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游资的中国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16:53 财经时报

  由于不受法律保障和约束,国内业已存在的私募基金,以各种变通形式存在,其规模也越来越大

  □ 本报记者 崔帆

  11年前,不安于现状的天性,让邓鑫毅然辞去公职,开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在尝试经营餐馆、跑运输未果后,11年后的今天,当邓鑫掌控着一个2000万元人民币规模的私募基金时,他觉得人生真是如梦般不可把握。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地下金融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私募基金规模已经达到约6000至7000亿元人民币。

  如此庞大的资金,主要由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投资管理公司、以及不挂投资公司的其他类型公司的投资部、个人等,以代客

理财方式筹集资金并负责运作。

  在金融业界不少人士看来,由于私募基金单纯强调投资回报,它所累积的风险随着资金规模迅速膨胀,有可能会演变成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如何将这些庞大规模的资金纳入监管视野,必须尽快得以解决。

  《财经时报》获悉,有关监管部门有望于下半年出台《私募基金管理办法》,以将私募基金纳入合法的监管轨道,为私募基金寻求合理、合法的能量释放通道。

  顺势而为

  对于邓鑫而言,一切就这么简单而偶然地开始。

  凭着经济系毕业的文凭、略通金融业常识,两年时间里,邓鑫的资本以几何级数增长,这让他成了股市里小有名气的人物。

  一些投资者从开始围着邓鑫咨询股市行情,逐渐转变到把资金委托给他管理。这些投资者对邓鑫的信任,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头协议。

  时针指到1998年,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后,邓鑫开始和他的委托人都签订代理合同。

  “有一个人拿了50万元给我运作,我两个多月帮他赚了20多万元,本来说好对半分账,可这位老兄却带着钱消失了。”对于邓鑫来说,当时赚钱的机会很多,但10万元损失给他带来的挫折感,更多的是来自心理层面的信任危机。

  邓鑫与委托人签订的合同中,从不承诺回报率。“我只保证不赔钱,委托人本金如果有损失由我个人补齐,收益一般四六分成,几十万元的小资金收益对半分成。”

  此时,邓鑫还不知道私募基金是怎样的概念。

  法律抵触

  从1999年以来,私募基金蓬勃兴起,众多咨询公司、顾问公司以“委托代理”的方式,操纵着数目颇为庞大的资金。

  邓鑫亦在2000年春节后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他很满意现在的操盘手生活,“费点心思就做短线,不想太操心就做中长线,而且工商不查,税务不管”。

  在不少私募基金经理看来,中国的私募基金完全是由市场需求而自发“成长”起来,由于不受法律保障,私募基金只能以各种变通形式存在。

  迄今为止,无论是《证券法》、《信托法》都没有对私募基金的含义、资金来源、组织方式、运作模式等作出明确规定。这加深了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灰色”感觉。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私募基金主要是通过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来实现资本得利。因而,私募基金所选择的股票大多是盘小、价低易于操纵的股票,从而使得绩差股长期走牛而成了有投资价值的品种,真正的大盘绩优蓝筹股被长期冷落。

  这种“重概念、重题材、不重业绩”的投资理念,扭曲了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削弱了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私募基金也因此被广为诟病。

  纳入监管

  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李建军看来,私募基金作为中国地下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能持有“存在即合理”的武断定论,也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极端行为。

  应视情况区别对待:打击和驱除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地下金融,同时“扶正”一些具有积极效应的地下民间金融组织。

  《财经时报》近日获悉,有关监管部门欲通过出台《私募基金管理办法》,将私募基金纳入合法的监管轨道,给私募基金以合法的地位。业内认为,此举既可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还可化解整个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