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31日00:17 新浪财经
2016年中国基金业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主题是“开启全球化新征程”。上图为“应对资本双向开放,引领中国及全球新发展”圆桌论坛。  2016年中国基金业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主题是“开启全球化新征程”。上图为“应对资本双向开放,引领中国及全球新发展”圆桌论坛。

  新浪财经讯3月30日,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大礼堂召开。本届年会以“开启全球化新征程”为主题。论坛主题“应对资本双向开放,引领中国及全球新发展”。请到了四位专注于不同领域的嘉宾,他们在跨境资产管理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给大家谈谈他们对于跨境资产管理业务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以下为论坛实录:

  吕红:

  谢谢丁总刚才跟我们分享了非常多关于境内境外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发展的情况,以及香港子公司发展的战略。

  下面我们有请这一组小组讨论的嘉宾上台,在他们上台的时候我们也想说,因为在过去一年当中,我们经历了股市、汇市剧烈的波动,在这个波动下我们国家也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和监管的措施。在这些政策和监管措施当中,我们有很多从业人员在说,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资本向下的开放有点停滞不前了,在这样比较严格的监管环境下,我们国际业务还要不要做,如果做的话应该如何做。

  我们今天请到的各位嘉宾,他们在跨境资产管理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对于跨境资产管理业务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在座的各位嘉宾,美国普信集团副总裁、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林羿先生,林总对中国的市场非常了解,他现在也是我们中国企业年金基金的评审委员,曾经担任过中国证监会QDII产品的海外专家,所以林总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特别是对中国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乐先生;香港汇丰银行证券服务产品策略中国区总监柳青;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

  接下来我们有请这四位嘉宾给我们分享比较有趣的题目,首先我们想跟林总了解一下,林总你一直任职于比较大型的国际金融集团,对中国市场也比较了解。你现在能不能简要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整个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鉴于你在养老金和企业年金方面有特别多的经验,能不能给我们在座的从业人员讲一讲,如果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要从事养老金、企业年金方面的发展,他们应该有哪方面的准备呢?

  林羿:

  谢谢吕律师,非常荣幸和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参加峰会,有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

  关于刚才吕律师谈到的两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很难把它讲的非常深,我简明扼要讲一下,我们普信资产管理公司所了解和掌握到的,以美国机构投资者为主目前的资产配置的趋势。在这个基础上,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普信作为以美国起家的公司,目前也在进行国际化的发展,在发展过程当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能够跟大家分享。

  最后应吕律师的建议,想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因为普信在美国为美国的养老金融产品提供服务,所以在这方面谈一点我的体会。

  目前来讲,因为我们是做资产管理的,是纯资产管理公司。所以我们必须要及时了解我们的客户和潜在的客户,他们目前资产配置的趋势是什么。大家知道根据每年市场的情况不一样,他们的动向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投资动向,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现有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服务。

  为潜在的客户带来更多更好的选择,从而进一步开拓我们的业务。以美国为主大的机构投资者,这里面当然包括美国养老金计划,主要包括两种,一个是企业养老金计划。大家可能耳熟能详的401K计划和DB计划,美国还有庞大的公务员养老金计划。我们每次在进行机构客户的调查和统计当中,不仅不能忽略,而且要非常重视他们的投资走向和资产配置的最新趋势。

