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都没有办法回本了。”投资者张先生这样对本报说。
7月6日,张先生买入招商可转债分级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之招商转债B份额(场内简称:转债进取,交易代码:150189),而后连续跌停,张先生根本无法卖出。
招商基金7月8日公告,截至2015年7月7日,转债进取的基金份额参考净值为0.317元,达到基金合同规定的不定期份额折算阈值0.450元以下。基金将以2015年7月8日为基准日办理不定期份额折算业务。
7月6日,转债进取的净值为0.540元,7月7日跌至 0.317元,触发了向下折算的阈值,7月9日,折算日当日,转债进取的净值就跌到了0.071元。
“亏了90%,”张先生说。
与张先生一道同样购买了转债进取的投资者建立了一个群,他们把自己的群名改为“姓+亏损金额”,于是,在这个群里面,有人亏了几万,有人亏了20多万、30来万,有人亏了40万、50万,也有人亏了百万之多,一片哀嚎。
血洗分级B
7月9日,几乎所有的财经媒体都在盘中一遍有一遍的警告投资者不要购买已经触发向下折算阈值的分级B,但是,依旧有些投资者不明就里,登上了这艘一去不返的“泰坦尼克号”。
投资者刘先生说,他于2015年7月9日下午开盘后以0.551元价格买入煤炭B(150252)772000股,共计成交额425372元。当日,煤炭B下折成249349股,价格恢复到1元,损失176023元。
“此次共有13只分级基金B份额于8日收盘后触发下折阈值,9日开盘在暂停一小时后上市交易,全天换手率高达50%以上,累计交易金额数十亿。9日所有买入这十三支下折B基金的投资者将像我一样面临平均40%左右的本金亏损,另外还有分级B持有者,将面临更大损失,在众多买入者中,不仅有对分级B基金规则和风险不了解的普通股民,也有像我这样经验丰富、做足了分级基金B功课的老股民,甚至还有不少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刘先生说。
“自从分级基金诞生以来,还没有发生过如此惨烈的事件,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也教育我们分级基金的高风险性,投资者要谨慎。”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对本报坦言。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显示:已经向下折算的分级基金包括:鹏华基金公司高铁分级 B、鹏华一带一路 B、工银瑞信[微博]传媒B、申万中证环保B、华宝兴业中证1000B、招商可转债B、南方中证国企改革 B、信诚中证TMT产业B、易方达并购重组B、生物分级 B、招商煤炭B、招商生物医药 B、富国中证移动B、国泰有色 B、长盛中证一带一路B、工银瑞信中证传媒B、信诚有色 B、安信一带一路B、东吴转债 B、银华中证转债 B等。
投资者的建议
刘先生说,根据目前分级基金的交易规则,他希望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由于普通股票10%的涨跌停板制度不适用于分级基金导致的问题。从5月底开始,由于大部分股票连续跌停,部分分级基金B份额净值每天以20%-30%的速度下跌,而分级基金的交易价格却每天只能下跌10%。这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净值较低的B份额的溢价率持续迅猛上升,普遍超过100%,远远大于正常的溢价率水平。这正是由于10%涨跌停板的限制,扭曲了价格,加大了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溢价率畸高,持有分级B份额的投资者无法以公允的价格退出,及时控制风险,让他们被动等来所持有的分级B份额下折,加大了他们的损失。
另外,按照现有规则,8日晚间确定下折的分级基金B份额,9日仍然可以交易。这也是造成9日投资者误买入最主要的原因。已经确定下折的B份额,已完全没有盈利机会,买入即肯定亏损,而且无论市场情况如何,无论在熊市、牛市各个阶段都是如此。但现行规则,在T日仍然让B份额上市交易,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T日前买入者的交易权,但结果却是以损害更无辜的T日交易者来实现的。从深层次看,其实将伤害大于100%的参与者,前期参与者为了不被下折,必须忍受损失出逃,无法等涨解套。
“在分级B基金全年几百个交易日中,只有下折的当天即T日是有此巨大不对称风险存在的,交易所应当在基金名称前加上特别标识,类似股票除权和退市警示,让普通投资者能够将T日交易的标的和市场上其它几百只正常交易的基金一眼就可以区别开。”刘先生说,除了基金公司以外,也希望券商给自己客户群发了警示短信,有效避免误买。
亏的钱去哪里了?
