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总结早期市场投资经历:买股票不能靠关系

2013年04月18日 06:19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付建利 陈春雨

  15年前,中国第一批基金公司成立。在这个新兴行业里试水的年轻基金经理们初出茅庐,勇敢探索,把价值投资的理念作为指引,视彼得·林奇、巴菲特为偶像。他们也许会感慨美国基金行业的辉煌像是梦想和传奇,他们也许感觉15年的基金封闭期如此漫长,但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正在参与打造中国基金行业的传奇——基金兴华

  如果说过去15年是中国基金行业从小到大成长的求学之路,兴华基金无疑是个中翘楚,以持续优异的成绩,高居榜首、荣耀毕业。基金兴华15年11倍的净值累计增长、年化18.5%的收益,让中国基金的投资业绩在全球基金行业的业绩排行榜上熠熠生辉。基金兴华的投资历程说明,在波动加大、不断发展完善的A股市场中,选择优秀的基金、坚持长期持有,是能够收获超额回报的。

  如今,基金兴华通过“封转开”向新的持有人再次敞开了大门。站在新的起点,兴华基金的基金经理们不再是初上战场的小兵,而是身经百战的勇将。日前,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曾经掌管过基金兴华的四位明星基金经理,他们有些还坚守在公募基金,有的已投身私募江湖,但兴华基金无疑都在他们的投资生涯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王亚伟:那些年过得很充实

  作为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传奇般的投资生涯正是从执掌基金兴华开始的。

  管理基金兴华约三年时间,王亚伟坦承“压力也很大”。回首早期的证券市场投资经历,王亚伟用“那些年过得很充实”来总结。

  无论当年在公募,还是如今在私募,王亚伟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对于“王亚伟效应”,王亚伟在淡然一笑的同时,也显得有点无奈:“对于我来说,当然是没有所谓的‘王亚伟效应’更好。如果市场越来越成熟,就不会有这些所谓的效应。”

  对于市场对王亚伟喜欢赌重组股的质疑,他说:“我很少跟上市公司直接接触,手机里面上市公司董事长的电话一个也没有。做投资,绝不是靠跟谁的关系好才能做得好的。”

  作为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传奇般的投资生涯正是从执掌基金兴华开始的。在执掌这只“最牛封基”期间,王亚伟的投资理念逐步形成。他向证券时报记者一再强调“持有人利益至上”、“绝对收益”的理念,而对于市场对他喜欢赌重组股的质疑,他说:“我跟上市公司接触很少,手机里董事长电话一个也没有。”

  “那些年过得很充实”

  回首上个世纪90年代证券市场,王亚伟用一句“市场不成熟,我们也不成熟”来概括。彼时,“庄股”满天飞,王亚伟也没有成型的投资理念,尽管基金的价值投资理念领先于市场,但这一理念一度备受质疑,甚至有“防火防盗防基金”一说。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一批基金公司,华夏基金[微博]很早就在投研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不断创新投资管理模式,如率先实行投资决策委员会下面的基金经理负责制、强调集体决策、重大投资决策充分讨论等。

  “值得庆幸的是,基金业的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在和海外成熟投资机构的交流中不断吸取有益的东西,这一现象和证券市场早期特征是相适应的。”王亚伟说,他本人投资理念的形成,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在著名的“5.19”行情中,王亚伟从1999年初就开始建仓综艺股份这只网络科技股,当时市场主要看好的是这家公司建的8848电子商务网站,在综艺股份一路狂涨的过程中,越到后面泡沫越严重,有投资者甚至预测该股会涨到88.48元。

  王亚伟认为,价值投资当然会注重成长性,网络股也有成长性,但当股价严重透支未来的业绩增长预期,以至当时市场还出现了“市梦率”这一概念时,王亚伟保持了高度警惕。持有综艺股份一年不到,他就全部卖出,获利超过一倍,成功了躲过了随后网络科技股泡沫的破灭。

