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桦;朱丹丹
在公募牌照放开之后,基金业将迎来新的变局。
2013年的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于本周召开,在会议上,针对公募基金的监管定调已经落墨,观察相关监管方向可以发现,未来,券商、保险、私募等开展公募业务;落实新基金法的实施;完善多元化产品满足投资者需求;推进机构对外开放等或成为今年公募行业的关键词。
而这些改革方向,已经出现了先行的趋势,其中,内地与香港两地基金产品互认工作已经启动,浮动费率产品或于年内出现,各家基金公司正在密集申请RQFII额度与新RQFII的ETF基金。
监管三维定调
每年的证券监管工作会议都是对于行业的重要政策定调。
而在今年的会议上,涉及到公募基金的相关工作部署并不太多,但其蕴含的想象空间则非常巨大。
首先是在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一项中,证监会的工作部署指出在2013年要“以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资管理公司为重点,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从事公募基金业务。鼓励公募财富管理机构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积极推动境外养老金、慈善基金、主权基金等长期资金投资境内市场,协助和配合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此外,还包括了“抓紧做好新基金法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支持财富管理机构提供更为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引导个人投资者委托专业机构理财”;“进一步完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安排。继续扩大QFII、RQFII的投资额度,增加投资便利性”;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
而这实际指向了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公募牌照的放开,二是产品设计的进阶;三是以香港市场为破题点的对外业务加强。这事实上是公募三个维度的升级与开放:体制、产品、对外开放。
事实上,从去年公募的改革进程来看,最主要的是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推进,使得以往以主动管理型权益类产品为主的市场,逐步进阶到固定收益与投资工具类型产品并重的格局。而在新的一年里,这种推进已经不能满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大变革的需求,因此,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从而使得此前监管层多次提及的“向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转型”能够得到破题。
产品“大爆炸”时代来临
首当其冲的是公募牌照与公募产品的双突破时代到来。
去年12月底,证监会公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暂行规定》拟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这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文件,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数字空间。
首先是原有公募基金公司数量的大升级,事实上,2010年7月,停滞了近一年半的基金公司设立审批重新开闸后,基金公司的数量不断突破。截至2012年12月底,已经获批成立的基金公司已经有77家。而在2012年4月,监管层又再度为基金公司的申请设立提速,据当时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透露,最近一家新基金公司整个设立申请流程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其表示未来的审理速度还将加快。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仅2012年就有8家新基金公司产生,基金公司数量在这一年突破了70家的大关。
另一方面,随着上述规定的即将启动,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根据测算,将有16家证券公司和1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符合开展业务的条件。这意味着,原本稀缺的公募牌照,将会迎来大扩容的时代。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位基金公司的高层曾回忆过一段历史:其此前在参与筹备成立新基金公司时,与外资股东洽谈时,曾经列举的行业趋势中,就包括当时基金公司已经超过60多家的数量,竞争激烈。而在当时,外资方的回应是,国外的基金机构有上千家之多,目前的60多家远未称得上是竞争充分。
而未来,这种上千家的“大爆炸”,在国内也许不会是幻想。
除了机构本身的大爆炸,随着1月1日起实施的基金产品审核改革,基金产品多年来受到发行通道的桎梏终于消除。这让基金业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必须用新的方式面对一个全新的产品“大爆炸时代”。
放松产品管制的效果已经出现,2013年伊始,新基金发行的大塞车就已经到来。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一年的时光才刚刚打开,在发与待发的产品就一度突破了100只的大关,一些大型公司甚至采取多只基金同时发售的策略。
而这种情况未来也许会越来越普遍,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许多大公司今年的发行计划都在20只以上。而这仅仅是原有的公募行业成员的计划,未来,券商保险、私募加入竞争后,新产品的数量或呈现几何级的增长。
“大爆炸”时代下,各家的对策皆有不同。
一部分实力强大的大型基金公司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拥堵渠道带来的沉重发行费用,另一部分则打造特色化道路,比如专注发力创新型产品等品牌。而有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则选择了不参与,有北京中小型基金公司的人士对记者指出,其公司目前的2013年发行计划仅为两只。
告别旱涝保收?
