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期货分析师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00:49 大连商品交易所

  期货分析师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

                   ——兼论期货学院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

  期货分析师向来被认为是期货市场的中坚力量,是期货经纪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就观察来看,事实却远非如此。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中存在严重的制度性漏洞,让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其存在的价值也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这跟整个期货市场的大背景具有重大联系。本文主要对此问题展开论述,并基于此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及论述期货学院在未来分析师群体发展中的功能。

  一,形形色色的分析师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期货分析师?他们提供的主要服务是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现在中国期货市场上却很难找出确切答案。就个人观察,目前可被称为期货分析师的人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分析师主要从事撰写某个品种的市场评论,包括日报、周报还有年报等,跟踪市场最新发展状况,这部分人主要存在于期货经纪公司的信息研发部门,是期货分析师的主要群体,他们一般不直接面对客户,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公司的固定工资和奖金,就目前期货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来看,这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也就是说,目前作为期货分析师的主要群体,其知识水准和

证券行业以及其他金融业相比,相去甚远;

  第二类主要从事类似客户经理的工作,这些人一般也花费大量精力对某一品种进行研究,但很少形成文字报告,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基于第一类分析师的工作成果,对研究报告进行再加工,形成一个系统的投资方案,给客户交易作指导,有时候也会在公司内部进行市场行情和系统交易方面的培训工作。他们虽然主要从事直接的客户服务,一般的头衔也都是高级分析师之类,并且很多人也是某个品种上的专家,跟一般的市场人员存在较大差别。这部分人的收入构成来自两个方面,公司收入以及来自客户的佣金收入,相对来说,他们的层次和地位比第一类要高出一个级别;

  第三类分析师来自相关行业的咨询公司,这些人一般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背景(现货和期货)和市场拓展意识,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客户的投资咨询,另外就是大量撰写专业分析文章以及四处讲课,扩大自己和公司的知名度,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开辟新空间,一般都被认为是业内最资深的分析师群体。这部分人的收入构成比较复杂,但主要是来自客户的咨询收入,也是这三类分析师中平均水平最高的,当然这种高收入也是基于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形成的。

  这里主要从三个层面对“期货分析师”这个群体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和画像,虽然不能勾勒出他们工作全貌,但主要特征已经显现出来。这三个群体的一个共同点是对市场价格行为进行分析,故而被称为分析师。本文主要围绕第一类分析师群体展开,一方面是这部分人员占据这个群体的绝大多数,另一方面问题也最突出最具代表性。之所以在文章的开始就对群体进行分类,主要是目前市场在期货分析师的角色认定上存在一定混乱,想通过此分类澄清自己研究的对象,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二,期货分析师的生存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已经对期货分析师群体进行了简单分类和形象勾勒,这里主要就第一类分析师——也是这个群体中绝对多数的一类展开更加具体的描述。

  对一个职业群体进行描述,一般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构成人员的主要特征。通常在期货经纪公司信息研发部门工作的员工一般比较年轻,且大都本科学历,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对现代经济学中的计量工具缺乏了解,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由于专业的不同,对商品价格的运行规律敏感度不一,更为重要的是普遍缺乏现货运作知识,对市场的认知存在明显疏漏,而这部分经验性知识又很难通过学习文字性教材来获得。

  第二,工作内容。像第一部分中所描述的,期货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对市场价格规律进行研究,并形成文字性的研究报告,给客户操作提供信息服务。目前的普遍状况是一个人负责一个品种,由于精力有限,很难对市场的每个细节进行跟踪,能有系统地建立数据库的就更加稀少。总的来说,从这些分析人员手中出来的报告大多雷同,是相互摘抄的结果,似乎这已经成为市场默认的常识。

  第三,收入构成。信息研发人员在一般期货公司都是拿着行政人员一样的工资和绩效奖金,当然如果自己有开发的客户例外。就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收入水平只是略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准,但是和其他金融行业相比就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导致期货行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虽然目前有些公司也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一些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但就效果来看,并不理想。