  管理基金兴华约三年时间,王亚伟坦承“压力也很大”,当时A股市场波动剧烈,“很多时候对于市场的把握不能泰然处之,短期排名压力也很大”。

  回首早期的证券市场投资经历,王亚伟用“那些年过得很充实”来总结。

  手机里没有董事长电话

  无论当年在公募,还是如今在私募,王亚伟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每当上市公司的季报和年报出炉,王亚伟的重仓股都会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对于这种“王亚伟效应”,王亚伟在淡然一笑的同时,也显得有点无奈:“对于我来说,当然是没有所谓的‘王亚伟效应’更好。如果市场越来越成熟,就不会有这些所谓的效应。”

  此外,从王亚伟的重仓股来看,不少都是重组股、ST股,市场上甚至有人怀疑王亚伟提前知道一些上市公司的重组消息。

  王亚伟说:“我很少跟上市公司直接接触,手机里面上市公司董事长的电话一个也没有。做投资,绝不是靠跟谁的关系好才能做得好的。”王亚伟喜欢音乐,有人说音乐给了他投资的灵感,王亚伟对此反问道:“喜欢音乐跟投资有关系么?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在投资上无法量化,也无法归因。”

  在选择投资标的众多考量指标中,王亚伟说,他不会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在我的投资组合里,不同的公司判断的标准各有侧重,都是综合考虑的结果”。比如有些公司,王亚伟并不会过于在意管理层在想什么、干什么;一些周期性的公司,行业景气循环往复,产品价格也会有所变化,投资时着重于顺周期;而一些公司的管理层经营战略对业绩影响会比较大,这些方面主要依靠研究员去调研和把握。

  “我的投资组合很分散,我更加注重组合的风险收益问题。”在王亚伟看来,自下而上地精选个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集中投资个股,选股只是投资的一种导向和一种运作方式,他更重视的是个股的成长性。

  石波:投研创造价值 捕捉拐点投资机会

  石波是华夏基金元老之一,以擅长调研著称,1999年进入华夏基金,从2003年8月到次年2月掌管基金兴华。

  石波非常善于在拐点中捕捉行业的投资机会。对于当下市场,他最看好电子工业。

  石波是华夏基金元老之一,以擅长调研著称,1999年进入华夏,先后掌管过基金兴科、基金兴华、华夏回报等基金。在接受采访时,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投研创造价值”。石波掌管基金兴华的时间并不长,从2003年8月到次年2月,但准确抓住了“五朵金花”的投资机会。

  111个指标量化调研过程

  在诸多研究门派中,石波显然是调研派。他曾一个月调研过50家上市公司,也曾将多年的调研心血浓缩成10张纸,包含111个指标。

  如果说投资是门艺术,调研的过程并不那么美丽,石波还记得2003年去山西调研煤炭企业时,下矿井,进煤山,弄得灰头土脸,上市公司的人对此非常惊讶,因为“公司已经好多年没有投资者来调研了”。

  回忆起当时钟情煤炭股的原因,石波说,是由于电力行业进入高景气阶段,无论股价还是实体投资,都进入高峰期。当其他投资者还沉浸于电力股的狂欢时,他根据上下游需求变化判断煤炭行业供需有望出现拐点。“在生产现场,你会看到挖出的煤炭都是堆积如山,严重滞销,业绩报表上,有的煤炭企业上市就亏损,企业主自己都很难相信,这些黑块会在一两年内成为畅销品,价格从每吨200元上涨到每吨800元。”

  回顾2003年的投资经历,石波感受颇深,“价值投资终于得到市场认可,取代坐庄成为最主流的投资方式”。此后,他更是将调研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手段,总结出“产业链调研、行业专家调研、草根实地调研、竞争对手调研”等四大调研方式。

  捕捉拐点投资机会

  石波也非常善于在拐点中捕捉行业的投资机会。在他看来,所谓的拐点就是盈亏平衡点,一些低迷的行业,由于资本流出供给减少,一旦需求复苏就能很快转亏为盈;另外,新需求的兴起也会让公司利润快速增长。

