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剑波:做资管要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

2014年08月08日 18:27  新浪财经  收藏本文     
卫剑波:做资管要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  8月8日,“第一届中国资产管理峰会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图为方正证券副总裁卫剑波做主题演讲“现代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摄影:杨云鹏 )

  新浪财经讯 8月8日,“第一届中国资产管理峰会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方正证券副总裁卫剑波表示,做资产管理要深刻理解投资人的需求,来去耐心的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所发展。

  以下是卫剑波的发言实录:

  感谢主持人,感谢智信,感谢前面几位老朋友,肖总,还有几位领导非常专业的演讲,特别是肖风总的演讲让我认识到一个老的资产管理界的领头羊,对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时代资产管理的探索和思考,我觉得非常好,非常感谢。

  我带给大家的话题并不时尚,现代投行与资产管理,想从三方面分享一下我对券商投行和资产管理的思考。

  一、国际投行资产管理业务这几十年的发展和最新动态。二、国内投行的状态。三、两者进行对比,简单提供一些思考。

  应该说第一个话题美国投行资管业务我的一个总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国同行从1977年到了现在,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才发展起来,在行业的收入占比从1%提到了14%,这里为什么会提到这个话题?因为我们的行业非常浮躁,资产管理行业,不管是基金还是证券公司,对高管的要求非常高,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高管往往不成规模,这是很多基金公司的老人,比如肖总离开资产管理行业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用30、40年的发展抓住了需求,抓住了市场的三次大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利率上升,联储取消了Q条例对大额存款的利率上限,但维持了小额存款的利率上限。美国投行推出了货币市场基金,满足个人投资者短期理财产品的需求。从规模来看,我们看到上面红色的这部分是货币市场基金,比例从1977年的0%增到2006年的17%,现在比例应该是更高了。同时期发展的是固定收益市场,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分别出现两类产品,一个是企业资产证券化,同时有很多公司债,大量的是垃圾债券,这个市场里面投行做的非常成功。其中有一家德崇证券,它破产了。90年代到今天,IT企业是蓬勃发展的,美国股市道琼斯30指数换了很多,但是我们看到标普,纳斯达克[微博]一直创新高,其实投行动用大量资金投入IT行业里面,所以我们看得见比如说京东,比如说YY这些非常好的企业都在美国上市,它的指数一直在上涨,享受到非常好的收益。股票的比例我就不讲了,大概在40%。

  现在金融危机以后,应该说美国投行主要回归到传统领域,股票、债券、现金管理这类产品,但是另类投资、风险、PE这些非传统领域的投资,规模没有增长,基本是停滞和收缩了,所以我们国内碰到国外很多这样的人才。

  中国资产管理业务其实很尴尬,应该说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有三个阶段,老一点的同志们都知道,1995年人民银行[微博]批准券商从事资管业务,产生一个话题,就是当时保本理财非常普遍,给证券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2003-2007年证券公司不得不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整治的是保本理财产品。有一家公司买了双哈的股票,这家公司关门之后,双哈的股票翻了很多倍,但是这个公司的双哈股票相关的对客户的保本是导致关门的原因之一。2007-2012年进入探索规范发展的阶段,因为证监会[微博]对这些公司综合治理,允许他们开展自营业务,产品发展缓慢。2012年是给行业放开了很多限制,资管业务实现跨越式的增长。当时的资管新政有很多核心的几条,第一备案制,事前审批变成事后的备案,定向计划备案,资产证券化产品虽然只有50来个亿事前审批很慢,但是最新的动向也要改成事后备案制。所以这些新政促使行业规模爆发式的增长,所谓爆发式我们看一看这个数据,2012年行业集合产品的规模2271亿,到2014年四季度3786亿,定向2012年16000亿,到2014年一季度改56900亿,现在是60000多亿了,规模这么大,也促成了资管规模在行业各类资产管理规模构成里面占比非常高了,16.6%,主要的贡献来自于定向业务占到券商资管规模的94%。但是我们看见,券商资管的收入在证券公司的收入只占到4.41亿,依然很小,我们从上市公司的数据能够看得到,定向业务的规模很大,可是收入贡献只有45%,集合规模非常小,只有定向资产规模三十分之一,可是贡献的利润还在55%。

  资管新政同时丰富了券商的产品线,分为四大类,产品、创新、商品、期货、股票质押回购,定增类的中小企业的私募债多很都,创新的策略也很多,股票结构类、债券结构类、量化、多空都有探索,专项融资也有很多资产证券化的探索。证券公司资管没有信托的牌照,也没有银行的委贷功能,也探索融资性的业务,未来集合信托计划有可能推向非标资产。

  应该说行业的春风可能将要来临,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在8月份的时候出了征求意见稿,由事前审批变成事后备案,可能比银行资产证券化方便很多,不用再备案,银行资产证券化需要银监会、人民银行审批,证监会这边做完了直接去证监会备案,证券协会备案,行业的春风可能会到来。

