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终身名誉主席利奥•梅拉梅德先生
- 本刊记者 张 林 贾瑛瑛利奥•梅拉梅德(Leo Melamed),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终身名誉主席、高级政策顾问。梅拉梅德极富传奇色彩,他1932 年出生于波兰,1939年德国占领波兰后,他随家人机智地躲过纳粹魔掌逃往立陶宛,穿过整个俄国,东渡日本,1941年抵达美国。1950年梅拉梅德进入伊利诺依州大学,毕业后当过律师,但很快对期货交易产生了浓厚兴趣。凭借其聪明才智、过人胆识和坚韧执着,从一名交易厅里的跑单员成为CME的掌门人。在他的领导下,CME从一家从事猪腩期货交易的场所转型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期货交易中心。他在1972年担任CME主席时,创建了国际货币市场(IMM),推出全球首个外汇期货合约。其后他带领CME 开创了美国国债期货、欧洲美元期货、股指期货等一系列新的金融期货品种,并于1987年建立了第一个全球24小时电子交易系统,推动了美国金融期货市场的重要变革。鉴于他对金融期货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梅拉梅德先生被誉为全球“金融期货之父”。他被誉为20世纪商业领域中最重要的十位芝加哥人之一和20世纪最具影响的百名芝加哥人之一。美国《财富》杂志2006 年12月25日刊文把他称作“预见未来的人”。其自传《逃向期货》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述了美国金融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即将推出金融期货之际,梅拉梅德先生在北京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记者: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在哪种经济条件下才有必要和可能发展金融期货,中国是否符合这样的条件?在中国发展金融期货有何种意义?
梅拉梅德:一国要发展金融期货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简单来说,期货市场的发展要以完善的现货市场(cash market)为基础。如果一国的股票、债券、外汇市场存在很大问题,就无法发展金融期货。中国20 世纪90年代也曾经推出过国债期货,在经历了短期的疯狂与混乱后被迫关闭。这是因为当时的现货市场很不完善,期货市场的监管体系和交易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使得期货市场更像一个赌场,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首先,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占世界经济产出的比例从不足2%上升到目前的近7%。自1980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其中出口额猛增7倍以上,在此期间全球的贸易额仅仅翻了一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人注目。
其次,全球化加速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飞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更有效率的配置,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步伐。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跨国公司普遍把生产和服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或纳税负担较轻的国家,再将产品出口到有需求的地方。可以说,中国日益扩大的贸易盈余主要是最近几年全球化趋势下供应链调整的结果。此外,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已经超过美国,2006年吸引外资达到700亿美元。通过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与全球经济进行整合,中国较快地获得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然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是没有风险的。目前中国的出口增长要远远快于内需的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快速膨胀,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潜在的经济过热现象,采取了一些鼓励进口、减缓出口、扩大内需的措施。比如,允许人民币稳步升值,降低税收,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增加个人消费信贷来刺激内需。这些都是有效的措施,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个人认为,要实现一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展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从国际市场来看,金融期货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在世界很多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金融期货的迅猛发展与当今世界经济金融环境以及金融期货自身的特有功能密切相关。首先,金融期货允许一些固有的金融风险,如利率、外汇以及股价波动的风险,转移到有能力并且愿意承担和管理这些风险的人那里。这种转移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期权工具实现。其次,金融期货具备价格发现的特性,具有实现和传播价格信息的能力。它可以反映人们对目前供求状况和价格变动的综合看法,显示大多数交易者的预测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社会供求状况。再次,金融期货能够为市场带来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筹资的成本。金融期货常被看作一个巨大的保险机制,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调整更加迅速和精确,比其他金融手段的成本更低。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当前积极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意义是重大的。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的企业借助金融期货能够有效地管理风险,可以很大程度上释放用于风险准备的资本,进而实现整个社会资本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金融现货市场正在逐步完善,推出金融期货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金融工具创新,并已经为推行金融期货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特别是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设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可以说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金融期货市场已经露出曙光。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将首先推出沪深300指数期货,这是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第一步,当然只是一小步,今后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记者:目前国际金融期货市场在产品、参与者结构方面有哪些基本特征?您怎样看待市场上的投机者?
