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客观需要就是股指期货的内在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05:1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长城伟业 刘奥南

  股指期货究竟是经济增长和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部分社会群体的主观需求?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在国会听证时指出:“许多股票衍生产品的批评者所没有认识到的是,衍生品市场发展到如此之大,并不是因为其特殊的推销手段,而是因为给衍生产品的使用者提供了经济价值。这些工具使得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可以进行套期保值,并迅速、低成本地调节头寸,因此在资产组合管理中衍生工具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股市长期以来“政策市”色彩浓厚,虽均出于良好愿望,但这样的股市无缘于“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也无法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影响和作用。对比拥有股指期货的别国股市,凸显“政策市”归根结底在于市场缺失针对系统性风险的管理手段,缺乏规避风险的自我调节机制。中国既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巨人”,又是金融业“侏儒”。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市场经济,好比火车头缺少安全阀,一味高速行驶难免出轨。

  涨跌波动本是经济规律也是市场规律,而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单边市场,所有投资者的头寸均暴露于系统性风险之下,由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等导致的危机,只能在股市中反复积累,最终通过疯狂抛售的“羊群效应”来加以释放;而一旦遭遇熊市又只能坐以待毙。股指期货从技术上给投资者提供了规避风险的手段。目前国际上优秀的基金、期货、

证券等机构投资者无一不是善于管理风险的公司。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扶摇直上,担心风险随时爆发的市场人士尤其是理性程度较高的机构投资者,迫切希望利用做空机制来规避和对冲风险。不可否认,机构主力很可能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抢筹而加速大盘上涨,推出后掉头做空而导致大盘短期甚至中期下跌,使盲目跟风的投资者遭受损失。但这其实也体现着市场调整的内在需要,代表着所有投资者的根本利益而非少数社会群体的私利。只有股指期货才能终结中国股市“上涨赚钱下跌赔钱”和“政策市”的初级阶段,而中国股市的牛市决不可能夭折于股指期货———这早已成为市场的共识。

  投资者的主观需求就是市场的客观需要,市场的客观需要就是股指期货的内在价值。全球

资本市场总市值前列15强均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推出股指期货,唯独中国内地是空白。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已经落后,急需迎头赶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