  从这两个大型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的举措,不管是战略上的,或者是战术上的,我们归纳出这么几个新的趋势,企业养老金计划他们在继续的去风险化。表现在把越来越多的资金配置于像固定收益这种产品,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我们再看一下美国的公务员,包括美国的联邦州一级和市一级的公务员他们的养老金计划,时间也非常长。由于时间长,参加的人数也很多,他们的资产量也非常客观。他们正好相反,他们是通过对更多的权益类和另类投资寻求更高的投资收益,这两个不同的趋势,使我们在产品开发和在我们提供客户服务方面,就要有区别的进行对待。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经常及时的了解。比如说亚洲和欧洲,这是另外两块全球最主要的区域,这些地区大型机构投资者主要的投资趋势,最新的资产配置的趋势是什么。正好顺便讲一下,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因为我们基金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刚才吕律师也谈到从98年以来,将近十七八年的历史。当然对美国资产管理的业界来讲我们还是很年轻的,我从99年开始在美国的林肯国民金融集团工作,我跟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和保险业进行交流。我亲眼目睹了我们国家在资产管理这方面跨越式的发展,我们的资产规模和人才的发展确实是令人欢欣鼓舞。也让我们在美国这种饱和的资产管理市场有时感到非常羡慕。

  因为我觉得我们国家资产管理未来的发展空间相当大。前面环节有的领导或者是业界的同仁谈到了,现在我们中产阶级的群体在世界已经第二大了,我们的高净值个人群体现在在迅速庞大。所以这对做资产管理的人来说,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现象。所以在我们国家不像美国那样,美国确实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程度。所以我们在那里,我们提供的服务,不管是投资管理或者是营销的服务或者是客服服务,实际上都力图在现有的蛋糕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的瓜分,中国这个蛋糕刚刚开始是一个小的,逐渐的还在扩大。所以这完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在这种情况下普信明年就要庆祝八十年的寿辰,我们公司1937年成立的,是美国一家比较老牌的资产管理公司。目前资产管理规模大概是7700亿左右,是前十大资产管理公司。而且我们是上市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不依附于投行或者是保险公司,我们是独立的一家公司。

  我们公司在美国运作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很多东西,我们的管理模式、客服的模式都是以美国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把它变成真正的全球的资产管理公司,你必须要去美国化,真正达到全球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步履艰难的,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国家资产管理公司,现在就已经开始了,也要走出去,我们都是从国内发展出来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资产管理公司,将来也要面临全球化的过程。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怎么做,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比如说刚一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为了满足海外客户,我说的海外是美国海外,比如说亚洲和欧洲的客户,我们在总部得到的回答是,这不是我们操作的方法,经常被顶回来。我们要不断跟公司的管理层和公司总部的人,要使他们认识到,你不能总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去看待如何开发和扩展国际业务。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美国的客户机构投资者几乎没有培训的要求。所以我们公司没有提供培训这一说,但是我们在亚洲,几乎每一家大的客户,包括我们中国大的机构投资者,新加坡、台湾、韩国,这是我管辖的区域,几乎每一个大的机构投资者都提出要进行培训,有这种需求。

  所以我们公司要考虑,为了保住和开发本土化的客户,在全球范围内,你不能完全沿用美国的模式。以亚洲为主的客户,他们强调你不仅要提供培训,你还要写到投资管理的合同里面,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你要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做这方面的培训。一开始他们很不习惯,我说的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总部的人。

  现在基本上把这个思想转过来了,所以我们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将来要打出去,将来要走出去,也要考虑我们不能将我们在中国成功发展的经验不加修改或者是非常僵硬的使用在全球拓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本土化。当然不能忽视了公司自己的核心价值。

  我们在拓展业务当中,不是以产品为向导,而是以客户的利益为向导。而且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在金融行业,在任何行业,如果一家公司总是以产品为向导,这个公司很难长期的生存下去。我们以客户的利益,最高利益、最佳利益,用它来指导我们所有业务方面的发展,不管是产品开发,还是客户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力求将现有客户的利益,同还未开发的潜在客户的利益,尽量把它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公司就有一句名言,就是潜在客户,还不是客户。所以你不能为了招徕更多的潜在客户,而牺牲现有客户的利益,你没有真正把客户的利益作为第一位。

  比如说在费用上,在产品的修改上,有时候为了招徕新的客户,我们是不是把费用降低一些或者我们是不是把产品这么修改一下,往往忽视了对现有的客户所造成的负面的影响。所以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由于时间有限,我确实不能讲的太多。

