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猫总日记:目前农产品市场的焦点矛盾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 10:43  北京中期

  猫总所在公司的天津营业部举行了行情研讨会,以下是猫总在会议上的发言:

  在2007年元旦前后,全球农产品市场曾一度比较低靡,尽管市场普遍对于大豆玉米小麦的走势坚持看多的观点,外部基本面并不十分配合:

  首先,原油价格不断下跌,现在纽约原油价格已经跌至50美元附近;

  其次,南美天气始终非常理想,今年南美丰收的格局逐步形成;

  再次,需求表现相对疲软,尽管美国出口数据还是比较强劲,但是市场普遍认为,美国谷物出口强劲并不是由于需求造成的,而是强大的舆论促成各国纷纷在秋冬季节提前和过量地进口谷物的行为导致的。而这些提前和过量地进口的谷物,转化成了各国的库存,对于未来市场会形成较大的压力。

  这样,我们在2006年年底的时候,看到美国大豆玉米和小麦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

  但是,1月12日,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月度供需报告,将去年美国的玉米收成下调了2亿蒲式耳,同时结转库存也做了相应的下调,这样美国玉米结转库存触及多年来低点,从而导致CBOT大豆玉米和小麦再次出现暴涨,美国CBOT玉米突破400美分大关,而大豆价格超越700美分大关,小麦价格也再次达到500美分左右。

  而尽管如此,根据美国农业部报告,以玉米为代表的谷物价格,长期依然非常看涨,而潜在的利空因素也没有完全消除。例如,如果原油价格继续下跌,玉米价格还能继续涨吗?再例如,如果今年春天南美谷物丰收,那么在春夏之际,谷物价格还会大幅攀升吗?

  实际上,现在的问题非常复杂,长期来看,谷物价格当然有许多看涨的理由,但是中短期的利空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难道原油价格的下跌和南美的丰收,对于目前的谷物价格就没有任何作用吗?另外农产品的季节性因素,真的不起作用了吗?

  当然对于目前农产品的走势的分歧是必然存在的,准确地说,尽管我本人长期从事农产品走势研究和交易,但是现在在许多地方仍感到有些糊涂,所以今天只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一下。

  一、谷物和油籽走势的技术分析

  CBOT大豆指数技术图表分析

  CBOT过去30年大豆技术走势

  CBOT过去10年大豆技术走势

  CBOT过去5年大豆技术走势

  从大豆走势的长期走势图来看,CBOT大豆走势非常接近完美的波浪理论,大致是8浪结构,即牛市5浪和调整大ABC浪,并且主上升浪和主下跌浪都可以细分为5浪结构,而反向的调整浪均为三浪结构。从2005年春天至夏天的调整浪大B浪来看,这个浪是一个三浪结构的,说明了其B浪特征,而其后显然是一个下跌的C浪,这个下跌的C浪尽管没有创出新低来,但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那么到现在为止,CBOT大豆走势仍没有超越B浪的高点,但是从去年10月以来,CBOT大豆如果已经进入牛市循环,那么现在还无法从图形上看出大一浪的5浪结构,现在仅仅看出了一个小3浪的结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CBOT大豆未来几个月的走势更加让人绝望。如果是一个3浪结构,即便是创出新高,例如高于大B浪的750美分左右,那么也不能说是大一浪就此结束,因为大一浪也应该是5浪结构的,但是如果大一浪是5浪结构的,那么大一浪的高点肯定不是750美分左右,应该至少在800-850美分左右。

  而且这里还隐含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未来的几个月,CBOT大豆没有超越750美分的B浪高点,我们甚至可以在技术上认为,目前大豆走势仍没有摆脱大C浪的束缚,依然在熊市循环中,牛市甚至根本还没有开始。

  如果我们在大豆的技术图表中,找不到结论,那么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他谷物的走势:

  CBOT小麦30年技术走势

  图表显示,小麦价格位于过去30年来的高点

  CBOT小麦过去5年走势

  图表显示,目前小麦价格走势,非常不妙,不但上升的5浪已经完结,甚至价格也低于长期移动平均线,甚至技术图表上面,已经呈现空头排列的格局。

  CBOT玉米30年走势

  图表显示,目前玉米价格位于过去30年来的高点

  CBOT玉米过去5年走势

  图表显示,目前玉米走势也进入了高位,尽管还有上升空间,但是上升空间已经不大,而且时间上来看,即便是再次冲高,也会出现快上快下的局面。

  总之,从目前的图表分析来看,从技术上来说,谷物价格进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阶段,市场评论一致看多,而技术上却有很多疑点,无法解释,我们无法有效地判断谷物价格未来的走势。

