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全基金余喜洋:有生有死方能基业常青

2014年11月19日 01:1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微博 收藏本文     

  □兴业全球基金 余喜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袖珍基金”遍地,却全都“垂而不死”的现象广受诟病。终于,两家公司为行业开了良好先例,率先实施基金清盘。其实,基金和公司企业一样,也有生命周期,并且都适用“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有生有死才能实现整个生态的健康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们全面考察了美国共同基金生死存亡的情况,统计了从2003年到2013年间近10年的数据,发现每年成立的新基金数量在500只到700只;但同时每年也有400只到600只的基金被清盘或者合并。一些特殊的年份,比如2009年,清盘或合并的基金数达870只,使得2009年基金的净增加数为负值。平均来看,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占到存量基金总数的比重约为5%。从数据上看,2000年到2002年的科技股泡沫破灭及此后的熊市是一个基金合并的高峰期;而清盘的高峰发生在经济危机的2008年、2009年。基金有生有死,所以美国共同基金的“总人口数”增加的并不快,2003年到2013年美国共同基金总数平均年增长率不足1%,但其间美国共同基金的总规模平均年增长率却达到7%左右,10年下来单只基金的平均规模增长一倍以上。

  从基金的生存周期来看,美国共同基金的长期存活率也不是很高。一份来自vanguard research的研究考察了美国1997年到2011年间公募基金的生存情况,发现15年间只有54%的基金生存下来;另外9%的基金被清盘;37%的基金被合并,但这些被合并的基金中有一半后来又被合并或者清盘。当然,也有一些基金能够真正做到“基业常青”,比如先锋旗下的Wellington基金(vwelx)成立于1929年,已经存在85年。但是从一个长周期考察的话,很多基金都半路“夭折”了。

  导致基金“夭折”的原因,大概有三类:一是基金业绩差,被淘汰。1997年后的15年间美国被清盘或合并的公募基金的收益率,绝大部分都是跑输基准的。基金清盘合并前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收益率的中值也都是显著输于基准。还有研究表明基金清盘或合并前都有净现金流出,说明投资者面对比较差的业绩表现选择赎回。二是商业模式有问题。历史上一些类型的创新基金集中涌现,但却在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政府担保”基金、“短期多元市场基金”以及90年代“shearson90年代基金”。这些产品初创时都曾风靡一时,但是因为这种创新模式并没有真正契合市场,所以后来都陆续消亡了。三是合并同类项。运作较差的基金被合并到公司旗下同类较优秀的基金中,以及两家基金管理公司合并,且两家公司存在相似的基金,则可以合并产生较大的基金。留下来的基金往往是管理运作较强的。这样简化管理也实现资源的优化,资金交给更好的管理人打理。

  中国的公募基金业在发展初期,处于严格的管制状态,新基金“准生证”一证难求。在管制放开后,基金公司追求疯狂“生育”,其结果就是多生,但是很多都养不好、养不大。未来,随着基金实现生死有序,“优生”和“精养”势必会成为行业主流理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文章关键词: 基金清盘迷你基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支持占中者撑伞参加毕业礼 校长拒颁证
  • 体育热身-阿根廷负葡萄牙 德国绝杀西班牙
  • 娱乐周董36岁生日巴黎婚礼 好友:昆凌洗白
  • 财经发改委将重大工程作为定向调控抓手
  • 科技苹果发iOS 8.1.1补丁:改善老设备表现
  • 博客记者调查:地下“阴婚”市场揭秘(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浪教育盛典报名 教育APP评测报告
  • 李光斗:2015央视广告招标新玩法
  • 许一力:为何沪股通次日就遇冷
  • 齐俊杰:过去一年买房的全赔了
  • 老罗:中国为啥要向APEC推销基础设施
  • 马光远:被套牢的中国大妈应反思
  • 徽湖:三四线开发商离死不远
  • 易宪容:沪港通开通就意味成功了一半
  • 陈立峰:沪港通真的会带来牛市吗?
  • 叶檀:沪港通会不会被对冲基金利用
  • 洪榕:对券商股宁可做错 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