  比如说在美国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在世界其他地方,比如说在亚洲现在的趋势是很少用机构投资者,我们的机构投资者善于自己先过一下,他们用美国对资产管理公司评级的系统,我们发现在中国、韩国、台湾越来越多的用这里面的数据,先内部搜寻和评价一下潜在所要委托资产管理人的水平和业绩。

  所以这方面也要进行调整,比如说我们北美的团队,专门有一个团队是开拓的,我们其他方面的业务不需要。

  最后,简单用两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企业年金这方面发展。我们公司1986年IPO,用募集来的钱开发401K计划的账户管理体系,现在看来我们的战略决定是对的。因为我们公司现在7700多亿的资产量当中,65%以上是养老金计划资产,这些资产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便于流走。而且在市场下跌的时候,还源源不断的往里投。因为美国401K计划跟企业年金一样,是通过每个月不断往里投,我们发现参加401K计划的投资者,他们确实把这个作为养老收入的储蓄。所以在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不管是资产的配置,还是是否继续参加几乎不受影响。所以在这方面确实是很成功的一项举措。

  在这方面,我们有两个体会,一个是一定要积极参加配合国家政策的制定,作为顶尖的资产管理公司,你不能只埋头开发自己的产品,怎么开发客户。一个养老金制度的成功与否,跟国家所配置的政策是非常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公司经常积极的参加业界协会所组织的,从美国国会和美国的监管机构进行不断沟通。比如说我作为公司的代表,亲自参加了罗斯个人退休账户立法的过程,我们积极的配合提供这方面的数据和业界的操作经验,我们中国的基金公司如果想更好的开展企业年金业务,也应该重视这方面跟我们的监管机构、立法机构积极配合,要注意这方面的战略发展。

  另一方面,在服务上要精益求精,比如说我们的退休日基金,大家可能听说过,生命周期基金,这是美国三大家主要的提供商之一。之所以成功,其中的一点,就是我们对401K计划参加者,他们的金融行为和投资都反复的进行精细的调研,开发出适合他们的产品,我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简单先介绍这些。

  吕红:

  谢谢林总,有非常多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有请康总,康总是来自于中国合资基金公司的代表,我们都知道你所在的景顺长城也是在中国发展成功的几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所以我们也想知道景顺长城作为一家合资的基金公司,如何利用境外股东的优势来开拓本公司的国际业务,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有什么样的经验或者你感觉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康乐:

  首先谢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也谢谢吕律师。

  是这样的,我并不是代表公司的,我本身自己的经历相对比较复杂,我在国企做了五年,后来又转到国内市场机构,我们做的是境内纯A股或者是国内基金公司业务。所以两边大概都参与过,自己有一些想法和体会在这里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最后再讲一下两个股东之间怎么做。因为我们公司比较特殊,我们是外方主导的基金公司。

  首先,我讲一下自己的感觉,一是中外双方的市场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我自己的感觉,那边做了四年,这边做了四年。首先在产品上的差异,因为当时做的是卖海外的产品到境内,从06年开始,那时候QDII也开放了,更多的是社保或者是中投这些大的机构走出去。再后来07年放开以后银行系的QDII,我最早在人寿的时候也开始往外投,后来又到境内,我发现差异确实比较大,主要是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文化跟海外的文化差异比较大,中国人是比较勤劳的。中国人也都比较聪明,我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一般是不愿意麻烦别人的,我认为自己还能做,我一般自己就做了。

  所以这种情况,在国内这种产品,你会发现可能大部分都是由于为了适应投资人的需求,大部分都是以超额收益为目的的,以α为主的产品。海外产品,我说的是公募或者是比较大的专户,实际上是你的基准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95%的仓位,5%的现金,选一个基准,大概是6%或者是8%,基金经理在这个范围内发挥。不会出现像国内的情况,去年有同类型的产品,好的收益将近100%,差的只有20%,这种情况是不会在海外出现的,因为大家选择的基准如果是一样的,这个差异主要是在α之间,不会差这么多。

