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虞斯 北京报道

  基金“爆款”进与退

  2017年二季度,分级基金和沪港深基金各自迎来了监管的新规,但走向的却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

  前者正随着投资门槛的提高、流动性的收紧一步步沦为边缘产品,而后者却因收益的水涨船高、基金公司的不断涌入而成为年度热门品种。两条看似毫无相关的平行线,背后却有着莫名相似的轨迹,只是出场的先后顺序,决定了他们命运的不同。

  同样曾是机构疯狂布局的产品,同样有过大放异彩的绚烂时刻,但迎来的结局却是狂欢后的一地鸡毛。分级基金这段跌宕的经历,对于作为后来者的沪港深基金,以及部分试图借势营销、大力押注沪港深产品的公司而言,或更值得仔细琢磨。(李洁雪)

  2017年二季度,分级基金迎来了新规后的首个季度考。

  在投资门槛提高、市场流动性收紧的双重压力下,分级基金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个原本的牛市爆款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越发显得边缘化,沦为陪跑的姿态。

  而对于曾经在这类产品上进行过大量布局的基金公司而言,似乎只期盼那段疯狂的“追风史”能默默翻篇。

  这其中,鹏华基金无疑是最典型的样本。在2015年市场最狂热的阶段,鹏华基金仍连续发行了数只分级产品,这场以产品创新为名号的发行大作战,令鹏华在一个季度内规模翻倍,却又在一个季度内惨遭腰斩,个别曾经满载着希望的产品,如今的规模仅剩下1000万元。

  对于“老十家”之一的鹏华而言,或许更需要考量作为一家老牌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具备的稳健性。

  分级首季考

  对于分级基金而言,2017年的二季度颇为特殊。

  去年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分级基金业务管理指引》于2017年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分级基金因此迎来了投资门槛提高、流动性受限后的首个季度考。

  从最新出炉的2017年中报来看,受监管趋严和市场低迷的双重压力影响,分级基金份额出现了明显的缩水,多只分级基金在二季度遭遇了大规模赎回。

  据天相投顾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二季度遭遇净赎回份额最多的三只分级基金依次是招商中证证券、富国移动互联、鹏华中证国防,净赎回份额分别为68.10亿份、44.39亿份和37.67亿份,这三只基金在全市场所有基金中的赎回份额也居前列。

  具体到赎回详情来看,不乏机构大额赎回。例如富国移动互联在二季度内就遭遇了某机构9700万份额的大额赎回,赎回后该机构的份额占比为38.37%。此外,也存在“大户”巨额赎回的情况,例如鹏华创业板分级就遭遇了某位个人投资者7200万份额的赎回。

  从收益情况来看,这些遭遇大份额赎回的基金普遍收益较差,因而遭到了资金的“用脚投票”。例如上述被赎回近40亿份的鹏华中证国防,二季度亏损高达24.63亿元,是所有分级基金中亏损最严重的一只。

  除鹏华中证国防外,富国中证军工、前海开源中航军工分列分级基金亏损榜单的第二、第三位,亏损额度分别达到24.0亿元和13.37亿元,被赎回份额分别为7.93亿份和2.22亿份。上述三只基金同时也是二季度全市场所有基金中亏损最为严重的。

  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分析指出,“分级基金的收益分化严重,是由于分级基金大部分是跟踪指数的基金,而二季度不同指数之间表现差异大,基金业绩因此相差悬殊。例如二季度业绩好的分级产品主要是食品饮料行业的分级基金,如若跟踪的行业表现差,就可能会出现份额的大幅变动,存在不确定的流动性风险。”

  “追风史”

  回溯分级基金发展历程来看,可谓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

  2007年,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创新设计出分级基金瑞福分级,分级基金由此诞生,而后长盛、银华等公司跟进,但分级基金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4年牛市方迎来大时代。

  杠杆的魅力,使得分级B在牛市中备受追捧,多家基金公司以分级基金为特色做大,这其中鹏华基金公司堪称典型。仅2015年,鹏华基金旗下成立的分级基金就多达11只,其中2015年4月成立2只、5月4只、6月3只、8月2只。

  可以看到,这些产品绝大部分均在2015年牛市接近或最鼎峰时成立,彼时正是市场最狂热、最不理性的阶段,而鹏华基金却选择在这样的时间节点集中发行大量的分级基金。

  沪上一位公募人士直言不讳道,“2014年起分级基金开始爆发,到2015年迅速发展壮大,一部分资产管理公司在2015年股市已经处于高位时还集中发行分级基金,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本身也是不太负责的行为。”

  对此,鹏华基金方面曾对外强调称集中发行大量分级基金是出于公司产品布局的考虑。值得注意的是,鹏华基金也曾因为大力押注分级产品而遭遇了公司规模的急剧波动。

  据Wind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末鹏华基金的规模不到1000亿元,而到2015年二季度末则疯狂翻倍至2275.62亿元,但随之而来的股市剧烈调整,使得在享受了短暂高潮后的鹏华瞬间被打回原形,2015年三季末其规模被腰斩至1005.45亿元。

  经历了近两年的发展,鹏华基金在2017年二季末的规模重新回到2341.03亿元,较2015年三季末被腰斩时的规模增长了1335.58亿元,看似走出了低潮。

  但仔细对比发现,鹏华的最新规模与2015年三季末相比,增量主要是由货基和债基贡献,而最能代表基金公司核心投资能力的偏股权益产品却显得黯淡。其中,货基贡献了787.55亿元增量,债基贡献了402.35亿元增量,两者合计贡献了鹏华基金近两年规模增量的89.09%。

  据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在最新的基金中报中,鹏华基金旗下产品合计亏损了4.61亿元,收益情况在纳入统计的117家基金公司中位列倒数第9名,也是唯一一家收益排在后十位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

  基金公司追热点的情况并不鲜见,从2007年的QDII,到上一轮牛市的分级和新三板产品,再到今年初的沪港深基金,部分基金公司追逐一时之“崛起”而迷失了静心做厚业绩的初心,最终或会面临退潮的尴尬。

  疾行背后

  事实上,在鹏华疾行的这几年,其背后的内部管理机制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以人员情况来看,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鹏华旗下有34位基金经理,位列全行业第10名,但鹏华旗下目前有171只基金产品,也即每位基金经理平均要管理5只基金产品,存在着较严重的“一拖多”现象。

  此外,从团队稳定性来看,鹏华基金的基金经理离职情况也较为严重。据Wind数据统计,近一年来鹏华基金有8位基金经理离职,离职数量在全行业位居第一。

  记者查看近一年来鹏华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发现,上述8名基金经理包括袁航、刘方正、李韵怡等人,他们离职前普遍管理着多只基金,这意味着过去一年鹏华旗下有数只产品遭遇“换将”,基金运作难免会受一定影响。

  事实上,不仅最近一年,将时间轴拉长来看,鹏华基金在最近三年、最近五年的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均处于行业前列,团队稳定性居于行业中后游。

  一位接近鹏华基金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鹏华基金人员流失严重,激励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靠提供头衔来留住人。他们的固定收益部、机构理财部,都有五个以上的副总,有的工作不到两年就已经是骨干员工了,这种情况在业内是属于比较夸张的。”

  对于已经经历了18岁“成人礼”的鹏华基金而言,或许需要更好地去平衡产品创新与投资激进这杆秤。

  (编辑:杨颖桦)

责任编辑:王萌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