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添富曾刚:机构投资偏好变化对债市的冲击

2013年11月07日 10:46  《投资有道》杂志 

  机构投资偏好变化对债市的冲击

  文 / 汇添富固定收益投资副总监 曾刚

  近来债券收益率节节走高,屡破心理防线,经历债市多年风雨的行家也直呼看不懂。在政府摸底地方平台债务、企业债屡遭降级、信用风险整体上升的情况下,利率债的避险效应本该体现出相对安全性,但现实却不尽然。

  在国债上以波段为主的公募基金也被盛情相邀来博取边际收益,可是保险和银行这两大主力不出手,导致利率债步步吃紧,以十年国债的二级市场收益率触及4.14%作为阶段性的标志。基于传统的分析框架,怎么分析,都不应该是利率债出现如此险情的时候。

  因此,可以判断是传统框架之外的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这其中大多指向了机构投资偏好的改变。银行过去一直安享3%以上的利差,业绩来自于量的突破,把规模做大就能充分地获取杠杆化运作的收益。但是随着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货币基金等的快速扩张,老百姓的收益要求提高了,低成本的资金减少了,未来银行负债成本还将确定性地上升,这势必推动银行的资产端配置随之而变。近来银行偏好于票息更高的信用债,6.5%的信用债相对于4%的国债当然更有优势,甚至一些银行不愿意再放出打折的优惠房贷,宁愿多给企业加点放贷,或是变相增持非标资产。

  与此类似,保险公司近年来获准增加了一些投资类别,涉及的投资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股权和不动产投资、无担保信用债、委托券商基金管理资产以及部分非标资产,险资关注的热点也从过去5~6%的存款和债券逐步转向了比例扩大之后的能带来8~12%收益的非债类资产。2006年前后,几大银行集中上市,出于稳健考虑,银行整体上降低了风险偏好,明显增加了债券投资规模,当时2年期国债收益率甚至低至1.88%,对此笔者印象深刻。但是低水平的回报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2007年收益率大幅反弹,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在提高,在政策之前就有机构开始试水信用债的投资。

  与2006年不同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混业经营得到实质性延伸,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的抬升将更具长期性。当前直接融资比例扩张势头的明确,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丰富了投融资的选择,而央行也有意推动融资风险向社会转移,银行信贷总量的增速一定程度上受限,杠杆率再难提升,那么构建新的资产配置框架,通过提高配置收益来保持较高的收益差成为可能的选择。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商业银行从储蓄信贷为主的传统银行进而变革商业模式,借道信贷转让和非标资产等,向投资银行的定位拓展,也是增加杠杆率的重要方式,国内已有敏锐的银行开始这一尝试。

  上海自贸区的获批无疑将金融改革的进程又推进了一大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步伐不可阻挡,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也会发生系统性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突变的氛围,对于从业者而言,是时候重新认识机构的对策,重新建立我们的分析框架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省委附近爆炸案警方锁定作案车辆
  • 体育欧冠-梅西2球巴萨3-1米兰 阿森纳胜 视频
  • 娱乐刘晓庆:隐婚1年才公开 曾拒收老公1千万
  • 财经媒体称央企员工平均年薪11万是私企3.8倍
  • 科技十大智能手表:苹果iWatch最令人期待
  • 博客方舟子:质疑崔永元所获“国际大奖”
  • 读书真实版色戒:怀揣明星梦的刺客郑苹如
  • 教育教授强令女儿弃中文学金融 新浪教育盛典
  • 华生: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
  • 江濡山:民企对三中全会有五大期盼
  • 水皮:李克强公开课究竟讲了些什么
  • 沈晓杰:孙杨是考驾照寻租链上的冤魂
  • 陶冬:房价短期会涨 中期会跌
  • 朱大鸣:三中全会房地产政策大猜想
  • 陈思进:最大海归潮冲向中国
  • 叶檀:中国无人能逃脱通胀压力
  • 商寅泉:自住型商品房前景初探
  • 周彦武:如何突破监管的存贷比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