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18:48 综合

  文章来源:微信号“信托百佬汇” 作者:证券时报 杨卓卿

  基金子公司即将迎来净资本约束的消息成为今日大资管行业的重磅炸弹。

  有消息称,近期证监会召集部分相关公司负责人,讨论基金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虽然会上并未明确指出推出细节及时间,从监管态度来看,基金子公司面临净资本约束的可能性非常大。

  业界观察人士认为,此番证监会酝酿推出基金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旨在与信托业看齐,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基金子公司“万能资管通道”的地位或将终结。

  对于此事,一向视基金子公司为劲敌,饱受净资本约束的信托业目前想法到底如何呢?

  “迟来的公平”

  东部沿海某中型信托公司研发部负责人一语淡定回应此事——“这只是迟来的公平”。

  2010年之前,信托公司业务发展不受净资本限制。2010年9月,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这项政策的核心是两个指标:净资本与风险资本。办法要求信托公司净资本与其风险资本的比值不小于100%,建立了风险资本与净资本的对应关系,使各项业务的风险资本均有相应的净资本支撑。

  从此,信托行业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伴随着此起彼伏且愈演愈烈的增资潮。

  2012年11月,证监会开始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由于基金子公司专户计划无需风险资本计提,投资范围基本与信托一致,且几乎没有产品设计限制,因而取代信托成为新一代“万能神器”。

  上述政策甫一推出,基金公司纷纷发起设立子公司。证监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行业112家基金管理人,共有79家设立了基金子公司。其中基金子公司的管理规模已经达到8.57万亿,较2014年的3.74万亿增长129.14%。

  影响不是太大?

  南方某中型信托研发部负责人称,结合近期相关政策,私募基金、基金子公司的监管政策均在收严,对信托来说,确实是有利的。“但整体影响我认为并不是太大。别人家的孩子被管严了,自己家的监管也很严格。而且很多信托公司有基金子公司业务通道,如果政策设置的计提标准较高,其业务运行成本升高,反而将削减做这方面业务的动力。”

  华融信托研究员袁吉伟表示,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总体偏低,加之没有资本约束,近年来快速发展,主要是承担了很多通道业务,通过净资本约束其杠杆水平和提高风险抵御能力,避免过于粗放发展。

  “信托与基金子公司可谓亦敌亦友,一是信托与基金子公司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尤其是通道业务,同时也存在一定合作关系,诸如部分信托公司自身也有基金子公司,部分高风险项目或者通道业务也都通过基金子公司合作,此次基金子公司净资本约束,将会使其在目前状态下的资本水平可能难以继续像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短期信托公司在部分业务竞争方面能够争取到一定优势。长期看,信托公司与基金子公司各有所长,未来业务定位也会有所侧重,竞合关系会更加明确。”袁吉伟说。

  资管行业加速去产能

  基金子公司即将受净资本约束的消息传出之后,业界观察人士再度提出,这实际上是资管行业加速去产能。

  此前,中建投信托研发部总经理王苗军表示,私募治理预示着泛资产管理混沌时代结束,之后对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的规范则延续了类似监管思路。“一场涉及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乃至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券商及基金子公司资管、保险资管在内资产管理市场综合治理正在拉开帷幕,混沌时代将加速终结。”

  上述人士称,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不是产能不足,而是产能过剩,尤其是落后的产能过剩。因而在包括对基金子公司进行净资本约束的本轮治理过程中,规范管理只是表象,去产能才是实质。“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其实不需要几万家资管机构。中国资产管理机构市场活力的激发不应当通过降低门槛无限制地放开机构准入,而应当是在强化机构准入的基础上,放开业务的准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机构已经够多了,而我们要做的是让真正有实力的机构去做更多的事情。”

责任编辑:徐巧 SF184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