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全球经济失衡风险加大 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00:21 中大期货

  内容摘要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基本良好,前三季度GDP增速10.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3%,比去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9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53亿美元,连续四个月创新高之后的首次回落;企业景气指数处于高位;第三季度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出现回落,狭义货币供应量出现增长;第三季度贷款增速趋缓;9 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9879 亿美元,同比增长28.46%,再创历史新高。

  对目前宏观经济运行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目前宏观调控的效果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从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总体来看,效果欠佳。

  六中全会提出未来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架,国务院、央行针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提出了宏观调控的思路。

  当前经济增长偏快,投资活动和信贷增长放缓使得近期内的政策风险减弱。

  预料政府对投资需求的严格监管将逐步放松。未来, 政府会进一步观望并评估现行宏调政策的效果。此种环境下, 政府工作的重心将是防止现行政策的松动, 而并非出台新的调控政策。

  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加大,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大国经济增长的减速,给全球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风险,未来,经济波动加大,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一、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1、 第三季度GDP增速略有放缓。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9 月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10.7%。在上半年实现高达10.9%的增速后中国经济在7 至9月份的发展势头有所放缓。参见下图:

  图1 中国2000年以来季度GDP增长率时序图

   全球经济失衡风险加大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中国2000年以来季度GDP增长率时序图(来源:中大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 第三季度CPi基本稳定。

  国家统计局10月23日发布报告显示,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上扬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扬0.6个百分点。在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中,城市同比上涨1.6%,农村上涨1.4%;食品价格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9月份,我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4%,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5%,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12.0%,租房价格上涨3.8%。前三季度,中国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

  1至9月份累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基本平稳。具体比较参见下图:

  图2 中国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走势图

   全球经济失衡风险加大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中国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走势图(来源:中大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3、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回落。

  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七万一千九百四十二亿元,同比增长27.3%。 前三季度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比上半年回落2.5 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2 个百分点;同期发布的数据还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为一万二千九百零二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2.1%。

  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头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来看,上半年增速一路上扬,而到了第三季度则逐月回落。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上半年达到31.3%,前七月回落到30.5%,前八月回落到29.1%,前三季度回落到28.2%。

  图3 2000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图

   全球经济失衡风险加大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2000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图(来源:中大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图4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比图

   全球经济失衡风险加大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比图(来源:中大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4、 贸易顺差首次出现回落。

  海关统计显示,9 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53 亿美元,低于8 月份的188 亿美元。这是我国贸易顺差连续四个月创新高之后的首次回落。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出口6912.3 亿美元,增长26.5%;进口5813.8 亿美元,增长21.7%;实现贸易顺差1098.5 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今年前3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2726.1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3%。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3884.2 亿美元,增长29.9%,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6.2%;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695.9 亿美元,增长27.6%;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360亿美元,增长18.2%;鞋类出口164.3亿美元,增长15.8%;原油出口427 万吨,下降21.8%;成品油出口911 万吨,下降21.1%。前三季度,进口大豆2125 万吨,增长8.8%;进口汽车16.5万辆,增长43.2%。

  今年9 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值为1679.8 亿美元,增长26.6%。其中,出口916.4 亿美元,增长30.6%;进口763.4 亿美元,增长22%。月度进、出口值刷新8月份刚刚创下的历史最高值。9月当月实现贸易顺差153亿美元,低于上月的188亿美元。

  5、 企业景气指数处于高位。

  国家统计局公布对全国19500家各种类型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6.7,与二季度基本持平,比去年同期提高4.7 点。 其中房地产行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2.6,比二季度下滑2.4。

  数据还显示,第三季度采矿业景气指数为159.6,比二季度下降3.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景气指数为156.4,分别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2.5和1.7点;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3.1、142.9、139.4、 131.2、142.0、129.3 和129.8。

  国家统计局分析,与二季度相比,除采矿业、房地产业企业景气下降,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持平外,其他行业企业景气均有所提高;与去年同期相比,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景气持平,其他行业景气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6、 第三季度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出现回落。