梅拉梅德:当今,国际金融期货市场上的品种非常丰富,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即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每一类中又包括许多具体的产品,比如利率期货包括长期利率期货和短期利率期货等。由于美国等发达市场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放松甚至取消了利率管制,利率波动频繁而且剧烈。面对利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各类金融产品持有者需要一种能够切实有效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而利率期货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对冲利率风险的途径,使得金融产品持有者不必担心利率发生变化。金融企业可以借助利率期货抵御风险,企业的部分资本也可以运用到效率更高的领域。同样,汇率风险、股价波动风险也能够通过相应的金融期货产品加以规避。正因为如此,金融期货被看作是针对金融市场风险的一个巨大的保险公司。
金融期货市场上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两类——投资者和投机者。投资者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购买金融期货合约,用于防范利率、汇率和股价波动等风险,是金融期货市场存在的基础。投机者则通过预测未来价格变化,以期在价格出现对自己有利的变动时对冲平仓获得利润。投机者的存在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效率,保证了金融期货市场发挥应有的功能。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维系住金融期货市场,两者缺一不可。
我想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投机者的作用。“投机”不是一个贬义的词汇,只是表示这种行为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期货市场上,投机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应当与投资者得到同样的尊重。如果没有投机者,市场就会失去活力。一方面,投资者要实现套期保值,其转移的风险需要由规模相当的交易对象承担,而这些交易对象往往就是投机者。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也需要大量的投机者参与,才能确保其价格发现功能。投机者为了获利必须不断地运用各种手段来获取信息资料,这种预期将通过交易行为反映在价格中,使得金融期货价格更加客观、合理。很多人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太多,而我却认为,在中国恰恰缺乏真正的投机者,很多人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理性的投机。
记者:在很多中国人眼里,金融期货的风险相当大,中国曾经有过深刻教训,您认为金融期货交易的风险主要来自哪方面?
梅拉梅德:金融期货交易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于过度投机。虽然投机者在金融期货市场上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他们的消极作用也很明显。有时投机者的行为会超出应有的范围,他们动用巨资试图操控市场,给市场价格体系造成破坏。我们经常能在报纸的显著位置上看到关于期货投机者遭受巨大损失的报道,例如几年前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投机石油期货,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此类事件在金融期货领域更多。很多人因此把期货视为“风险之源”,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不能把这些巨额损失归罪于金融期货本身。问题的关键在于期货的管理者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有些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交易行为将带来的后果,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风险。
为防范金融期货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一是对投机行为必须要有定期的监测,严格执行保证金控制(margin control),防止市场参与者过度投机。如果一个国家设立了明确的监管机构,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金融期货市场的风险就会减小。二是要让市场参与者清楚地了解金融期货市场风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推行投资者教育。金融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都是非常高端的金融工具,需要专业知识和深入研究。投资者教育对于金融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市场参与者认识到自己能够承担多大的风险。我已经多次向有关方面呼吁在中国的大学里设立金融衍生品的相关课程,培养掌握金融衍生品知识的人才,这是中国金融期货市场未来的希望所在。
不过,没有风险的完美世界是不存在的,总会有些投资者或投机者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金融期货市场肯定会有风险,但要记住千万别因此责怪市场本身。
记者:金融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将主要包括哪些主体?如何培育这些投资者?
梅拉梅德:欧美金融期货交易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并以会员的形式参与交易。中国的金融期货市场也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力,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将成为主要参与者,这些机构早已拥有期货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帮助客户从事商业性或者投机性的金融期货交易活动。银行作为资产最为雄厚的金融机构,受到的监管也最严格,具有相对规范的制度和一定的衍生产品交易经验,也会成为金融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对这些投资者的培育问题,我想还是要强调前面提到的观点——加强投资者教育。要对这些机构组织专门的培训,要求其在进入金融期货市场前,必须注重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市场是怎么运作的,具体的程序是什么,如何控制风险。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也非常愿意为培育中国的机构投资者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已经邀请了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派出人员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学习期货的运用,今后将对中国的金融期货市场提供更多的建议和专业技术支持。
记者:中国建立金融期货市场应注意哪些哪些问题?您能否对未来的产品开发路径提供一些建议?