  石波回忆说,在2004年,他就是用这种办法挖掘到了船舶行业的投资机会。当时,该行业也是遭遇常年亏损。他去调研时,看到多家公司简陋如街边小店。同年,国家颁布船舶行业振兴计划,支持行业发展。石波认为,在中国出口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市场对海运需求增加,在政策利好且预期一致的情况下,船舶行业未来三年的盈利增长很快会在股价上得以体现。事实证明石波的判断是正确的,当初他调研的沪东重工,在更名为“中国船舶”后,一度创下294.17元的历史高位。

  对于当下市场,石波最看好电子工业。他认为,东亚国家超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唯有依靠电子工业。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化,苹果将不再是一枝独秀,谷歌[微博]眼镜等都会陆续推出,需求是全球性的,中国有机会成为重要的代工市场,相关企业有望进入拐点向上期。此外,随着天然气及美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发展,石油相关行业或将面临向下拐点,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有色等上游资源行业或将步钢铁后尘迈入行业拐点向下期。

  张益驰:研究是投资最重要一环

  张益驰2002年进入华夏基金,2006年开始执掌基金兴华,在任职期内获得了138.92%的回报。

  张益驰认为研究是投资最重要的一环,他非常强调发挥行业研究员的力量。

  张益驰2002年进入华夏基金,2006年开始执掌基金兴华,在任职期内获得了138.92%的回报。

  张益驰认为,投资者是在不断磨砺中成长的,多元的投资方法、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基金经理的成长。他称自己为“老人”,年轻的研究员是他了解“新世界”的重要窗口。

  研究找出投资逻辑

  张益驰认为研究是投资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较为复杂的行业中,如果没有弄清这家公司核心竞争力、利润增长点在哪里,他绝对不会贸然投资。张益驰说,他是在掌管基金兴华时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的。

  2006年初,市场刚刚回暖,29岁的张益驰接棒成为基金兴华的第六任基金经理。接任后不久,张益驰就将宝钛股份、振华港机(后更名“振华重机”)列入重仓股。他说,当时市场对宝钛股份争议很大,不少机构建议回避。他之所以能够坚持投资,一是发现宝钛股份能够有效地传导价格上涨因素,并保持净利润持续上升。“以前成本10万元,售价20万元,变成成本50万元,售价100万元,毛利率没变,但净利润增长空间打开了。”二是在实地调研中他了解到,公司有望得到军工企业的大订单。果然,大订单出现之后催生了股价的上涨。

  选择振华港机的原因更简单,当时各地出现港口投资热,他判断港口修好之后必须用到专业设备,而振华港机的主营产品恰好就是集装箱起重机械。

  张益驰非常强调发挥行业研究员的力量。他认为,投资需要思想碰撞,每个人的投资方法不同,旁人的话不可尽信,但对同一个行业,别人不看好的原因、逻辑是什么,这些都会成为风险提示,一旦类似情况出现,可以从容面对。

  传统行业不能放弃

  经历两次牛熊转化后,张益驰树立起了自己的投资理念。他认为,传统行业绝对不能放弃,因为传统行业是中国经济的主流,但会呈现一个特点,即强者恒强,大公司吞并小公司,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他认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格力电器,国内空调行业已经出现负增长而该公司年利润仍能保持20%左右的增长。

  对于成长股,他倾向于买熟悉的行业,只关注上市一年以上的公司,因为目前新股过度包装的情形越发严重,且发行价过高。以创业板为例,上市3年以来股价翻倍的只有7家,而中小板涨幅10倍的超过20家,剔除时间因素,创业板在带给投资者超额回报上的优势并不突出。他认为创业板中必将酝酿着未来的大市值公司,但是研究精力有限,无法完全覆盖,此外,最大回撤也太厉害,食品行业一些小公司最大回撤达到40%,投资人无法承受,对于他来说,理想的投资标的在100亿~200亿市值。