  央行发布了第三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截至9 月底,货币供应量较上月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为33.19万亿元,增幅比上月低1.11 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9 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广义货币供应量季环比折年率为14.5%,增长幅度明显回落9 月末M2 再创年内新低,这是中国M2连续第二个月增速放缓。不过,9 月末的M2 增速仍然高于政府设定的2006年全年16%的增速目标。

  9 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1.68 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比上月高0.1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4.06个百分点。

  7、 第三季度贷款增速趋缓。

  数据显示,9月末中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合并报表余额为23.38 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61%,增速低于8 月末的15.5%。

  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3%,增幅比上月低0.9 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47 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2.25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季环比折年率为13.9%,增长速度逐渐趋缓。

  8、 第三季度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

  9 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9879 亿美元,同比增长28.46%,再创历史新高,继续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

  今年1-9 月份,外汇储备增加1690 亿美元,同比多增加99 亿美元。其中,9 月份外汇储备增加159亿美元,同比多增1 亿美元。

  二、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1、正确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的经济形势是“三落一稳”。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及货币信贷增速高位趋稳。因此,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初见成效,经济增长过热的局面已经缓解。

  对于经济形势判断的标准多种多样,由于标准不同,所得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在市场经济中,看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最为根本的就在于企业及个人经济行为是否自主决策。如果基本是自主决策,那么企业及个人完全能够根据市场价格机制发出的信息作出正确判断与决策,社会资源也就能够有效配置。

  近几年来,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为什么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最为主要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对经济主导的结果。而且这种情况,内地一些省份更为显著。比如说,今年1~8 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的省份有吉林(增长为49.9%)、安徽(增长为49.3%)、河南(增长为47.3%)等,增长速度超过30%以上有福建、山东、江西、湖北、内蒙古、广西、四川、陕西、青海等。从这些现象来看,目前国内经济增长之所以过热,基本上是不少地方政府主导下由政府拉动的结果。

  正因为国内绝大多数地方的经济是政府在主导,而且所公布出来的数据又是处于高位,实际的经济状况可能比所公布出来要严峻得多。因为,很简单,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由地方政府主导,那么地方政府就容易按照宏观经济的要求来改变实际的经济行为。比如说,如果地方政府觉得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它们就容易通过审批的方式压缩要上的投资项目;如果地方政府觉得固定资产投资还有快速上升的余地,它们就可以促使更多投资项目上马。可以说,国家统计局所指的“三落一稳”,很大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应合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之结果。否则,中央一宏观调控,其相关的数据就不会手起刀落。

  正因为其相关的数据是手起刀落,那么这些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肯定是一种短期行为。只要宏观调控之风一过,各地方经济的大上快上又会随之而来。最为明显的迹象是,虽然固定资产投资近两个月快速下降,但是作为推动这一轮经济增长动力的 房地产业增长,并没有由于几年来的宏观调控而有所收缩,反之,其增长仍然是勇往直前。例如,今年1~8月份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为24%,比2005 年的19.8%高4.2%,而且在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都超过30%以上。

  还有,从银行信贷增长的变化情况来看,尽管广义货币增长速度是放缓了,但银行信贷的增长速度仍然处于高位运行。随着中行、建行、工行等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的完成,其手上持有大量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随时都可能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想慢下来是不可能的。

  总之,地方政府借助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冲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的信贷快速扩张、国内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些都构成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如果这些条件不改变,国内快速增长的经济要想得到缓解是不容易的。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投资过快、信贷过多、顺差过大”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总量调控和结构性调控措施,至三季度这些政策开始显现成效,下半年宏观经济开始从高位回落,全年经济运行继续呈“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

  三季度后经济增长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投资和信贷增长偏快问题得到初步遏制。出口增长适度回落而国内消费增长有所上升使内外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有所缓解。同时,经济增长的区域和行业结构均有所优化,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这对“十一五”期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新一轮宏观调控总体效果欠佳。

