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你放心把钱交给一位80后基金经理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2日 16:54  《好运Money+》
80后,都在职场做什么?80后,都在职场做什么?
基金经理 年龄 从业年限 管理基金名称 任职以来回报(%) 业内同类基金平均业绩(%) 任职以来年化收益(%) 基金类型
齐东超 33 3.10 汇添富成长焦点股票 -14.77 -24.56 -5.03 普通股票型
齐东超 33 3.10 汇添富民营活力股票 2.50 -16.96 1.07 普通股票型
李晓铭 33 2.84 富国天源平衡混合 7.33 -12.87 2.52 股债平衡型
成胜 33 0.00 银河行业股票 -8.77 -20.77 -4.58 普通股票型
吴印 31 2.16 万家公用事业行业股票(LOF) -25.45 -17.66 -21.20 普通股票型
吴印 31 2.16 万家双引擎灵活配置 -3.72 -2.79 -1.74 偏股混合型
吴印 31 2.16 万家精选股票 16.04 -0.82 普通股票型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网

  80后的基金经理业绩

  原题:80后做大事

  你放心把钱交给一个80后的基金经理吗?那些80后中高层主管、公司BOSS,能相信他们吗?

  MONEY+记者|仇晓慧 田苗苗 钱芸莱

  摄影|裴永宅

  80后到了做大事的年纪。

  看看开篇照片里那些不到30岁、神采飞扬的面孔,他们或开创、或运营着自己的商业帝国。越来越多的80后在证明自己。这些已经做成大事的80后们告诉我们,他们完全可以胜任。

  它们也不再只是些励志故事。年龄?那本来就不是问题。王亚伟正式接管规模为20亿份的基金兴华时,年仅28岁;李旭利26岁起就开始在南方基金担当基金经理。

  与中国香港的成熟市场不同,内地的基金经理有点儿太年轻。截至2012年8月28日,上海财汇数据显示,现在职且公开年龄的80后基金经理已经占三成,中流砥柱仍旧是70后,占到六成,60后基金经理已经不到一成。

  2012年以来,随着王亚伟、王炯等70后明星基金经理各奔东西,80后基金经理开始活跃起来,3年前的质疑又再次浮现:

  让这些30岁上下的80后基金经理,动辄挥斥几千万至百亿元资金,做这些大事,他们值得信任么?

  生于1982年的吴印,目前是万家精选的基金经理。他最早担纲基金经理是在2010年,当时他做的是万家双引擎基金经理,是国内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之一。

  他不担忧自己的年龄,唯一担忧的是历练不够,他希望在掌舵基金时,操作上能更成熟。做基金经理之初,他也做过追涨杀跌这类不淡定的事,受了不少教训。

  他说自己与那些有经验的“老人”相比,没经历过股市中诸如“5·19行情”之类的经典时刻,很多“老人”十几年前就研究过的一些股市规律,他也相对经验不足。所以他非常勤奋,会看书、追问。

  不过谁都得承认年轻的优势,比如思维不容易受局限,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更快。他说自己最近在研究游戏行业,走访了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董事长是1984年生人,2008年开始创业,做手机游戏,公司估值35亿元。在这个刚刚诞生5年的行业里,这个董事长即便只有4年年资,已然非常资深。他发现圈子里的同龄人在增加。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里有越来越多80后,他与这群同龄人交流起来很有共同语言。

  吴印看好一些有潜力的新兴行业。他说,现在网络游戏每年产值600亿元,利润300亿元。腾讯QQ的一年盈利就有150亿元。然而在A股市场上,超过1000亿市值的公司只有20多家,腾讯的市值已大大超过宝钢。他对传统行业规律上的经验可能没有“老人”丰富,但从产值、利润角度,潜力很大的新兴行业可以形成他自己的优势。

  他在渐渐学会让更多人去帮自己解决问题,他喜欢团队的力量。

  中国基金行业总共不过发展了10多年,像他这样在行业里工作了7年多的人,已经非常资深,“海外基金行业发展了50多年,你干了20年也还算年轻。”他觉得上升快速关键还是在于坚持。

  齐东超是汇添富基金公司两只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与毕业后才找到兴趣点的吴印不同的是,他觉得自己天生就对投资感兴趣。

  生于1980年的齐东超在29岁时成为基金经理,一上手就是公司的一只规模120亿的大基金—汇添富成长焦点。很多基金持有人一看是80后基金经理掌管,都纷纷赎回,短短一两个月,规模就下跌到100亿元。

  他之前已做过5年分析师、研究员,而且,他觉得自己太喜欢投资这件事儿了。他2004年拿到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那时正是熊市阶段,股市非常低迷,他们同学中有三分之一都去了国外。他留在了国内券商。

  齐东超说,尽管他不是很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但那段时间,确实压力很大。但既然做基金经理,首要任务就是给持有人赚钱,后来,他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因为业绩做得不错,那些持有人重新回归,毕竟对持有人而言,基金是否挣钱才是关键。他的汇添富民营活力基金,截至2012年8月3日,基金近一年回报在247只同类产品中高居前三甲,近两年的业绩回报也在194只产品中高居第5位。在最新一期过去一年银河证券星级评价中,该基金获得五星评价。