  阳琨:投资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华夏兴华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阳琨2006年8月加入华夏基金。阳琨自2007年6月接掌基金兴华以来,基金相对上证指数创造了100.69%超额收益,是历任基金经理中创造超额回报最高的一位。    

  华夏兴华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阳琨2006年8月加入华夏基金,2007年6月接掌基金兴华。

  值得关注的是,阳琨自2007年6月担任基金兴华的基金经理以来,基金净值增长率超过50%,而同期市场指数跌幅均超过46%,基金相对上证指数创造了100.69%超额收益,是历任基金经理中创造超额回报最高的一位。

  青睐逆向投资

  在阳琨看来,投资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痛苦是永远的,幸福也永远只是暂时的,因为我们随时都会犯错,随时需要修正自己。”阳琨说,投资的关键就是不断地去适应市场,首先是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心态。

  阳琨认为,现在很多所谓的成长股都是伪成长股,机构投资人要从过去偏向成长股转向价值投资。

  如何投资价值股?阳琨认为,最主要的就是逆向投资,也就是在市场恐慌、价值股遭到错杀,或者价值股被大部分投资人忽略时进行投资,这个时候的价值股较为便宜,安全边际也高,但这需要投资人对价值股有深入的了解,而且敢于在估值便宜时重仓杀入。

  瞄准两端进行投资

  寻找真正的成长股和真正的价值股,这是阳琨在投资中着重抓的“两端”。首先,对于那些真正的新型成长股,如节能环保、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影娱乐等行业来说,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批企业由小变大,市值扩展空间很大;其次是传统行业的转型如果成功的话,也很有前景。传统企业转型尽管会比较艰难,但投资人不能因为是传统产业就给这些企业贴上“传统”的标签。

  在执掌基金兴华期间,有两件投资上的案例至今让阳琨难忘。

  2008年A股市场大跌,基金兴华的仓位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50%左右,但全年这只基金业绩并不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阳琨及时减仓。印花税单边收取的消费发布后,指数接近涨停,阳琨当天本来准备去日本考察,得知印花税单边收的消息,他在酒店住了一天,趁市场超跌反弹减掉了30%的仓位,成功规避了其后股指的大幅下跌。

  2009年初,阳琨去调研一家水泥企业,让他惊奇的是,买水泥的车子排起了队。这让阳琨感受到了投资加码的气息,他赶紧打电话叫交易员买这家水泥企业的股票,后来这只股票和其他水泥股一样,成为2009年反弹最强的品种之一。阳琨说,在投资上,他崇尚自上而下进行判断,然后从微观层面不断加以验证。

  “我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盲目追逐热点的同时,做一些超越性的东西,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事情。”这就是阳琨在投资事业上的终极性追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央本级三公预算公布:公车费近44亿
  • 体育湖人胜火箭西部第7收官 季后赛西部对阵
  • 娱乐台57岁作词人急办爷孙婚 嫩妻父欲告诱拐
  • 财经3月70大中城市仅温州房价环比下降
  • 科技大佬当年:上升期的史玉柱与陈天桥
  • 博客新疆特大沙尘暴(图) 中毒女生朱令近况
  • 读书正说六宫:后妃们的"工资"差别有多大
  • 教育精英入围城 在港内地生的“七年之痒”
  • 育儿去香港抢不成奶粉抢纸尿裤?(图)
  • 冉学东:金价下跌必然预示着房价下跌吗
  • 袁一泓:呼吁彻底断绝福利分房
  • 姚树洁:撒切尔夫人鲜为人知的一面
  • 徐斌:滞胀是全球经济逃不掉的命运
  • 叶檀:黄金下跌预示着新一轮经济危机?
  • 张明:躲不开的实际汇率升值
  • 陶冬:去年的经济政策基本失败
  • 李罗力:国五条错在哪里
  • 孙立坚:中国为何要关注资产的安全性
  • 洪平凡: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