  思考,中国的投资机会非常多。分四个方面,一个是资管未来定位,机会很多,但是我们券商资管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发展,发展的仅仅是规模,没有收入,我们基金公司有大的发展,为什么2008年之后没有发展,核心是大家练的屠龙术。还是学习西方,想的是产品和策略,没有想到真正的需求,我们的需要是什么,余额宝[微博]1.0,为什么是1.0,因为它解决了散户对零散资金收益率的处理,我认为我们只有深刻理解投资人的需求,来去耐心的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所发展。同时券商的发展是连接投融资和多样化需求,和多种产品的渠道必须更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仅仅集中传统的股票、债券,只有更加专业的服务才能在长跑中胜出,简单的规模比拼对投资人没有价值。券商十几年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实。

  什么是需求?需求在哪里?我大概分析三个方面,零售客户,三句话,对于小老百姓开发现金管理、固定收益这些标准化的产品,余额宝是一个代表了,对自信好赌的投资人开放工具性产品,政府老怕老百姓赔钱,所以要求起点很高,50万起点,开发产品还要放自有资金,这导致我们的产品基本没有发展的原因。对于高净值客户应该利用大数据,风险收益特征进行分析,分类处理,开发的适应需求的产品。企业客户应该说这个是专业红利的,常规的很多。比如说股票质押、定增人工持股,现在这段时间发展比较多的是并购,因为上市公司往往要扩张规模,扩张收入,并购,券商这个时候需要全公司的支持,投行、研究、资管,甚至资金全方面的介入,进行并购的策略安排。金融同业主要是向银行、信托、保险这类从资管规模来看,应该说是通道业务同业务贡献很大,但是真正有收入来源的,有潜力能够长远发展的,应该说是同步交易,以及形成未来的资产证券化。

  第三个思考是我前面提到过的,耐心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提到四点,我想说两点,股东和管理层长远的考虑和战略的支持,其实在座的每一位,行业里的多数员工都是非常优秀的。为什么呢?行业里面比如2013年资管的管理老总换了三分之一,基金公司的高管也换了很多,我们看到第一的基金公司,包括肖总,包括南方的梁总,好象只有一、两个在基金公司,其他都离开了,为什么?我想谁也不愿意离开自己创业养大的孩子,但是方方面面的原因还是离开了,公司对员工价值的认可,公司对股东利益长远的考虑,我认为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放在第一位。其他是公司协同,刚才提到了业务的拓展,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团队的事情,也是公司的事情,还需要风控业务充分的理解、认可,甚至对某种风险的容忍,因为做业务一定会出风险,出了风险是把团队开掉,还是说用概率,大数定律来解决问题,因为任何事情出问题,风险和收益相比的话,多数业务的收益能够覆盖风险,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第四个思考协同作战前面提过了,资管与各业务条线是有机互动,通过产品驱动能够做大做强,而不是仅仅的推一些各种各样比较时尚的产品。

  今天在场的监管人比较少,放在后面了,提了四条建议。1、统一监管标准,我们对商业银行有商业银行榜,证券公司有证券公司监管条例,基金有基金法,信托有信托法,其实都是围绕着主体做监管,大家干的事都是一样的,都是资产管理业务,应该说制定统一的资产管理规则,没必要大家互相监管套利。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规模都是虚假的,但是产生风险,对投资人的损失是很大的。2、负面清单,应该说能够做什么事情,我们的产品是雷同的,我们的业务没有新意,其实是因为审批太多,政府的指导太多,大家没有条件做创新的事情,所以我主张负面清单。3、放开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比如说刚才白总讲一句话,允许券商资管在银行间市场开户,其实很简单的事情,有人犯错多生孩子,其他所有的家庭都不能生孩子,没有道理,允许券商去开户,因为这个市场非常巨大,远远超越股票市场。允许交易所转让,刚才白总提到,信托计划在国债市场希望能够转让的,另外修改了不合理的规定,比如说券商资管小集合,主要载体市场集合,定位私募产品,但是监管规则跟现行的公募基金大同小异,私募本来就是私人服务,还是蛮灵活的,不应该这么简单粗放的管理。

  谢谢大家!

文章关键词: 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卫剑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莎车村民谈暴恐头目:败类被击毙大快人心
  • 体育骑士3巨头!勒夫将加盟 杜兰特退出美男篮
  • 娱乐曝舒淇冯德伦同居试婚 离圆满一步之遥?
  • 财经央行发改委培训中心奢靡:房间准五星(图)
  • 科技苹果产品未入政府采购单因未提交材料
  • 博客赵普:一家人同时被埋应该先救谁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少林寺85后僧人成港大博士生 大一出家
  • 李开发:今后五年一线城市房价将上涨
  • 苏培科:户籍改革将带来深层次变革
  • 姚树洁:英国的哥幸福感堪比大学教授
  • 吴国平:A股中期行情让中国大妈心动
  • 郎咸平:中美对比揭秘中国经济萧条
  • 董登新:A股告别暴发户的疯牛时代
  • 徐斌:国内投资者开始对A股激动了
  • 海啸:地方政府救楼市可能大失所望
  • 刘杉:下半年央行货币操作要变招
  • 冉学东:楼市拐点最明显的标志是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