  所以产品的差异是,大家要的东西很不一样。而且国内由于规则和制度的不同,国内也派生了比较有特色的产品,比如说分级的产品、保本的产品、通道类的产品。我发现很多公募基金基准,你不知道它后面在做什么。

  所以说差异还是很大的,我觉得这种规则、文化、理念和投资者构成改变,在这两个市场之间,我觉得将来可能会发展成融合的状态。但是国内的资本市场,因为才二十年多一点的历史,海外已经上百年了,这个过程确实是需要比较长的一段路走。现在感觉上为什么要讲本土化,刚才林总也讲了,为什么亚洲不用投顾去选管理人,其实欧美这边是比较常见的状态。

  所以在这种差异化的情况下,必须要走本土化的道路。最后我发现其实在国内来讲,还是要分开来看,也不能把海外的那一套理念搬到国内,要区别这两个市场来看待。因为这两个市场本身的规则和参与者已经养成的习惯差别是比较大的。

  所以我们在运作过程当中,除非我们自己的影响力大到我能够改变这个市场,如果说我们中国出去的钱足以说改变全球资金的构成,我相信会出现完全适应中国产品的投资者。但是这个是随着两个市场,随着中国开放的程度、全球化的程度和中国的资金规模和海外配置规模都是有关系的,这个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

  现在我们做的还是差别化来看待我们国内基金公司本着本土化的方式去做。两个不同的结构可以协调起来,因为你对的客户是有重叠的。比如说现在我们做的几个事情,第一个事情在国内的客户也有国内配置需求,也有国外配置需求。他们其实都有国内国外同时的需求,我们可以一起组团跟他们做交流,把他们想要的策略,结合我们自己投资能力推荐给他们。同时产品的开发方面互相影响一下,我去海外配置,其实也有投资者教育的问题,把海外的人也带过来讲一下海外大概是什么情况,你配置的话应该注入什么东西,包括操作的方式。

  还有一个投资能力互相培养,国内基金到海外呆三个月,海外到国内来,互相了解一下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控合规两国差异比较大,包括使用的法系都不一样,这个也需要融合和共同的合作配合做工作。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下,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公司也想去海外开分支机构或者是我们自己的子公司。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一是人才方面,二是相应的配套产品的开发,第一步肯定是适合于国内的投资者。比如说在香港,再扩展到亚洲,甚至到欧美,这个也是跟自己的投资能力相关。三是注重风险,一是区域的风险,还有汇率的风险。还有就是法系的不同,你在开发客户的时候,客户适用性也非常重要,你要仔细读契约,有的时候费用确实是比较高的。如果你是国内的投资者去海外配置的话,可能基准的选择自己做的比较准。

  一个海外投资者进来,不能完全看产品,一定要跟基金经理做深入的交流,知道他怎么做产品,你不能光看契约和基准是什么样的,因为不一定是按照那个做的。我觉得这是两边有区别的地方,谢谢大家。

  吕红:

  谢谢康总,接下来我们也想问问柳总,因为你现在是汇丰中国区负责产品和策略的负责人,我们知道汇丰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特别领先,特别是跨境产品,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最近汇丰观测到的一些跨境的产品发展。比如说像我们经常在市场上听到的一些。

  柳青:

  以下为发言实录:

  谢谢吕律师!我们汇丰证券服务主要是提供托管、基金会计、基金行政管理等证券服务业务。我就从证券服务机构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近期在国内所看到的新产品。

  刚才吕律师也说了,让我介绍一下QDLP和QDIE。QDLP是2013年在上海启动的新试点项目,到2015年时已经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试点项目。刚才南方东英的丁总第一页PPT很详细,把现在中国试点项目全部都罗列出来了,有“走出去”的,也有“引进来”的。QFII和RQFII就是引进资本;QDII和QDLP是“走出去”,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满足国内投资者境外投资的需求,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全球化、双向开放的趋势和资产配置全球化、多元化的新方向。