  上面是对期货分析师群体的职业特征进行深入描述,从中我们其实也发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如果研发被作为期货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期货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那么分析师群体的素质和功能发挥就关乎整个期货行业的命运,不可不察。

  首先,期货分析师的服务和客户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如果我们追问期货公司为什么设立研发部门,最有可能的回答是别的公司有,我们当然也应该有!也就说期货分析师的存在从一开始就不是围绕客户的需求而展开的,纯粹为了公司结构上的相对完整,“输人不输阵”!在如此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公司对研发的忽然也是必然的。互联网的发达给分析文章的转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当然这也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认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分析师的这种“偷懒”行为的默许,大大降低了信息研发的质量。

  期货分析师一般很少跟客户接触,只是关心自己所研究品种的市场状况或者其他事情,他们的工作就是加工转贴来的一份份市场研究报告。至于这些报告给谁看,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其实并不为他们所关心,对客户想要了解的东西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分析师的报告即便是自己苦心原创,也很难发挥大的作用,因为和客户的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这也是目前期货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营销意识的淡漠,只追求成交量,一切从自我利益出发,而不是客户需求。

  其次,期货公司对信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做一个品种的价格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除了简单的图表分析之外,更需要大量的基本面数据收集和积累,以大豆为例,从播种开始,天气,单产就开始成为主要关注的对象,等收割的时候还要关注产量和品质,从供给的角度来说还要加上结余的库存,需求方面还需要掌握榨油行业的大量数据,豆粕和豆油的消费状况,还要关注主要进出口国的情况……这些工作很显然不是一个连大豆都没见过的分析师可以完全解决的。要获得所有这方面的信息,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目前大多数经纪公司无法承受,随着新品种不断上市,基本面的研究越来越难以展开,如果自己不能成为市场的专家,如何给客户投资提供咨询呢?

  最后,分析师的激励机制存在严重漏洞。制度的重要性在近些年被高度重视,所谓制度无非是对相关的利益主体进行激励,使其更加有效率地展开工作。从来都没有素质低下的分析师,只有不良的激励机制导致的群体性效率低下,只要制度合适,就能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也能促进在职的分析师大幅改进自己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目前期货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撰写市场分析报告,然后免费向大众提供,一般公司都缺少衡量其工作绩效的考核标准,总的来说就是做好做坏一个样,分析师收入低下又缺乏起码的成就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谁还有动力去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呢?

  可以看出,上述之种种问题其实并不是出自期货分析师本身,而是我们的外部因素存在严重的不合理,这才直接导致该群体的萎靡现状,当然这种现状又导致市场的更进一步恶化。所以在我们对期货分析师群体的问题进行思考时,必须要把它放在整个行业的大背景下,否则就会有失偏颇,而且也不利于未来工作的改善。

  中国的期货市场十多年来经历过很多坎坷,整顿使其逐渐处于边缘状态,经纪公司只能从事代理业务,并对企业参与期货进行种种政策限制,这些直接导致期货市场的规模始终发展不起来,也是目前市场上投资者以投机散户为主的重要原因。期货公司为了生存必须把成交量放在第一位,而在这一点上,开发散户比起企业客户更具经济效益。大量的散户群体对传统的“分析师服务”的需求其实并不强烈,他们更喜欢别人给出明确的进场和出场点位,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市场上技术分析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主要原因。基本面分析没有市场,期货分析师的地位低下也就是可想而知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目前的期货市场对分析师的需求并不强烈,或者不如通常所说的那样是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当然人们在如此表述的时候通常也会加上一个限定词:“未来”——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的客户(包括公司领导)都不想知道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基本面,甚至对一周以后的行情都不关心,只关注眼前的交易,那么分析师工作的意义何在呢?笔者认为,目前恶劣的市场环境是造成上述种种关于分析师群体的问题的根源,也是整个期货市场需要反思的,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立刻解决。

  三,分析师的出路探索

  期货市场的发展需要自由经济的土壤,这是目前中国最缺乏的,当然状况在一步步改善之中,可在此之前,分析师队伍的转型将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如果说现在的分析师服务和市场需求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效率低下,那么未来的变革肯定也将围绕这一点展开,以下所做之思考和假设也都以市场效率为中心。