  从2003 年央行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国内这一轮宏观调控已经进行了几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与上一轮宏观调控相比,效果不显著。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过热及物价持续快速上涨。当时盛行开发区热、圈地热,商业银行绕过规模贷款违规拆借,自办公司等用于圈地、炒地,到1993年达到顶点。1993 年下半年,经济过热导致高通货膨胀,国家开始实行适度从紧政策,房地产业成为首要调控目标。国家采取严格收紧银行信贷的方式收紧银根,规定房地产公司不得上市融资。正因为采取这种方式,使得房地产投资立即减少,1997 年到谷底,房地产投资出现了负增长。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宏观调控取得成效。

  上一次宏观调控之所以效果显著,既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关,也与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工具与手段有关。在当时,尽管国内经济开始走上市场,但是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市场的成分与比例都十分有限。比如,银行信贷市场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对信贷规则的严格管制。因此,当经济一出现过热,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把过热的经济调整过来。比如,为了遏制一些地方的房地产过热,政府直接采取压缩银行贷款的办法收紧房地产投资,从而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比如海南的房地产市场,1993 年宏观调控后一片狼藉,烂尾楼无数。直到现在,那里的房地产市场也没有恢复过来。

  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基本上也是房地产扩张驱动的。在这一轮的房地产扩张中,先是1998 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扩大内需,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从而为这一轮的房地产过热埋下伏笔。再加上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冲击,银行新的金融工具启用,政府GDP的业绩追逐,以此带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与房地产相关的几十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一轮经济过热中,房地产是所有经济过热的驱动力。它既有经济增长实体面的成长,也有宏观面因素(政策扩张及大量外资流入)、制度面因素(金融工具创新、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及地方政府行为扭曲),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背景下信贷规模扩张等。种种合力让国内房地产市场得到迅速繁荣与发展,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增长过热。

  新一轮经济过热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市场环境与市场基础、市场的利益主体、资金流入方式与工具都与以往有很大差别。因此,中央政府面对新一轮的经济过热,总是希望一方面能够遏制经济过快增长,遏制房地产投资过热及房价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又希望出台的政策对快速增长的经济冲击不要过大。

  几年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看上去是“有保有压”,试图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达到政府的预想,特别是希望使用更多的行政方式来调控。表面上是宏观调控,实际上却走上以往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计划老路。这就是目前宏观调控效果不显著的根本所在。

  中国整个经济基础与市场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中央政府不能够走出旧有思维方式与观念,仅凭借以往经验,希望以旧有工具调控现有经济,其效果自然达不到目标。

  三、 六中全会确定未来中国发展方向

  1、 六中全会确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及任务。

  六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九大目标和任务如下: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项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 六中全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部署。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一日通过公报,对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以下五方面具体部署:

  一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三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四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五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四、 第四季度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1、 国务院对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析了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并对第四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了研究部署,强调要抓好六项工作,其中包括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仍在加剧,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解决。会议强调,四季度要抓好六项工作:加强“三农”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支农措施,稳定粮食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坚持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加快落实国家土地督察制度。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

  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继续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和重大节能工程;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严格环境执法,扎实推进降耗减排工作。

  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加强冬季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和应急保障工作,重点做好发电、供热的用煤用气,保证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

  做好财税金融工作。继续抓好财税增收节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防止年终突击花钱。继续加强金融调控、服务和监管。

  进一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督促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搞好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安全生产,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做好冬春季重大疫病防治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央行确定未来的政策走向。

  为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当前四项金融工作重点:

  首先是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适时适度调控基础货币,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提高支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

  其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重视社会保障、医疗制度的改革和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努力防范宏观层面的金融危机。对因个别金融机构关闭、破产形成的微观层面的金融不稳定,要处理好保障储户或投资者利益与防范道德风险的关系。

  第三则是,高度重视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优化融资结构,发挥金融市场支持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金融资源在城乡、地区和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配置不平衡,直接表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不平衡。

  最后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支付结算等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我国反洗钱工作,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和审计标准。

  3、 第四季度经济走势预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增速较上半年出现下降,这一趋势在四季度是否会持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公布的朗润预测显示,在包括中金、中信建投、瑞银证券、花旗银行等12 家著名研究机构的预测中,四季度GDP 增长最高增幅仅为10.4%,较三季度继续下降。

