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 (记者 叶静) 随着到期日的临近,传统封基开始陆续退出历史的舞台。根据同花顺(313.830, 3.83, 1.24%)统计,仅今年就有12只基金到期。近期封基折价率开始收窄,有分析认为或是机构套利所为。
机构资金潜伏“封转开”
今年是封基集中转型的一年,共有12只到期,而剩下的6只也将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到期。
得益于业绩优异,分红丰厚,数量稀缺,封基曾给持有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昨日,封基仅存14只,但这14只基金成立至今的平均收益率却高达278.21%,累计为投资者分红941.41亿元。而在今年5月10日到期的基金汉盛,是一只于1998年成立的明星封基,在存续期内,净值增长率高达593.78%,累计分红68.09亿元,平均每10份基金分红34.06元。最近5年间,沪深300(3947.398, 8.39, 0.21%)下跌了逾14.30%,基金汉盛则上涨了43.79%。
除去已经转型的4只,今年还有8只封基将陆续到期“封转开”。其中,基金裕隆和基金安顺为6月到期,基金兴和及基金普丰7月到期,另有4只为四季度到期。今年以来上述产品表现好于偏股型产品,基金银丰(0.986, 0.00, 0.00%)、基金鸿阳(0.987, 0.00, 0.10%)两只的收益率在3%以上,而下跌最多的为基金金鑫,达到21.7%,其余产品收益率均在-2%左右。
由于产品设计的原因,传统封基一般都存在折价,不过随着到期日的来临,折价率开始逐渐收窄。仔细观察,出现机构套利的苗头。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目前14只传统封基中,机构投资者占到非常大的比重,全部超过50%以上,其中基金汉盛更是达到了77.6%。
“封转开”后优势不复
不过虽然封基此前风光无限,但开放后业绩却未能再续辉煌,34只已经“封转开”的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均为负数。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是转型期间基金经理的更换比较频繁。例如“封转开”之后的南方隆元产业业绩不理想,期间经历了6任基金经理;华安策略优选的情况也十分类似。
其次,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增长和流动性压力加大了基金经理的操作难度。如博时新兴成长比起“封转开”之前的规模增长了479.93%、华安策略优选的规模增长了425.91%。好买财富的曾令华称,基金规模的变动一方面对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打乱了原基金的资产配置,使转型后的基金须重新布局,这也会影响基金业绩。
此外生不逢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仔细查阅前述参与统计的34只基金“封转开”前后的成立时间不难发现,封基成立时间都在2003年之前,而转为开基的时间大多在2007年~2009年,处于A股上轮大牛市的顶部位置。
钱景财富副总经理赵江林认为,今年是封基集中到期的一年,目前即将到期的几只基金平均折价率为4.5%~6%,到期时间在4个月左右。一般临近到期日,封基会降低仓位,减小净值波动,所以其中存在的收益率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其他剩余年限在2~3年的封基平均折价13%左右,可以抵御大盘13%的下跌风险。他认为,封基相对于开基最大的优势是规模稳定,“封转开”后优势不复存在,但决定基金业绩的根本原因还是管理人的水平,“封转开”后还是要横向比较基金经理的业绩来决定是否投资。
鏂版氮璀︾ず锛氫换浣曟敹璐归娴嬪僵绁ㄤ細鍛樼瓑骞垮憡鐨嗕负璇堥獥锛岃鍕夸笂褰擄紒鐐瑰嚮杩涘叆璇︽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