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2日19:54 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微信:chinafundnews

  【导读】这是一篇关于重组股的专题,由三篇文章组成,分别是《王亚伟的重组股逻辑 我们学不来》、《你凭什么抓住暴涨的重组股?》、《资本设陷阱 上市公司防不胜防》。

  证券时报 程喻、杨丽花、符海问

  重组股是A股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如果对此视而不见,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在“奔私”之前,唯一一次对外开诚布公投资心得,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为何其偏爱重组股,而且买入股票重组成功的概率奇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组股都是乌鸦变凤凰的杰出代表,如果重组成功,往往是皆大欢喜,尤其是在重组停牌前突击买入的投资者,就像是中了大奖。中一个大奖不奇怪,经历一两个牛熊,谁还没买中一个重组股啊,但如果是接二连三的潜伏成功,在阴谋论泛滥的今天,难免会跟内幕关系扯上关系,对于此,王亚伟是坚决否定的。

  “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很多股票是否会重组、谁来重组、如何重组,其实已经有足够多的公开信息了,我相信如果提出质疑的人花功夫去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公开信息,也差不多能做出同样投资判断。”

  “如果公开信息不够充分怎么办?我就加上合理的推测,重组方和被重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他们怎么想?会怎么做?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很多疑问都将迎刃而解。”

  “但即便如此,投资重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只有60%,那又该怎么办?我还有第三点:组合投资。举例来说,投资组合里精心挑选20只潜在重组股,如果未来一年有60%成功实施重组的话,平均每个月就会有一只。如果我有本事做到所谓的精准踩点,百发百中,那岂不是这个月押中20只,下个月又押中另外20只?这是不可能的。”

  尽管这些话在阴谋论人眼中,只是能够摆上台面的说法,就好像那位已经陨落的私募一哥,能够阳光化的说法是“宁波敢死队”,快进快出手法凌厉,而不能对外宣传的,是外媒隐晦的总结:他只是被权贵资本所绑架,是那个被选定的人。但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多阴谋吗?在投资业绩这个容不得任何弄虚作假的战场,一两次的“阴谋”可能帮助成为一时的业绩王,但是要长期坐稳这个位置,必定有其过人处。更重要的是,王亚伟说这番话的时候,虽然已经确定离开公募,但其身份仍是专业投资者,其选择重组股的方式,也是专业投资者的方式。

  普通投资者的投资者组合里会有20只重组股吗?开句玩笑话,可能全部仓位也只有不到10只股,既然这样,其重组股的命中率就要低得多。其次,普通投资者是否有能力选中20只重组股,也要打个问号。作为专业投资机构,其对信息掌握的深度和力度是一般投资人难以企及的。他们一方面有更强的能力解决市场公开信息背后隐藏的其他信息;另一方面有人员,有激励,有办法去构建、打造独特的信息渠道来获取非公开信息。这里所谓的非公开信息,并不是说某某资产要注入,某某重组方即将介入,而是根据公司的业绩,近期工作重点,去评价这家公司是否有重组的主动需求,如何才能精准评价呢?要综合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以及公司内部情况等种种信息。说实话,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说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在于“专业”,不如说优势在于“时间”,普通投资者可以花10天半个月去调研一家公司,机构投资者可以同时派出50个人,各花一个月时间去深入了解50家公司,并且定期更新信息。

  与这样的竞争对手在一个市场上“赌”重组,普通如我,胜算能有多大?

  你凭什么抓住暴涨的重组股?

  重组,简单讲,是指上市公司及其控股或者控制的公司为改头换面而实施的一系列交易行为。一提到重组,市场上褒贬不一的评论便扑面而来。褒者,是因为自己一旦买到重组成功的个股,每天就是看到它一字涨停,那种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而贬者,无非就是自己或者身边人受到了伤害,重组失败了,天天10%或5%的市值不见了,想高兴也高兴不起来。真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哪。

  无论如何,既然市场有重组这事存在,必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不必只是一味地骂或赞。业内参与重组股最成功的当属知名人士王亚伟先生了。他都曾说过:“我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大家知道,他说这话时,当时还在公募基金工作。他的出名,也是因在公募基金担任基金经理期间,多次提前买到了成功重组股,且大都获利颇丰。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有马上买入重组股的冲动?

  且慢!人家王亚伟买重组股,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像一般投资者那样,整天就想着打探消息,一旦打探到了,就全仓买入;重组失败了,就怪自己运气不好。其实,若不出意外,这种投资者买到重组股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因为股市里,从来都没有能轻易赚到钱的事情发生,即便有,也迟早会还回给市场。试想一下,要是钱这么好赚,谁会那么轻易地把这消息透露给你?重组可是需要真金白银的,而且需要的数量也不小,这些资金都是需要成本的,人家和你非亲非故,干嘛要给你抬轿?

  曾经就有一当医生的朋友问我,说是某某股票将会在未来重组,这是他的一个很要好的同事告诉他的,且这位同事认识已进入的主力机构负责人,他也买一点好不好呀?我当时就说,虽说我无法判断你这消息来源的真伪,但实话说,如果确定重组,那你现在买入就是违法的,因为你这是在根据内幕消息买股票。退一万步讲,即便有重组可能,你那朋友有救过这主力机构负责人的命或有什么大恩惠吗?他说没有。“没有?那人家凭什么把钱送给你们?”

