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从液化气市场化程度看液化气期货上市的可行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 16:25 上海期货交易所

  广东油气商会燃气部长梁海珊:从液化气市场化程度看液化气期货上市的可行性

  首先是中国液化气市场的发展。液化石油气是作为石油炼制的一个副产品,还有油田半生气产生的,在国内八十年代之前,产量比较少,主要国内的产量增长在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之后第三产业兴起,液化石油气成为了一种民用的燃料,液化石油气开始变得供不应求,所以国家对液化石油气的进口也很早就放开了,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因此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所需要的经营渠道也随之拓展开来,储蓄设施和销售网络也建立得比较完善,主要的液化石油气大发展时期是在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沿海地区开始建设的液化气船运界限码头和气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92年后,出现大型LPG冷却船作为“浮舱”进行大船过驳小船的贸易。97年后,大型的LPG储库先后投入使用。同时国内LPG产量以双位数增长,国内LPG价格逐步放开,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价格逐步与国际价格接轨。

  1996-2005年的最近10年,中国液化石油气的消费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稳步增长阶段。1996-2000年期间,液化气商品消费量每年以双位数递增;2001-2004年期间,液化气消费量增长率回落到单位数。10年间,中国液化气进口量年增长率最高为1996年的53.3%;中国液化气进口量首次于2000年下降13.1%。

  我们看到有几个关键的年份,1996年的时候,国内的生产是400多万吨,但是到了05年的时候国内的生产已经达到了1400多万吨,这个增幅接近了两倍。

  对比一下液化石油气与其他油品的产量,这里可以看到,液化石油气的产量是低于燃料油的,在国内的油品产量里头,汽油、柴油最主要,其次是燃料油,接下来是液化石油气。

  再看看液化石油气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两大集团,两大集团总的生产量已经超过了80%。两大集团炼油厂、油田主要是处于东北、华东以及中南地区,而这些生产区域距离广东、江苏、浙江、上海这样的消费趋势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产生了供应和需求的不平衡。

  再对比一下中国主要的油品进口量,目前中国消费的主要燃料,例如汽油、柴油还没有完全放开,进口贸易的活跃程度远远低于燃料油和液化气,液化气的进口量多年来一直是仅低于燃料油的进口量。

  再看看液化石油气的进口来源,进口来源呈现多样化,目前液化石油气的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台湾、泰国以及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近年来增加了一些澳洲、非洲国家的货源。

  这个是液化石油气分地区的进口量,从这里可以看到,进口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几个沿海大省,其中广东地区占全国进口量的70%左右,沿海各省的进口贸易开展得非常活跃。

  从上面的进口以及生产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液化气市场消费量非常巨大。我们认为比较适合作为现在石油期货的品种来上市,对比其他国家,中国在消费量、在产量以及进口量方面都是名列前茅,分别位居第二、第三。

  在国内液化石油气的贸易、市场化程度也非常高,国内的电厂不同于汽、柴油,国内的炼厂对于液化石油气,各个炼厂享有非常宽松的定价权。作为一般的贸易商品,国家对进口是完全放开,不设任何配额以及申报制度的限制。

  看完了供应和需求的市场,我们可以看看液化石油气的储运设施以及用户的分布。

  这个是简单用图表来表示了一下中国液化石油气的供应链,可以看到这里炼厂以及进口的一级库、二级库是处于供应链的最底层,进口大户在中国基本上有13家,新增的在建的有5家,炼厂刚才也介绍过了,主要是中石化、中石油的分公司。一部分罐装成瓶装气,还有一定的数量直接或间接供应给工业大用户,还有一种用户是城市管道公司,通过管网给终端的用户。

  这里可以看到05年中国十大液化气进口商的市场份额,他们在进口市场占据了83.4%,其实这个比例多年来基本上都差不多,可能前十位的公司基本上都占了80%以上的进口量。