  各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四季度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不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预测值最高为1.9%,最低仅为1.0%; 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为22.8%,这一预测值延续了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势头。

  预测数据还显示,到四季度末,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将达到7.82。另外,四季度出口增速为26.9%,进口增速为21.6%,利率为2.52%,这反映出机构普遍认为,四季度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在现有的调控政策下,四季度投资、信贷增速很难出现反弹,只要地方政府的投资不出现反弹,经济增速下降的现象还会持续。

  专家普遍认为,由于金融调控已取得初步效果,未来一段时间再推出更多紧缩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下降,估计未来一段时间,政策会处于真空期。

  3 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已经显示,热钱流入受到了抵御,部分热钱可能已经开始外逃,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降温。专家还认为,虽然从这份数据中可以认为四季度央行继续提高利率,或者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小,但一些政策的出台还可能受到美国、欧洲等相关政策的影响。

  五、 未来宏观调控是否“刹车”?

  1、关于明年经济运行走势看法存在较大分歧。

  在当前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明年经济运行将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呢?目前主要有波动说、稳中趋缓说两种观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对明年经济形势的预测是,宏观经济的走势是在波动中趋向下降。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长9.3%,而明年全年GDP增长9.04%,四个季度分别为8.8%、9.59%、9.66%和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会在波动中慢慢降下来,今年四季度将达到44.27%,全年将达35%左右;而在明年就会降到20%以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消费和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会保持平稳增长,再加上明年召开“十七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仍较高,这些支持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的因素在发展。另一方面,抑制经济增长进一步升温的因素也在发展。如不少行业利润率低,投资者很谨慎,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他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交织作用下,经济增长大幅回落和大幅反弹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明年的经济增长应该还是保持平稳较快。他说:“我们对今年GDP增速的预测是10.5%,明年GDP增速在9.5%左右的概率是60%,在10%的概率是30%。物价水平仍较低,进出口增长速度都在15%,贸易顺差仍然比较大,货币流动性比较宽松的局面还将在2007 年延续。”

  2、宏观调控思路或将转向“谋好”。

  在宏观经济或将稳中趋缓的判断下,不少专家建议,宏观调控思路应当从抑制经济过快增长转向谋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字上来。

  张立群说,明年应当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要再做更大力度的调整,调控思路转变到谋求改善经济增长的环境和机制上来;并在此背景下加快改善企业的市场环境。

  尹艳林说,宏观调控要防止经济过热,更要完善经济增长机制,努力降低经济增长的外部负效应。这个“好”的核心应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范剑平认为,此轮宏观调控已经显示出了“谋好”的特点。此轮调控前前后后出台的政策都不是围绕着速度而出的,没有搞一刀切,始终是结构性的调控。调控已经越来越注意到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通过环保部门、国土部门参与调控来加强对公共性、外部性资源的管理。

  一些专家认为,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仍将是宏观调控的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投资增速的下落并不是市场手段作用的结果,而是政府通过对一些项目的管制等行政手段压制下来的,投资反弹可能性较大。此外,银行上市等因素使得货币流动性仍然充裕,再加上地方政府大规模搞基础设施建设等,明年初又有可能出现经济过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说,必须注意到的是,中央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加快。他建议,尽快改革目前的财税体制,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

