通用树脂中PE的消费量位居第一,2003年表观消费量达815.73万吨(实际消费约830万吨,月平均消费量67.17万吨),其中进口占51.5%。
PE消费量最大领域是薄膜制品(农用、包装等),其次为注塑制品(周转箱、瓦楞箱、日用品等),再就是中空制品(瓶、各类容器等)、拉丝(渔网丝、绳索等)、管和板材(供排水管、燃气管、农用管、金属塑料复合板等)、电线电缆(电力和通讯线缆、光缆护套)等。近几年消费结构变化不太大。
1995年的消费量只有300万吨左右,1998年为500.83万吨,到2003年国内PE消费量达830万吨,比95年翻了一番还多,估计2010年还要翻一番多。届时的消费结构与2003年相比也将发生一些变化,薄膜制品的比例将有所下降,但仍是PE消费量最大的领域;注塑、中空、管材等制品的比例将有所提高。
2004年均价高于2003年;一方面资源依然不多支持价格维持在高位;另一方面春节长假前一周左右交易清淡、石化企业提前销售可能导致价格小幅下调。1月29日-2月上中旬,价格继续冲高,个别品种将继续挑战新高,2月下旬-3月份价格逐渐小幅回落;4-6月份市场震荡调整为主,7-9月份价格震荡走高,8月中下旬将出现一个全年的高点,10-12月份震荡下行。另外这些预测也绝非信口雌黄,当时主要是基于2004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向好以及一些前瞻性的供需变化来预测的。如,二月份市场的冲高回落主要是基于估计1-2月份进口集中到货数量较多(1月降低关税的影响),供应增加数量,春节刚过需求量届时还很难有效放大,后期获利盘抛压过重(价格自2003年持续上涨,进口料成较低)。4-6月份的调整也是基于过剩资源消化需要时间(与实际走势有些差异),7-9月份的走高是基于过剩资源消化殆尽、需求旺季来临之前下游企业的备料和生产、以及石化企业4-8月份停车检修较多资源减少等原因。
(三)国内外PE发展趋势
据Freedonia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几年,全球茂金属聚合物市场将步入高速增长阶段。其中美国市场对茂金属聚合物的需求将以每年超过20%的速率高速增长。到2006年,美国国内对茂金属聚合物的需求将达到218万吨,比2001年增长一倍以上,占整个美国聚烯烃市场总量的10%。
茂金属聚合物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和乙烯-丙烯二烯单体橡胶。到2006年,美国国内30%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生产中使用茂金属催化剂,44%的乙烯-丙烯二烯单体橡胶生产中使用茂金属催化剂。增长速度较慢的是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只有3-4%在生产中使用茂金属催化剂,尽管如此,也比整个聚烯烃市场的增长速度要快。
据悉,茂金属聚合物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茂金属催化剂技术在聚烯烃的生产上,比传统的齐格勒-纳塔工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该工艺目前已相当成熟。它可以生产出更多高附加值、高性能的聚合物,产品可以广泛应用子弹性体、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玻璃、纸/纸板和金属中。
Nova化学正推出四种使用了专有的新型茂金属树脂的薄膜品级。Surpass PE树脂的性能超越了传统树脂。对制品来说,产量更高、挤出压力更低、能量消耗减少。
FPs117-C 和 FPs117-F用于要求特韧的薄膜运用。HPs900增加透明度,同时保持了耐刺破和耐撕裂性能。FPs317在用于浇铸,延展薄膜时,其强度和透明都能得到。在2003年,更多的Surpass薄膜和模塑树脂推出。来自Phillip Townsend Associates的报告估计,茂金属树脂的需求将从2000年的10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10万吨。
据国外市调机构预估,自2005-2010年间,中国及中东两地区将是聚乙烯(PE)原料产能增长最快的地区,估计中国及中东在2005-2010年间的PE产能年增长率分别约7.5%和7.3%。目前西欧、北美及日本等发达市场的PE产能,占全球PE产能约55%;预计至2010年时,西欧、北美等发达市场的PE产能占全球比重将降至45%左右,东欧、中东、南美及亚洲等地的PE产能将提高55%。中国2004年PE需求量达到85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量约达410万吨,本身产能440万吨;至2005年时,中国本身的PE产能也将增长至500万吨。
全球PE供需年增长率方面,预计至2010年时,全球PE年产能将达到8800万吨,其中2005-2010年间的产能年增长率约2.8%;同期间全球对PE原料的消费量增长率约3.8%,至2010年时全球PE消费量约7700万吨。
相关统计显示,低密度聚乙烯大部分新增产能投资将集中在原料来源便宜的中东和亚洲。其中到2005年伊朗大约将新增生产能力100万吨/年,其大部分产品将用来满足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西欧产品将可能被排挤出市场。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欧洲聚乙烯产品行业将开始进行合理化调整。今后10年老的高成本的生产装置将关闭,由便宜的中东进口产品替代。到2006年初,英国亨茨曼公司年产37.5-40万吨的装置将开车,BP公司也将提高其两套装置的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于挤塑贴合低密度聚乙烯树脂级产品的需求,并停止生产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产品。在东欧,俄罗斯计划到2007年将其产量提高至30万吨/年,波兰则开始在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聚烯烃工业经历近两年的低迷后,新一轮建设高峰又将到来。未来7年由于聚烯烃需求将不断增加,全球将新建100座甚至更多聚烯烃装置。据Nexant/Chemsystems咨询机构预测,全世界聚乙烯需求将由2002年的大约5500万吨/年增加到2010年的8700万吨/年。同期聚丙烯需求将由3500万吨/年增加到大约6000万吨/年。
目前西欧、北美及日本等发达市场的PE产能,占全球PE产能约55%;预计至2010年时,西欧、北美等发达市场的PE产能占全球比重将降至45%左右,东欧、中东、南美及亚洲等地的PE产能将提高至55%。
2005-2010年间,中国及中东两地区将是聚乙烯(PE)原料产能增长最快的地区,估计两者在此期间的PE产能年增长率分别约为7.5%和7.3%。
预计2005-2010年间,全球PE的产能年增长率约为2.8%,2010年总产能将达到8800万吨。同期间全球对PE原料的消费量增长率约3.8%,至2010年时全球PE消费量约7700万吨。
目前西欧、北美及日本等发达市场的PE产能,占全球PE产能约55%;预计至2010年时,西欧、北美等发达市场的PE产能占全球比重将降至45%左右,东欧、中东、南美及亚洲等地的PE产能将提高至55%。
2005-2010年间,中国及中东两地区将是聚乙烯(PE)原料产能增长最快的地区,估计两者在此期间的PE产能年增长率分别约为7.5%和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