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的浮动收益产品不仅会经常把上行的空间说高了,而且部分产品在宣传时下面的底也会过度自信,很多貌似牢不可破的底其实也会被击穿。
底在哪里?
不少证券类产品都有设置好的止损线,有的0.7,有的0.9,上面还会有略高的一层警戒线,在今年的市场调整中我们发现,这个线有作用,但市场的流动性缺失或操作的原因都可能依旧击穿这些线。不少0.7计划清盘的产品剩下的不足0.6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市场上6月成立的打新专户产品上,想信心满满地获得无风险收益的资金在做杠杆的时候没有预测到IPO迅速暂缓,打新这个稳赚的买卖突然停止,让劣后级资金借的3~4倍杠杆资金无处可投,还钱的话就要承担3个月甚至半年的罚息,所以信心满满地预计年赚25%~30%的买卖就以不到一个月亏5%的结果收场。
笔者在近几个月来接触了一些新三板产品,发现一些新的机构以新三板上市能获取暴利的名义在市场继续忽悠资金。看到的某些项目只能说是笑话,它们的上行空间不谈,介入的价格类似于二级市场的价格买了一级市场的项目,风险可想而知。
空间在哪里?
浮动收益类的产品种类繁多,从早期的VC和PE投资到并购基金,传统的证券类产品到市场上众多的量化对冲产品,多数情况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做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矛。
所以在宣传的时候都会亮出自己最好的指标给大家看,其实都有拿最美好的历史阶段来预测未来之嫌,尤其是只有短期业绩的投资机构,好的业绩不能说有代表性,因为如果在牛市中,散户也有很好的业绩。投资者应该平淡地看这些业绩,要有滤波器一样的眼光,把漂亮的数据转换成合理的预期。
这些产品市场火爆时期的收益率总是给人以倍计来预期,不少看不清的投资者会被它们亮眼的业绩带入市场,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常识,每类产品的收益率均会回归常态:
1.国内2008年前后最好的PE产品税费前收益也不过35%左右。
2.巴菲特50多年的年化回报也只是接近20%。
这里我们认为一个管理团队至少经历过2个市场周期才是稳定,只要公司的核心投资团队对市场的态度是谦卑的,能合理预期自己的收益率区间,没有夸大自己的预期收益,就问题不是很大。而营销团队或是普通人多是会过度乐观估计业绩的,这一点我们要加以识别。
浮动收益产品,通常投资者对优秀管理团队做雪中送炭的投资要远优于做锦上添花的投资,因为市场都会回归常态,山顶上送的钱,做得最好的人也通常只是空仓一段时间。
总之,市场上的产品复杂多变,投资这些产品本身就要面临专业与心理的挑战,还要面对众多花哨的营销语言,普通投资者能做的就是增加专业素养和怀疑精神,去伪存真,找出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