  QDII大多是公募基金或者专项产品,是受证监会、银监会或保监会监管的。QDLP是上海地区政府上海金融办推出的“走出去”的试点项目。在2013年,上海启动QDLP(Qualified Domestic Limited Partner)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项目推出的时候主要是给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的另类资产。允许海外的对冲基金公司和PE基金公司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也就是WFOE,向境内高净值投资者募集,并将所募集的资金通过投入其海外的旗舰基金或拳头产品进入境外的二级市场。这种基金形式叫Master Feeder Structure。WFOE在境内成立Feeder Fund联接基金,募集资金后投资到海外的Master Fund主基金中。投资的范围,在第一批主要是局限于对冲基金和PE基金。

  在第一批QDLP出台之后,实际操作中碰到了一些难度和局限性,所以在2014年募集资金的情况并不是很好。上海金融办做了大量探索,不断调整法规以方便投资。第一批QDLP主要是另类资产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第二批倾向于资产管理规模雄厚、投资业绩良好的综合性全球基金管理机构。因为管理人范围扩大了,所以QDLP的投资产品类别也相对改变了。第一批是投资在另类资产,第二批投资范围扩大到传统资产类别。第二批QDLP的最大改革是:第一批的基金是以合伙方式成立有GP和LP;第二批可以用契约型的方式,也就是基金合同的形式来建立基金,不用再设立合伙人。不管从基金的形式来说还是从投资范围来讲,其实第二批的改革,对QDLP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第二批基金管理人募集和发行产品的速度都比第一批来的快。之后,上海金融办发了第三批QDLP,做了新的尝试让国内JV合资基金公司涉足这一创新领域。

  2014年,深圳在参考上海QDLP试点项目之后,做了一些改良,推出了QDIE (Qualified Domestic Investment Enterprise)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深圳QDIE更加灵活。我简单讲一下QDIE和QDLP的区别,第一个区别是QDIE允许国内的资产管理公司和境外的资产管理公司申请QDIE的额度。上海QDLP仅允许海外的金融机构在境内募集资金;深圳允许境内和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募集资金。第二个区别是,深圳QDIE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上海QDLP的投资范围主要包括海外二级市场证券类资产;QDIE没有任何限制,法规中说是海外资产,海外投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是海外的股票、债券或衍生产品,海外房地产都可以投。

  2015年,青岛及重庆结合当地自贸区政策也推出了QDLP,并调整了投资范围。青岛的QDLP除了投二级市场,还可以谨慎投资一级市场和房地产。

  QDLP在发行方面有什么不同呢?国内发行公募基金或者私募基金,会用到托管银行的渠道。但是海外资产管理人在国际上不太用托管银行来做为销售渠道。所以海外资产管理人是不buy-in托管银行做为销售渠道这个方式。再加上为了符合海外资产管理人内部的和我们国内的KYC Know your customer(充分了解你的客户)政策要求,给海外资产管理人在中国选择销售渠道和募集资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我们所看到的是,海外资产管理人大多会找中国合作伙伴,有些是基金管理公司或其子公司,这些基金公司将海外资产管理人的产品打包,然后介绍给国内投资者。QDLP是典型的Master Feeder Structure。QDLP经过几层layer,首先由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募集资金,投到WFOE在境内设立的Feeder Fund联接基金,之后再投到海外的Master Fund主基金,其旗舰基金。主基金是由海外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可能听来有一点复杂。这样的结构在成本上也会比较高一点。

