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03:39 中国基金报

从理财小白到投资大拿只需一步!基金经理、基金达人、炒股高手陪你同台同时投资基金,还有15万大奖等你拿。比一比,瞧一瞧,谁更胜一筹?【我要参赛】!

  原标题:中资基金公司海外发展陷低谷

  中国基金报记者 姚波

  受人民币贬值以及A股行情影响,中资基金公司的海外扩张势头在2016年陷入低谷。除南方东英等龙头公司外,其他中资公司未有新品发行,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内地基金互认产品也没能在香港市场打开局面。

  中资公司的海外版图扩张向来和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发展以及A股走势密切相关。今年以来,人民币贬值幅度超过6%,上证指数下跌12%,中资公司面临2008年出海以来的最大挑战。除了产品发行受困外,已有产品的规模或原地踏步或出现缩水。

  对中资公司而言,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资产的最大背书。今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但人民币资产和其他新兴市场货币资产一样,在美元升值的浪潮中吸引力降低。此外,A股加入MSCI再次被拒,海外机构短时间内被动配置A股资产的需求也没有被提振。

  中资公司的基金产品前几年在欧美市场的登陆、上市的脚步,在2016年完全放缓,没有新产品登陆欧美市场。一方面的原因是,欧美ETF市场空间广阔,竞争也相对激烈,已有的主流指数和主题都已有产品布局,再要发行人民币新品较难;另一方面,在人币走弱的大背景下,若不经过对冲,海外投资内地市场可能就会遭受相当的汇率损失,而目前的主流产品都没有汇率对冲。

  除了香港子公司,内地产品通过互认渠道的“直销”也不得力。2015年底启动的基金互认,由于时间窗口不佳,内地产品在香港市场销量惨淡。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内地互认基金在香港累计净销售为9754万元人民币,而在国内发售的QDII产品数亿元额度均是当日售罄。

  缺乏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概念的尚方宝剑,中资公司需要寻找逆境中的新出路,要么围绕中国概念提前布局产品,为市场复苏做好准备;要么主动抛弃中国概念,推出国际化产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投资管理公司。

  2016年有公司开始尝试推出投资印度市场、原油市场的产品,显示中资公司在跨市场、跨国别投资产品上的厚积薄发。从这个角度来看,2016年也可视作中资公司国际化发展元年。

责任编辑:张伟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