  樊纲指出,只要地方政府投资没有出现大的反弹,目前投资缓慢下调也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现在看不到大的反弹趋势,因此原来采取的紧缩性措施还要需要一段时间观察。如果下滑的趋势较快,政策要早点调整,不要等滑到8%以下再调整。樊纲认为,我国进行汇率调整,需要用更宽泛的眼光。汇率调整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可调的变量可以多一些,需要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实现这个平衡。另外,在对外部不平衡问题上,樊纲认为,应在经常项目下适当提高劳动力成本,从而来改善进口和出口的关系,通过成本结构的调整,可以推进企业向更高层次转变。同时,与其通过汇率调整,不如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从而缓解外部不平衡的压力。另外,在资本项目下,虽然企业境外融资是必要的,但仍应在借助境外上市的同时,鼓励企业在境内上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建议,在目前中国经济、财政收入双双持续高增,加上市场利率较低的情况,财政部可以发行长期债券,购入央行持有的外汇。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总经理兼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指出,内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宏调后,内地经济增长由今年第三季起已明显放缓,相信内地经济将出现软着陆,预期今年第四季经济增长将达9.8%,较第二季11.3%明显放缓,故短期人民银行加息压力已大大减少,但由于预期中国经济明年会出现反弹,故长远仍然不能排除加息的可能性。明年首季中国经济将出现反弹,经济增长将超越今年第四季数字,主要因周期因素影响,令每年首两季经济增长数字均较下半年高,其次是9 月份中国的经理采购指数反映新增订单出现危险性上升,而美国经济放缓亦无减中国的出口增长,料明年首季经济增长数字会较高。故货币政策的推出将是不可避免。

  3、宏观调控是否刹车?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愈加完善的今天,仅靠以往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以及数量型的调控措施已经不能够很好地奏效了,政府宏观调控确是到了应该“转舵”的时候了,政府应学会运用非数量型手段来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 年秋季报告》指出,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基本良好,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仍需继续加强和完善调控政策。报告提醒,千万不能忽视宏观经济运行中某些过热因素可能引发的通胀危险。

  同时,明年投资反弹压力仍较大,必须缓解投资在GDP中比例持续攀升的问题。

  投资增长过快会引起一连串的恶性循环:投资增长直接逼迫信贷增加,过多的信贷货币供给将促使房地产价格上涨和出口的较快增加,而“双顺差”的存在会形成货币供给趋向增加的压力,进而诱导投资的增加。国际投资机构也有类似的观点。雷曼兄弟公司本周的《亚洲经济周报》指出,近期中国的投资已降温,说明自4 月份以来的紧缩政策已产生效果,但仍面临重大挑战,需要控制流动性和巨额贸易顺差,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对于明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取向,仍要以防止经济过热为主,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解决流动性过剩这个要害问题。目前,中国官方使用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

  宏调“双稳健”变“双放松”。

  由于从经济增长的周期因素看,目前已经到了本轮周期的后期阶段,即便是不进行宏观需求紧缩,经济增长也会逐步进入下降通道,所以未来宏观调控的走势必定是从“双稳健”转入“双放松”,而不可能走入再度收紧。

  六、 全球经济出现失衡的风险加大

  从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失衡尚观察不出它对世界经济将带来任何正面影响,然而经济失衡对世界经济负面效应却愈来愈多地显现了出来。全球经济失衡给世界经济造成的负面效应,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剧了世界经济不平衡格局。

  尽管2006 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是,总体上讲来,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日本、欧盟经济相对滞后的不合理局面,至少在近期内还难以改变。这样一来,从全球三大经济体来看,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至少在2010 年以前难以改变。这是全球经济失衡带来的第一个负面效应。

  再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西方经济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由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出了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幅度,所以,至少在短期内,西方经济的增长要赶上发展中经济亦是不大可能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经济,并非今日才开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已出现。例如,在1983—1990年的八年期间,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大体为3%,同期,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则达到5.2%。前者比后者落后了2.2个百分点。进入21 世纪之后,两者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并未缩小,反而还朝着扩大的方向发展。

  鉴于西方经济同发展中经济的增长差距还在扩大,最终势必给世界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进而促使经济失衡变得愈来愈严重。

  2、经济失衡导致世界经济减速。

  作为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方面,虽然近来日本经济和欧盟经济已经转危为安,但总的说来,美国经济增长幅度还是高于日本、欧盟的经济增长速度。双方经济差距的拉大,主要体现在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上。美国由于消费需求比较旺盛和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增多,以至于经济继续增长强劲。相比之下,因为日本、欧盟,尤其是欧盟国家,消费需求比较疲弱,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相对薄弱,所有这些都促使日本经济、欧盟经济增长难以赶上美国经济。