  其实海外知名基金管理公司也在不断尝试,希望在中国能够打出他们自己的品牌。QDII通常是由国内基金公司海外的子公司管理,或者找一个投资顾问,或聘用海外的投资经理人按照QDII投资要求来设立一个基金。QDLP的海外基金管理公司想推广的是他们的旗舰基金,不想做任何客制化改动。投资流程是在中国募集资金投资到海外旗舰基金主基金中。在主基金中会专门设立一个Share Class对应境内的QDLP联接基金,投资赎回都会在主基金的Share Class和联接基金中运作,产生的收益也从主基金的Share Class反馈到QDLP联接基金中。

  在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几乎一两个星期就会收到海外基金管理人询问要求介绍QDLP业务。我们把所经历的QDLP发展和看到的QDLP运作形式今天跟大家交流分享了一下,如果有业务上的需求,可以和我们汇丰的业务发展团队联系,他们今天也来参加峰会,就坐在那里。

  吕红:

  谢谢柳总给我们介绍了三地QDII LP的制度和销售经验。胡总平时阅基金无数,同时对中国的基金行业制度建设也有非常多的参与和心得,你也给我们看看,你看到在过去几年中国跨境产品发展变成,以及在产品设计方面可以有什么新的方向。

  胡立峰:

  我觉得双降的开放基本上分成三个方面,因为我是做研究的,在业务上少谈一点,主要谈制度建设。第一个是QFII和QDII进来,第二个是中港基金互认,第三个是沪港通,以及未来的深港通。

  我觉得第一种方式双Q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中港基金互认的话有点像公募,比较宽一点。但是沪港通我认为它是中国的高铁。我最看好第三种方式,因为基金行业资产管理,最终就是高效、便捷、低成本。

  第二个话题讲一讲去年中港基金互认的时候,我也去了香港,拜访了香港的监管部门。我感觉差异非常大,现在中港基金的互认,北上的基金八只,比如说基金代码是9开头的,大概是这么多。但是不管是北上或者是南下,交易还不是特别活跃,跟国内交易无法比,去年中国证监会公布了规则。我们银河证券研究中心,我们大概花了15分钟,把中国证监会认为我们公募基金里面符合两地证监会标准的基金,我大概用了十分钟把八百多只立即挑出来,跟证监会认定的一模一样。

  但是我到香港问他们,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香港的基金有多少只,很多人不知道,最后说大概是110只,因为香港很多基金,我们了解他们在香港,但是不是注册在香港,中国证监会规定你必须注册在香港,我们这边有800多只,这样就出现一个差异,中国证监会以及中国基金业协会,他们对整个公募基金的数目,你们想了解什么,内地的基金你说吧,我立即把答案告诉你,多少只,规模多少等等,所以两地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第三个问题是现在的交易不活跃,我觉得交易未来会成为很大的问题。就是说内地在大陆有终端,2001年我们国家第一只开放基金成立的时候,在深圳开了一个论证会,证监会的领导也在,我说应该有终端做或者是国家做,后面我们走的道路是分散体验的道路,当然大家众说纷纭。现在我们基金的规模数量达到了4000多只,最多的时候一天成立100多只基金,大家把中国公募基金的名字读一遍要读一天,更何况买基金了,怎么打通很麻烦。所以说中港基金互认,当然香港那边也在做,比如说香港的金管局出手,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大家在上面跑,你让基金管理公司做这个难度太大了。

  第四个问题是未来更好的方式,我还是比较推崇或者说希望呼吁内地的基金管理公司多基于沪港通的机制或者是未来的深港通的机制,在场内多上一些基金品种,尤其是基于沪港通。因为最近我们也参与了一些FOF的操作,我们发现基金的数量还是偏少,公募QDII基金现在有600多亿越来越萎缩了,我们做固定收益的同志,他们研究的对象货币基金,现在从几千亿增长到4万亿,但是QDII基金现在只有600亿,并且规模也在日益的萎缩,这方面还要多做工作,内地最大的优势,几千万、上亿基金的散户。如果能在上交所敲个代码把香港的基金买了,这也是很好的方式,我就讲这些。

  吕红:

  刚才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最后请大家对我们嘉宾的发言表示感谢,谢谢。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