梅拉梅德:中国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一些金融期货产品的推出还缺少必要条件。当前最重要的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价格刚性的市场是没有效率的,要增强市场流动性,就必须扩大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幅度,并使得这种波动独立于政府意志,由相应的管理机构调控。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致力于扩大利率和汇率的浮动范围。我希望有朝一日中国能够取消市场管制,使利率、汇率水平由市场因素决定,并最终实现利率、汇率的自由浮动。
我非常看好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尽管市场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我个人认为,未来中国金融期货产品开发可以遵循以下路径。首先,中国应该先行推出股票指数期货,预计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股指期货会获得较好的发展,成为金融期货市场的基础。随后中国可以考虑引入其他金融期货品种,我建议引入利率期货,因为中国的债券市场非常需要这一金融衍生产品。之后中国应该考虑引入货币交易方面的金融期货,即外汇期货。当然,这类金融期货推出的前提是要允许外国的资金进入本国市场进行交易,通过减少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来增加流动性。与此同时,要减少对本国投资者向其他国家投资的限制,在中国和世界之间建立一种通畅的资金联系。所有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还是能够实现的。到那时,中国将拥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金融期货将成为这个市场上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
记者: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如何与经验丰富、势力强大的国际对手同台博弈?
梅拉梅德:我在这一点上并不担心,凭中国的智慧,市场参与者将很快就会掌握并运用金融期货的知识和技巧。实际上中国是相当幸运的,30多年前,在美国首次推出股指期货时,没有相关的书本和既定的办法,人们根本不了解这项产品所代表的重要意义、价值以及如何使用。美林、高盛、所罗门兄弟等证券公司花费了大约2~5年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金融期货交易技能。30年以后的今天,有关金融期货的书籍汗牛充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金融衍生品课程。可以说,当前中国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时机非常有利。在全球化趋势下,有关金融期货的知识和信息都能够很容易获得。中国并不需要一切都从头开始,可以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经验,并从各国多年的实践中吸取教训,用以完善本国的金融期货市场,这就是中国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也为中国的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些帮助,以自己的专业技术向中国提供了许多建议和培训。2005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经过与中国相关部门的讨论,最终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达成了合作协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超级会员,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将为中国内地外汇和利率期货的投资者提供服务,并且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会员和员工提供咨询以及技术服务。经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深入探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将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项新业务,推出了人民币兑美元、日元、欧元等的期货和期权合约,此举将有助于人民币的价格发现,并为中国资本的全球流动创造更多机会。此外,我本人多年来也不断在中国各地发表演讲,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金融期货的工作中。
记者: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最令您感到兴奋的事情是什么?
梅拉梅德:的确,从事金融期货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在金融期货交易方面经历了很多的坎坷,有成功后的欣喜,也有失败后的沮丧。其实每一个优秀的交易员都会犯很多错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交易。从我个人的投资经历来讲,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在外汇期货交易上取得的一次巨大成功。那是1985年广场协议(Plaza Accord)签订之前的一段时间,我相信美元会对外国货币贬值,于是我投资了大笔外汇期货。就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后,一切如我所料,美元大幅贬值,我在金融期货市场上大获全胜。那真是一次非常激动人心的交易。不过,当有人操纵市场的时候,我通常判断失误,落入操纵者的陷阱,和大多数投资者一样蒙受损失。我对市场操纵者深恶痛绝,他们是市场中的害群之马。
记者:去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合并令业界十分关注,这两家交易所的合并有何意义?
梅拉梅德: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是两家很类似的交易所,很多人都认为二者是竞争对手。事实上,这两家机构很长时间以来都不是对手关系,除了争相扩大各自的影响力之外,本质上并不存在竞争。我们的目标市场是不同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农产品和美国国债期货交易方面领先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但缺少外汇期货产品;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则擅长股指、外汇、短期利率期货,商品期货则略逊一筹。这两者的互补关系使新机构不存在内部竞争,而是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备的产品线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满足各种不同投资者的需要。
2006年10月17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签署了一份正式的协议,将两家机构合并,合并后的机构更名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合并产生的效应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新的机构将更加具有竞争力。新的交易所集团将提供全球最高的流动性,每天的成交量将达到900 万张合约,名义价值为4.2万亿美元,能够为全球的投资者提供美国利率、股指、外汇、农产品、工业品、能源产品以及房地产等各方面的期货和期权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