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难以接受如此巨幅的亏损,“我想问,我们亏的钱都去哪了?”张先生说。
其实,分级基金是所有基金品种中相对复杂的。
以下是齐鲁证券分析师马刚的详细解释:
首先是分级基金的AB份额的折溢价率是怎么来的。因为A的固定收益属性,首先由市场利率决定A的隐含收益率,一定的隐含收益率水平则决定了某只A的折溢价率,这其中有复杂的计算公式,总之,A一上市便会根据市场利率和A类的平均收益率水平决定一个折溢价率。
在配对转换机制的作用下,A会将此折溢价传递给B,他们之间有这样的关系:A的折溢价绝对值=B的折溢价绝对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AB合并之后的整体折溢价率为0,否则的话,就会产生套利机会,会使整体折溢价趋于消失。
A将折溢价绝对值传递给B,这说贯穿始终的,即无论何时都会这样。一般情况下,A因债券属性,A的价格比较稳定。即使有价格波动,很快也会回到正常水平,即被不会长期被低估或高估,这一点与股票不同。可以认为,A的折溢价绝对值大体恒定,但对B来说,则折溢价率可能差距巨大。比如说B溢价0.1元,在其净值1元时,则溢价率为10%,但当其净值跌至0.25元,溢价率则成为40%。记住这点很重要,这是说明下折导致巨亏的重要原因。
近期在触发下折日,B仍有很高的溢价率,有的高达100%左右。假设当时B的交易价格0.5元,其净值0.25元,则溢价率为100%。下折完成后,人为的将交易价格降为0.25元了,你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巨亏了:溢价消失了。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下折了。
下折是将B净值调整为1,然后份额缩减。如触发下折日,净值正好为0.25元,则是4份合并成1份。当热,还有更悲催的,因为下折当日净值肯定会跌破0.25元,而且在次日下折基准日,净值会继续下跌,缩减比例会进一步变小。如(150234)传媒业B,触发当日净值为0.1968,其折算比例为每10000份折算成10000*0.1968=1968份。
折算完成后,按照交易所的规定,复牌首日前收盘价调整为净值即1元。按照比例缩减之后以净值作为前收盘价,跟上面举的那个折算前按照净值开盘,没有任何区别。再重复一下:原先份额数不变,0.5元的交易价格,1份以0.25元的价格在交易;折算完成后,4份以1元在交易。这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不是B份额都有合理的溢价吗?交易所规定以净值交易,市场不会进行修正吗?是的,市场确实在修正,这时折算跟不折算的区别就有了。假定每1份的价格被人为调整到0.25元,开盘后,A会继续传递给0.25元的溢价,B会连续涨停一直至价格重新回到0.5。但是折算后就不同了,由于份额缩减了,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实际会更少),A传递过来的溢价只有四分之一了,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溢价已经永远消失了。
投资者或许有个疑惑,在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里,临近下折,溢价应该趋于消失才对,可为什么那么多下折的,在下折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还有那么高的溢价的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百年难遇的股灾造成了这次悲剧。由于B连续跌停,使其跌幅远小于理论跌幅,溢价难免;二是去年底以来,分级基金飞速发展,吸引了不少全新的投资者,这部分投资者对分级基金缺乏了解,不懂得下折的凶险,甚至在下折基准日还飞蛾扑火式的买入,因此,这市场并不是充分有效的;三是由于限制股指期货做空,专业机构无法对冲,没有动力套利,由于没有套利的力量消灭溢价。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当然主要还是股灾。
那么下折后钱哪去了呢?总不会凭空消失吧?有赔的总会有赚的吧?谁把这块钱赚了去了?这是遭遇下折的投资者最多的疑问。事实上,投资者损失的钱确实是凭空消失了。“赚的钱=赔的钱”,这是期货市场的定量,不是证券的。证券交易不是零和游戏,期货才是。
那么B端持有人的损失是不是A的盈利呢?也不是。根据下折条款,A只是把多出来的母基金变现而已,这原来就是A的资产,跟B没有关系。是不是A的折价原因造成B溢价损失呢?事实上,在有下折预期开始,A的价格便开始上涨,折价幅度逐步收窄,应该导致B的溢价减小或消失。此次之所以会发生大面积B下折前高溢价,完全是股灾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