  不过,在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因油价升高对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都将带来负面效应,预计2006 年美国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都将可能下降,日本和欧盟在上述两方面也不会有上佳表现,由于消费需求较为疲弱以及企业投资下滑,最终会导致2006 年整个西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亚洲和拉美国家都属于外向型经济,对外界尤其是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较大,因受到西方国家经济减速的不利影响,2006 年,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亦将朝着较为不利的方向发展,尽管其经济增长率依然高于西方经济。

  由于西方经济和发展中经济都出现了减缓的态势,预计2006 年世界经济也势必出现放缓势头。

  3、美元汇率下降将使国际金融风险加大。

  美元疲软亦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这方面,预计2006 年因美元疲软将导致世界金融贸易上的风险有增无减。

  从国际金融形势进行考察,从2004年6 月至2006 年8 月以前的两年多时间里,美联储局已连续17 次升息。不过在今年8 月8 日的美联储局例行会议上,美联储局却表示不再加息,继续维持5.25%的联邦基金利率不变。虽然美联储局在其声明中表示,今后是否升息,还要由美国经济的具体走势加以决定,不过美联储局的连续升息确实已经到了尾声。这表明,受美联储局停止升息负面影响,美元走强情况将不复存在。总体上讲,美元下跌已势在必行。

  倘若美元继续下滑或者遇到意外情况而导致美元急速下跌,那它对外向型经济地区——亚洲和拉美国家的经济打击将十分沉重。因美元急剧下滑,将有可能重现类似于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为那场金融危机,首先便是美元贬值,继而引起了泰国货币的大幅度贬值。1999年初巴西的货币动盪,亦是美元贬值进而引起该国货币动盪不定的,结果巴西一下子陷入了严重的货币贬值泥潭中难以自拔。

  若美元继续急速下降,不仅将引起亚洲和拉美的货币大幅贬值,还有可能使全球性金融风险进一步上升。许多迹象表明,明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发生两大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将显著放慢,世界经济将步入周期性调整期。二是受需求放慢和产能增加的两重影响,国际油价和重要原材料价格将明显走低。

  4、2007年可能是此轮世界经济增长向下调整的拐点。

  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的经济增速在显著放慢。今年二季度美国GDP 比一季度降低近一半,下半年也会继续保持这一回落态势。主要原因包括:

  (1)美国房地产市场今年以来显著降温,房价的持续高涨和利率成本的上升正在削弱居民的住房购买力,估计仅这一因素就使美国经济增长率回落1 个百分点左右。

  (2)就业增长的放慢将抑制国内消费。来自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表明,在过去4 个月中,美国就业增速比2004年初以来的平均值低35%。

  (3)前几年持续的高油价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将在未来两年显现,从而进一步拉低美国经济增长率。IMF 预测,明年美国经济增速将由今年的3.5%降至2.9%,甚至有些国际机构预测明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放慢到仅为1.9%,并发出美国及世界将步入衰退的警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洲经济尽管今年将实现2000 年以来的最高增速2.5%,但受三大因素(财政政策大幅紧缩、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欧元高估)的拖累将会再次放慢,预计2007 年欧元区经济仅增长1.5%。日本经济受高油价的滞后影响及日元升值的影响,2007 年增幅也会有所放慢。

  七、结语

  目前宏观调控的效果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从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总体来看,效果欠佳。

  从“十一五”这一中期角度看,有不少因素制约经济的平稳较快运行。首先,投资增长依然偏快,二是过度依赖外资和外贸出口推动经济增长。三是经济增长的资源、能源和环保代价增大。四是住宅投资过热及房价过高问题未得到有效遏制。

  当前经济增长偏快, 且消耗了过多的资源, 这样的经济高增长是不合理的。中国的投资活动和信贷增长放缓使得近期内的政策风险减弱。预料政府对投资需求的严格监管将逐步放松。未来数月, 政府会进一步观望并评估现行宏调政策的效果。此种环境下, 政府工作的重心将是防止现行政策的松动, 而并非出台新的调控政策。

  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加大,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大国经济增长的减速,给全球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风险,经济波动加大,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中大期货 高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