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10月以来的新基金募集,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反差局面。
今年持续担纲冲规模利器的债券型基金,近期销售数据异常惨淡,业内已经出现某债基连续两次延长募集期,最终还得发动员工和家属认购才勉强成立。
与此形成巨大的反差是,曾经卖不动的股票型基金,销售明显放量。
股债产品的销售反差,更加凸显出投资者对债市的悲观预期。但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债市调整接近尾声,尤其是利率债已经处于底部区域,四季度会有恢复性的机会。
冰与火的反差
“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压抑而又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一波三折,总算是跑到了终点。”于亮(化名)是某基金公司负责公募基金销售的渠道经理,近期刚忙完一只定期开放债基A的新产品销售。
于亮介绍,基金A自8月末即进入销售期,原计划是9月中旬结束募集。但没想到的是,基金销售数据非常惨淡,临近结束期的募集规模还不到1亿份。迫于无奈,宣布将产品的募集期延迟至9月底。
但不巧的是,9月最后一周正是银行季末拉存款的时点,客户经理根本没有心思销售基金。于是,公司只能再次发布延期公告,在国庆后再追加两周时间募集。
因为已经连续两次延长募集期,这让于亮和其它销售团队“鸭梨山大”。过去这两周,渠道经理拼命跑银行渠道,动用所有人脉资源来推动基金A的销售。但整体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离募集期只剩最后两天,银行渠道的销售数据只有1.7亿份,离最低2亿份的成立门槛还有3000万的差距。
为了确保基金规模能达到2亿份,于亮称公司最后不得不动用了熊市时期卖基金的“杀手锏”。据于亮透露,在募集结束前三天总裁办发了一封加密邮件给副总级别以上的管理层,要求他们倡议部门员工以及家属积极认购基金A。
“这是公司第二次发邮件让员工认购新基金,第一次是在2008年QDII基金发行时期。”于亮说,因为公司称会登记员工和家属的购买情况,因此,员工不管内心是否乐意,但至少行动上是积极认购债基A。
债券A的销售惨淡是近期债券类新基金募集的典型代表。记者采访的其它一些近期正在募集的债券型基金,销售情况都不乐观。例如,某大型基金旗下已募集两周的债券型基金,目前销售量刚过1亿份。
但与债基难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同期在银行募集的股票型基金,销售情况大大好于预期。
“我们股票型产品的销售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销售第一周,每天五千多万的销售数据,仅4天就差不多达到2亿的规模。”销售经理陈娜(化名)介绍,股票型B是公司10月期间推出的发起式产品,基金开卖前,公司制定的销售目标就是成立的最低点5000万。
“所有的宣传物料,包括销售计划都是按照5000万的规模来准备的,但没想到第一天的销量就有5000多万。”仅仅不到一周时间,销量就达到2个多亿,这对陈娜以及团队而言,无疑是意外的惊喜。
“以前是股基卖不动,大家都不敢推股票型基金,争着推债券型产品,动辄就能有几十亿的认购规模。但现在是变了风向,债券型产品变成最难卖的基金。”某大型基金公司广东分公司总经理介绍。
债市处于底部区域?
基金销售数据代表的是投资者对债市悲观的情绪。但基金业界对这两大市场的看法,与此有明显不同。
“投资者的行为往往具有滞后性。股票型基金好卖是因为今年以来一批成长风格的基金有了赚钱效应,这促使一些基民重新开始关注股基。”近期正在销售股票型基金的市场部总监担忧,A股结构性的机会持续了三个季度,四季度很可能会有调整期。
前述总监认为,债市经历三季度的深度调整,四季度已经到了比较好的投资时点。
与此同时,第三方理财机构对债市的态度也悄然转变。10月10日,好买财富的投资顾问向投资者建议配置债券型基金,他们提出债市到了底部区域,目前具备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今年4月,我们注意到市场资金面比较紧张,当时就提出不看好债市。后来钱荒后债市的表现,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好买财富首席分析师曾令华介绍,目前债市处于底部区域,四季度会有一波恢复性的机会。
债券按大类品种分为信用债和利率债,而国债和金融债是利率债中存量和发行量最大的两类。目前,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利率债收益率已经处于历史高位。
“债市的调整压力已经不大,但到年底前还看不到趋势性的机会。”华南一位掌管着200多亿规模的固定收益总监判断,目前信用利差处在历史均值下方,未来还有调整压力。但利率债已经是在底部区域。
即将管理5年期金融债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钟伟同样看好利率债的投资机会。
“目前金融债的收益率已经接近2008年水平,即过去10年的高点,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抄底机会。”钟伟介绍,目前5年期金融债到期收益率已经在4.9%上方,2008年顶部也就是4.96%,2011年最高水平则为4.68%。
但也有基金经理持谨慎看法。“利率债确实在底部,但也有可能在底部盘旋很长一段时间。”深圳某专户债券投资经理认为,现在买利率债很安全,但很难判断何时会有行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