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ETF和债基B:债券市场投资利器

2013年11月09日 01:18  第一财经日报 

  高谈

  实用工具:

  ●国债ETF(511010)

  ●博时上证企债30ETF(511210)

  ●嘉实中证中期国债ETF(159926)

  对于看好债券市场的投资人,债券ETF和杠杆债基都是不错的选择。债券ETF能够让投资者最便捷地跟踪债券市场,而杠杆债基的B类份额则能够帮助投资人在看多时通过杠杆增加收益。

  国债ETF:成本低、交易方便

  国债是信用风险极低的投资品种,如果投资者想要参与国债市场就可以选择国债ETF,目前国内可选标的有国泰上证5年期国债ETF(511010),简称国债ETF。

  国债ETF主要投资剩余期限4~7年期的国债,从而达到跟踪5年期国债的效果。国债ETF参与质押式回购十分便捷,这样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其回购标准券使用率不得超过90%,回购放大倍数不得超过5倍。

  根据中报,目前国债ETF主要配置的三大券种是13国债03、13国债08和13国债13,分别占基金净值的比例为21.04%、16.73%和16.41%。

  从国债ETF今年中报看,除了两名自然人外,该ETF的前十大持有人是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和信托产品等机构。

  与股票ETF不同的是,债券ETF定期返还一次收益(包括应计利息、其间买卖债券获得的损益、其他基金相应的开销等),类似于债券的票息。而与主动管理的债券基金相比,债券ETF的透明度较高、交易方便,费率也较低。

  对于一些机构投资者而言,债券ETF不仅可以作为一项重要资产配置,还可以构建安全垫并应付日常流动性需求。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将国债ETF用于保证金管理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国债ETF比其他保证金管理工具更灵活,流动性好,还可以T+0 交易。有很多个人投资者就把股票账户暂时不用的钱用于购买国债ETF。

  投资者也可以将国债ETF作为现货工具,跟国债期货进行期现套利。

  分级债基B份额:信诚双盈B

  如果投资者非常看好债券市场,那么配置分级债基的B类份额将会是非常好的选择。

  融资型分级基金通俗的解释就是,A份额和B份额的资产作为一个整体(母基金)投资,其中持有B份额的人每年向A份额的持有人支付约定利息,至于支付利息后的总体投资盈亏都由B份额承担。这种产品结构设计相当于A份额的投资人将钱借给B份额投资人投资,而B份额的投资人支付给A份额投资人一定的固定收益,这样B份额的投资人加大了杠杆,在上涨的市场中容易赚取更多的收益。

  当然,在下跌中分级债基B份额也可能有更大的风险。对于分级债基B类而言,由于需要支付A类固定约定收益,因此即使母基金处于盈利状态,但在扣除支付给A类份额的利息后,其收益仍有可能为负。从8月以来的收益率来看,分级债基B类份额的收益率尚不足以抵消借贷成本。

  目前各家基金公司的分级债基产品设计都极为类似,因而产品差异并不大。从今年以来的业绩看,信诚双盈B是收益最好的分级债基B份额,从年初至11月8日收益率达到17.1%。

  查看该基金的报告,今年以来该基金极少配置股票,以债券为主要配置品种,三季度末,该基金持有债券市值占净值的比例为144.37%。该基金的三大债券为12惠投债、11牡国投和12海紫债,三大债券占净值比分别为7.13%、7.08%和6.92%。

  今年上半年,由于持有高收益企业债和城投债比例较高,并且用回购提升了母基金的杠杆,使得信诚双盈B的资金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其他可选的分级债基B类份额还有富国天盈B、万家添利B、海富通稳进增利B等。

  然而自今年下半年“钱紧”以来,债券市场就表现低迷,之前牛市高歌猛进的势头一去不复返,在当前时点上介入债券类产品须倍加谨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省委附近爆炸案告破嫌犯被抓
  • 体育MVP榜:詹姆斯榜首 CBA广东53分胜四川
  • 娱乐张学友否认恋女助理:纯粹是工作情谊
  • 财经专家:每年延迟退休数月对个人影响不大
  • 科技Twitter纽交所上市首日涨73%
  • 博客薄瓜瓜最艰难一年是如何度过的(图)
  • 读书皇宫婚前性教育:谁是皇帝第一个女人
  • 教育土豪妈20万替女儿请家教 新浪教育盛典
  • 谢百三:改革后为何贫富差距这么大
  • 曹凤岐: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向及路径
  • 洪平凡:欧美央行的堂吉柯德精神
  • 马光远:作秀式调控是房地产紊乱之源
  • 陈永昌:中国养老面临五个独特问题
  • 徐斌:本周末决定中国未来十年命运
  • 端宏斌:一篇文章搞懂中国的房价
  • 张捷:美联储QE政策前景及影响分析
  • 刘杉:促改革将替代稳增长
  • 华生: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