  我们来看看人家王亚伟是怎么做的吧。首先他提到,不管什么时候,要做到独立思考。你要是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没有做到尽职尽责。其次,他的大概意思是,就拿重组这事来说吧,你得想到,既然我们还是审准制,那就说明壳资源是非常宝贵的。按照常理,业绩不好的股票,股票通常是逐步下沉的。但下沉到一定程度后,因为壳资源的值钱,所以就值得我们去关注了。最后,不是建议你一看到业绩不好的垃圾股你就胡乱去买,还要通过公开消息,推断是否会重组、谁来重组、如何重组,同时为了控制风险,要进行组合投资。这些看起来很容易吗?一点都不。因为背后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简单的讲,就是在股市里赚钱,并不是容易的。一旦你觉得容易而踌躇满志的时候,往往是离风险最近的时候。

  其实不只是重组股,任何涨得好的个股,都有它上涨的理由。我们该做的,就是去寻找这些上涨的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都必须是你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在股市里,任何道听途说的消息,都应当是被抛弃的。基本原理是,股市里只能是一赢二平七亏,也就是说,只能是10%人能赚到钱,那么,超过10%人知道的消息,都不可能是正确的。因此说,你道听途说的消息,不止是10%人知道,恰恰相反,这些消息是90%的人都知道的,你凭此作为你决策的依据,不亏钱才怪。有了这个基础,后面的就好办了。比如说题材股、概念股,个别的就被炒得很高,这就需要你去判断,这些题材和概念,是否足以影响相关公司的股价?影响程度有多大?比如说你想价值投资,那么你就要有充分依据,推断出这家公司能持续快速盈利,曾有人通过花较长时间蹲在相关上市公司的工厂门口,统计出货量、工人加班时间等,推断出业绩情况的好坏。你呢?有啥绝招吗?若无,就慢慢找,直到找到了,再买股票吧?否则,就只要亏钱的份了。

  资本设陷阱 上市公司防不胜防

  重组股一直是A股市场极为活跃的炒作标的。重组,简单讲,是指上市公司及其控股或者控制的公司为改头换面而实施的一系列交易行为。一提到重组,市场上褒贬不一的评论便扑面而来。

  仅2016年一季度就有三十几家上市公司宣布重组失败。重组失败变得很平常,原因却各不相同。

  无论什么样的原因,只要重组复牌后股价下跌,投资人必然骂个不停。特别是那些在高位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并且因重组预期而顶着股价下行压力一路持有的小散户更是忿忿不平,对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有各种不满和质疑。其实,有时候重组失败,上市公司不但无能为力,甚至可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急于转型的传统企业首当其冲。那些原有业务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上市公司,几乎是完全在被动地选择转型,跨行业并购是一大方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家传统企业跨行业收购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战略新兴行业对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高管来说,有时候是崭新的领域,甚至不如一些个人投资者专业。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些公司董事长昨天还在像小学生一样学习互联网金融、新能源、新材料,今天就对这些领域侃侃而谈。有一些公司的转型虽然没有大的进展,但是董事长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学习已经写满了几本厚厚的记事本。上市公司高管们也开始了角色的转变,经常收到各种项目计划书,全国各地看项目,俨然一副PE机构架势。除了上市公司高管自己的学习外,公司还要在内部“动刀”,引进和培养人才,改变公司的许多传统经营理念等。

  在转型过程中,上市公司走了弯路也在所难免。有一些重组失败是因为上市公司受到了新的诱惑,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在开始重组后,极短的时间内就宣布终止的。深入了解下来就发现,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的原因,通常不是由于项目本身,很有可能是中介机构或者是关联方对上市公司宣传讲解此种重组有何不妥,由浅及深讲解了这个方案为什么没有把上市公司特别是大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待中介机构抛出几个案例或者是几个方案的时候,上市公司也就动摇了。

  也有一些重组注定是要失败的,上市公司在重组中不是真正的主导者,而是资本的“猎物”,是重组失败最大的受害者。某些上市公司自宣布并购重组计划之后,两三年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投资者信心不足。上市公司董秘总是说,虽然没有重组成功,但是公司一直在为此努力,只是其中一些努力在公司公告上不能体现出来,可是股民并不买账。

  在不能言语的各种弯路中,最令其愤恨的是,重组项目标的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卖给上市公司,只是假意与上市公司接触。这些项目通常是上市公司一些较大的股东拐了几个弯推荐来的。虽然上市公司可能没有公告任何信息,甚至媒体与社交平台上也没有相关消息,但是坊间总是会流传着各种小道的猜测,说得有模有样,股价也一路上涨。最后的结果是,股价被推高之后,项目再怎么谈也谈不拢了。上市公司还被股民臭骂一通,甚至还有可能引来监管机构的格外关注。这些项目看起来像是某些人向上市公司放出的诱饵,上市公司中了圈套,欲哭无泪。

  对于重组失败的原因,股民更愿意相信有一些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对项目标的本身兴趣不大,重组就是一个“假动作”,上市公司“居心不良”。

  在信披中,重组失败如果没法道出真实的原因,也就统一公告为交易双方对待重组资产的评估价值存在分歧,谈不拢;或者寻找类似市场发生变化、盈利前景不确定等说辞。当然,重组失败的原因还有涉及国有资产重组审批过程中有了变数、项目标的飞来横祸等等,导致上市公司不得不撤手。

责任编辑:支全明 SF099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