  二.谷物和油籽市场的基本面分析

  从现在的基本面情况来看,目前世界大豆结转库存为历史新高,也就是说大豆库存巨大,压力重重。而玉米恰恰相反,玉米结转库存达到了历史低位,玉米供需关系十分紧张。相对于小麦而言,小麦的结转库存比较适中,尽管有所下降,但是实际上小麦的供需关系并不紧张。

  世界大豆结转库存图

  世界、美国及中国玉米结转库存图(长期)

  美国、世界及主要国家小麦结转库存图(长期)

  当然从未来的情况来看,玉米和大豆的结转库存情况会有所转换,例如根据现在玉米和大豆的比价关系,今年春播的时候,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农民都会选择多播种玉米,而不是大豆。现在玉米和大豆的比价已经跌至历史性的低点,原来我们说大豆和玉米的比价的均衡点是1:2.5 ,而现在大豆和玉米的比价下降至1.75左右。

  在基本面方面,大家谈的最多的是,能源价格高涨,导致使用玉米制造工业乙醇,这样造成了玉米供需关系的紧张。有一个普遍的算法说,如果原油价格在60美元/桶左右,那么美国玉米生产乙醇的利润平衡点是480美分,而现在原油价格已经跌至50美元,显然这个利润平衡点也要下滑至400-420美分左右。而如果原油价格继续下跌,那么这个平衡点依然要继续下滑。

  而现在原油走势与玉米价格的走势,非常不一致。尽管原油价格一路下跌,而CBOT玉米还是出现了大幅的上涨! 玉米价格的上涨又带动了大豆价格的上涨等等。

  所以现在从基本面来分析谷物的走势,还有很多难点,特别是原油未来的走势特别关键,如果原油价格在未来若干年持续下跌,那么迟早会影响到谷物和油籽的走势。仅就短期的基本面情况来看,似乎谷物和油籽市场也不是一切都是看多的。市场至少要消化原油价格下跌带来的冲击,还有南美丰收的季节性压力。

  当然我们下面还要谈到谷物和油籽价格长期的趋势问题。

  三、对于2007年全年谷物和油籽价格走势的预测

  我们现在遇到了更复杂的情况,判断谷物和油籽价格,不但要分析每个品种的产量,消费和结转库存,还要考虑能源市场的价格走势,甚至有时我们还要考虑美元汇率的影响等等。

  尽管非常困难,但是我们仍试图得出一些结论供投资者参考:

  1.从未来趋势来看,大豆产品更为利多,而不是玉米。到今年春播时节时,大豆的更加看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南美今年是否丰收,原油价格什么时候阶段性触底,将决定第一季度谷物和油籽的走势。

  3.长期的供需结构表明,谷物和油籽确实有一个比较明朗的牛市前景,而且这个牛市可能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从多年来的供需情况分析,世界人口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于谷物和油籽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而在供给方面,耕地面积无法有效大幅度增加,农业技术徘徊不前,多年来对于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些导致谷物和油籽的供需关系的确越来越紧张。

  下面一些图表说明了这种情况

  世界和各国玉米产量和需求对照表

  世界和各国大豆产量和需求对照表

  世界小麦产量和需求对照表

  这些图表告诉我们,目前谷物和油籽价格走强,并不是由于减产造成的,实际上最近3年,全球谷物和油籽基本都获得了较大的丰收,但是由于需求不断增长,主要谷物库存连年下跌,造成了供需紧张的局面。这是未来谷物和油籽市场走牛的最重要的基本面。

  同时我们可以想象,在如此紧张的供需关系下,如果谷物和油籽产量由于天气等原因出现幅度较大的下滑,那么显然农产品价格走牛将是必然的。而每次农产品比较大的牛市,基本都是伴随农产品歉收的因素。

  另外我们也看到,公众对于农产品价格走强,已经有了一定的承受力。尽管价格走强,但是由于公众的消费能力在这些年也出现了提高,所以高价会被接受,而不会对于需求产生太大的影响。

  4.我们更倾向于在今年第一甚至第二季度,对于谷物市场仍采取相对观望的态度,可以考虑少量跟多,密切注意播种和夏季的天气演变,如果春季能出现低点,那么显然在春季期间采用逢低吸纳策略比较安全。这个策略主要考虑到了原油走势的情况,以及南美丰收的季节性压力。

  5.我们预计今年春季以后,全球谷物市场一定不会平静,我们更倾向于价格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上涨。原油走势以及南美丰收,可能延迟牛市的脚步,但是实际上是无法阻止牛市最终到来的。

  这里特别强调,尽管农产品中短期走势有一定的利空因素,但是希望大家尽可能不要去建立空头头寸,因为长期来看确实是看多的,而且短期看空也是有条件的,例如南美丰收,原油价格持续下跌。但是现在看南美是丰收的前景,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进入后期南美天气可以转变。原油价格现在是下跌的趋势,或许也会突然出现反转。

  最后感谢大家来参加中期天津营业部组织的研讨会,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面,把握住市场趋势,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