机构数量与产品的大扩容是2013的新趋势,而产品升级也将是2013的一大焦点。
产品升级最为关键的突破或为费率改革产品的出现。据记者得到的信息显示,已经有基金公司在筹备今年发行浮动收费模式的基金。
事实上,费率改革的讨论在业内并不陌生,但在去年,这个得到了真正的突破。从去年年中开始,从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开始,监管层由上而下开展了费率改革的多项讨论。而基金部也曾草拟了一份相关的报告,在去年经基金业协会咨询各公司意见。
在基金业协会召开的业内讨论会上,已经形成了相关改革的思路,包括进一步放松费率的管制,鼓励基金公司通过适当降低管理费,实现支点式浮动管理费等多种形式,实现管理费的多样化,鼓励行业竞争,从而使管理费能够体现基金公司管理能力和产品特点,同时在初期对支点模式的管理费进行指导,将调整幅度控制在30%以内等。
而据了解,当时定下的即将展开的工作就包括,以创新试点方式允许部分基金调整收费结构,适当降低管理费同时收取销售服务费;探索实施支点式浮动收费模式,允许管理费率结构多元化。而随着基金公司对相关产品筹备的成熟,这种打破旱涝保收模式的产品或将于今年内正式破题。
而这对于整个公募基金来说,将是一场由收费模式带动的整体投研思维的变革。浮动管理费率,意味着基金管理人将更多采用绝对收益的投研思路,这与过去相对收益的行业习惯完全不同。
事实上,这种改变已经产生,在过去一年,已经有包括多家基金公司采用了绝对收益考核体系,未来,加入这一行业的公司或将更多。
RQFII大扩容
无论是公募参与者的大扩容,还是旱涝保收模式的变革,都是属于国内市场参与者的进化,而新的监管方向显示,公募未来的发展方向还会往以香港市场为首站的国际化发展,在这点上,包括了自身走出去,与国际机构走进来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走出去”。在这点上,过去一年的QFII与RQFII大扩容已经提供了启示。其中,RQFII无疑是公募基金在过去一年新发掘的重要战场。
截至2012年底,外汇局公布的RQFII额度已经达到了670亿元人民币,其中,基金公司占据了绝大多数,达到了570亿元额度。而目前总体RQFII额度在2700亿元,这意味着至少在眼下还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额度供基金公司在内的RQFII参与者去发挥。
事实上,目前香港市场仅有南方、华夏、嘉实和易方达四家公司发行的ETF人民币基金,而他们都遭到了香港投资者的“疯抢”,一票难求。
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纷纷开始登陆这块新的热土。据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目前多家基金公司正在密集申请RQFII额度,同时还有基金公司在申请发行新的RQFII型ETF基金。
基金公司的热情不难理解,在内地基金销售愈发艰难的情况下,“疯抢”产品无疑是久违的盛况,而这些产品带来的收益更是丰厚。事实上,目前多只RQFII产品的管理费皆远高于内地基金的收费水平。需求与收益皆超乎想象之外,监管层释放出的未来将进一步扩容RQFII额度的信号,使得内地公募基金或将在2013年加码投入这一市场。
RQFII仅仅是“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未来,这种内外的互联互动将会真正升级。在2013年首先得到破题的或是内地与香港两地基金产品互认安排。
据最新消息显示,香港证监会副行政总裁张灼华近日表示,正在建立的香港与内地两地基金平台,预期在香港注册成立及营运管理的香港证监会认可基金,将可享有“获认可香港基金”的地位,而合格的内地基金则可享有“获认可内地基金”的地位,这些获认可基金将可获准直接在对方的市场销售。
而在去年底,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曾指出,将推进内地与香港跨境基金互认与销售。
内地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人士的连续表态,意味着这一互认架构已经渐行渐近。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指出,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本月底将赴台湾地区,与台湾地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金管会)主席陈裕璋召开首次两岸证券监理合作平台会议。而台湾地区早已允许符合条件的海外基金在台湾公开销售,这或为未来的基金互认新平台展开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