  期货经纪公司需要分析师吗?从经营的角度来说,首先要看客户是不是需要这样的服务,如果不需要,那么出于成本考虑,一些中小经纪公司完全可以取消研发部门;如果需要,还要看市场上是否存在更物美价廉的替代品,如果雇一个分析师,一年要花上好几万,但是同样几万块甚至更少的钱就可以从咨询公司那里定期获得质量更优的分析报告,完全可以替代分析师的工作,那么经纪公司也没有必要设立研发部门,不能为了纯粹的“面子工程”和“结构完整”就不顾效率。当然一些大规模的期货公司可以在研发上进行大量投入,维持自己的品牌实力,这要根据每个公司的定位和自身状况来具体对待。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研发业务外包可能是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

  如果以上述标准来衡量很多公司的研发部门,其实很多都可以取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国民财富的增长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如果每家期货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人员,但是投入又不足以产生有价值的研究行为,重复劳动,相互抄袭,对整个期货行业来说,这种投入其实很没有效率的。如果这些钱被集中起来,就会产生更加深入更优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未来的分析师可能会更多地向专业的咨询公司转移,经纪公司通过购买分析报告的方式来向自己的客户提供信息分析服务。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分工将越来越精细化。

  所谓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不是、未来也不会是像人们所说的信息研发这一块,留在期货公司的分析师主要工作也将发生质的改变,通过熟悉买来的分析报告,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和客户进行沟通,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另外就是从事交易系统的研发工作,帮助客户建立起适合他的交易系统。这些服务才是未来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现在的期货分析师有可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分析师的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激励机制。当然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尝试和总结,笔者很难给出一个像样的描述,但就目前市场上的普遍情况来看肯定很难产生高效率的分析师群体,必须把他们的收入和工作挂钩,而分析师工作绩效衡量是另外一个困难的课题,也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未来的分析师群体格局将发生很大的转变,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分布到独立的咨询公司或者期货公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让市场经济原则主导分析师资源的流向和配置,造就一个更有效率的分析师群体,从而为分析师个人职业开拓美好前景,也为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期货学院何为?

  分析师群体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个的事件,也不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变革就能立即取得成果,这需要整个市场环境的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点在前面已有论述,但是我们显然也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条件成熟的那一天,必须着手进行必要的变革。上一部分笔者对分析师群体未来的生存状况进行展望,希望能建立起一个分析师的人力资源市场,按照自由流动,各取所需的市场化原则,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效率,这个平台的构建就成为当下问题的关键所在。

  期货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培训机构可以考虑自己制订分析师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品种或者其他的原则作进一步分类,比如大豆分析师和玉米分析师,其实在每个品种之下还有一些专题可以作为考核的对象,比如天气与单产,大豆的进出口业务等等,如果想成为一名学院认证的合格分析师,必须要通过一定数量专题的考核。这些证书虽然不具备强制性,但是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也会逐渐成为市场的一个潜在标准。例如MBA,虽然市场上并没有明确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这样的资格,但普遍的实践中,有没有MBA学位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其实期货学院制订标准的工作并在于给市场制造人为的进入障碍,而是在提供一系列的职业分类的尝试,就像MBA中分为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子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咨询公司和期货公司很难辨别什么样的人才是自己目前最需要的,分析师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如果期货学院的证书在市场获得足够的公信力,提高透明度,那么这就会大大降低市场的运行成本。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职业分析师市场,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职业标准,就像职业经理人市场和MBA学位的关系一样。

  五,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目前期货分析师群体的生存现状进行描述,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整个期货业的大环境凸现出来,这些问题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思考分析师群体的发展也必须要放在一个行业的大背景之下。目前中国的期货市场环境很难造就高素质的分析师队伍,不过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将促使分析师群体进入精细化分工,未来可能形成一个分析师的人力资源市场,或者说应该有意识地去建立这样一个市场,期货学院在这个过程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制订职业标准,增加市场透明度,降低市场的运作成本,提高效率。

大连商品交易所 期货学院学员 司有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