  据商会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的三级站,就是瓶装气的充装站大概有一万家,作为充装站数量是非常少的,据目前市场的发展来看,很多大型的做终端零售的公司他们拥有的三级站瓶装充装站的数量非常多,加起来他们的用量也是相当的可观。第二是工业用户,工业用户是拿液化石油气作为工业燃料以及汽车加气站加气。第三是城市管道公司,我这里有一个数据表明液化石油气在目前的城市管道用量占到了64%,当然这可能是前两年的数字,根据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可能液化石油气的市场比例在管道气里的比例会少一点,但是还是相当的可观。

  刚才讲了市场化程度非常高,有这么便利的物流配送设施,有这么多的用户,但是价格风险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现在液化石油气的基准价格大部分其实已经与原油脱钩了,这里可以看到我列的两条线使用的是WTI期货和液化石油气通常采用的沙特合同价这样一个基准价格做了比较,可以看到这两条曲线在大致上是趋同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完全一致,很多时候可能液化石油气还是由自身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所以单纯看原油的价格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液化石油气市场价格的判断。可以比较一下在02-05年间,液化汽油其沙特丁烷合同价05%的升幅,低于美国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WTI

原油期货116%的升幅,从其他的相关性来看,液化石油气进来和原油的相关性有所降低。

  这样一个比较难以预测的,单纯从原油来判断价格比较难以预测的市场里面,价格波动非常频繁就会影响区域的供应,有时候甚至会导致短缺,这里我们看一下国内的到岸价,传统意义上冬季应该采购得多一些,但是现在可以看到,由于高价的影响,在冬季的时候,进口量反而下降了。

  要看价格的风险我们还要看一下中国液化气现在进口商采取的采购模式:

  现在主要采取的是现货采购,而且是以短期合同为主,因为长期合同对采购的数量、到货时间以及价格的灵活性要求比较高,一般都要求进口商有稳定的营销渠道和经济能力。另外中国的进口商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投入液化气的远洋运输,所以通常大部分时候都只能通过国际贸易商的到岸报价获得货源。因此这也降低了风险能力。

  这里主要列举了一些进口液化气贸易的定价方式,我就不一一说了,现在主要有一个趋势,是从固定作价方式开始更多地采用浮动作价的方式,要求国际卖家共同分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采取的浮动作价并不是以中国的价格为准,而是以远东的价格为准,所以目前的作价方式我们认为只能保证进口商本身与其他国际买家在竞争中避免由于市场预估失误而带来的损失,并不能增加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价权。

  引用这个期货工具是不是可以帮我们的进口商或者用户能够对于市场定价有一套更清晰的方向,有一套更清晰的系统是我们所期待的。

  上面讲的几个主要方面可以得出比较不成熟的结论,大家也可以给予一些意见。

  我们认为在繁多的使用产品当中,液化石油气作为期货品种上市的条件较其他石油产品是比较成熟的,中国液化气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中国液化气市场物流设施完善、沟通环节顺畅,用户分布广泛,在各个环节存在充分的竞争。

  中国液化气市场存在价格风险,价格波动过于剧烈,引入金融工具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但是基于上面得出的结论我们还是觉得考虑液化气上市的时候我们还是觉得应该有几个必须关注的问题,针对第一个液化气市场的规模,我们现在已经有天然气进入市场,会不会对液化气有一定的替代呢,我们认为有,但是从短期来说液化气和天然气应该是一个长期并存的关系,因为天然气需要管网的支持,它的使用、供应都是需要管网的支持,而液化石油气比其方便,所以在短期内不会受天然气的影响。

  在物流储运的设施方面,刚才已经讲过了我们的一些担忧,如果是作为期货对于交割库选择的担忧,对于价格风险,我们觉得刚才听了很多在两年来燃料油市场的合同设计、实际操作上发现的问题,我们觉得合同设计的合理性是决定液化气上市之后成功与否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现在商会也是致力于在期交所和用户包括进口商、包括厂商、生产商之间的沟通,我们商会觉得我们下一步应该为这种沟通作出更大的努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