  基金经理经常要跑出去调研上市公司,年轻的脸庞一开始可能是劣势。然而齐东超自有办法,他花更多时间在准备工作上。上市公司管理层只要与他聊上5分钟,发现他想的东西、对公司的理解,与自己近期的思考是在一个层面的时候,就不会在乎他的年龄,甚至愿意跟他交流对公司现有问题的想法。

  齐东超的投资风格是成长股类型,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公司投资总监张晖的影响。“对我来说,我只对两件事情感兴趣:股票涨,进个球。”—他是汇添富足球队的热情参与者。

  他也煎熬过。2006年,他还是化工研究员,也是公司里唯一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员。当时有一阵无数化工股涨停,他却没有发现这个投资机会。那还是个夏天,大空调在吹,他的汗却止不住,这是一下子就会损失几十亿的踏空。

  还有一次是在2008年,公司持有了一只股票,它们一直想卖,突然间这只股票强势反弹,难道判断失误了么?经过反复思考后,他还是建议卖出。结果,公司就趁着这只股票反弹的两天出空,出空后,这只股票下跌了80%,虚惊一场。

  他现在常把投资心态挂在嘴上。他在学着淡定—对投资圈的人、尤其是掌握大笔资金的基金经理来说,这还真是个需要历练才能掌握的技能。

  富国基金的李晓铭目前顶着金牛基金经理的光环—李晓铭在2010年曾以年收益率18.08%、混合型基金第一名的成绩,荣获“2010年度混合型金牛基金”奖项。他目前掌管的富国天源平衡与富国低碳环保两只基金加起来有15亿元左右资金规模。

  他喜欢这份工作。他也只关心业绩,对持有人利益负责,他甚至不关心排名,只看能否在一个长的时间内,在获得与风险状况匹配的情况下追求最大回报。

  他的团队里有各种风格拔尖的人,研究能力也不错。他喜欢这种不在于对方年龄大小的平等工作气氛。

  李晓铭每周都要出差一次,他说自己只想努力工作,为的是对得起这笔支付给他的薪酬。近期业绩下滑让他压力很大,他宽慰自己:“业绩起伏难免,关键看长期。”但他转身就有了另一个决心,他想证明自己作为金牛基金经理的实力。

  同样是80后的银河行业基金经理应胜认为,好的大环境和个人的努力是造就80后基金经理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早期由于喜欢并看好证券投资行业,就抄了个底,在指数最低迷的时点入行,然后因为年龄优势,在欣欣向荣、机会不断的科技行业成长起来。”应胜管理的银河行业股票基金2010年至今的3年时间内增长了26.16%,在全部股票型产品中名列第一。

  从基金投资方向上看,李晓铭做的低碳环保、齐东超做的民营活力,都代表了新兴公司的方向。他们进入了不错的团队,拥有了最好的宏观和策略指导,企业氛围和投研实力也给了他们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基金公司发展扩大的几年,更为这些在一家公司“从一而终”的新人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

  虽然未来等待这群80后基金经理有很多漫长的市场周期,但是,他们也在等待机会。有时成功也在于更早的历练。

  更多80后在进入公司的主管阶层。

  2012年,是就职于全球第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致同会计事务所的税务与转让定价业务总监包孝先从业的第9个年头。他跳过两次槽,第一份工作是在普华永道。像很多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走出来的人一样,他语速很快,走路总是健步如飞,多数时候,他都一副行色匆匆的样子。

  一到新公司,他就发现,原先四大的优势顿时就没有了。“当时Tax部门一个人都没有,业务方面也要靠我们自己来做。虽然公司在全球的规模很大,但在上海多少还是个新生儿。”年纪不大,加上长了一张娃娃脸,包孝先挺在意这件事,他担心会因此缺乏说服力。他希望团队的凝聚力能弥补这些看上去的短板。每次在与客户谈判前,他几乎都会征求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意见。他们也会特意提到一些国外类似的成功案例,以此来增加客户的信任感。

  他渐渐认识到自我经营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为了整合一些可以被整合的资源,他变得更加social,除了研究案例和谈判,他也会有意识地去结交一些不同领域的朋友—去跨界,这其中的很多人也确实给他诸多帮助。

  沈复昊一直有心中的目标。他是GE亚洲特种光源项目的产品经理。他反思过80后管理者的不足:“相比70后,我们往往想得、说得更多,做得很少。在一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前,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表现得很有耐心和韧性。”他也加了句转折,“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更活跃、更能带来一些超前的、创新的想 法。”

  之前工作8年,他遇到过两个导师。第一个的风格是凡事亲力亲为,第二个则是“不出大事不愿过问”的“放权”上司。“这样的信任,对于一个急于深入了解行业的年轻人来说,犹如雪中送炭。”也是因为敢于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他竟然逐渐能带回很多意想不到的业务回来。

  而直接的结果是,在不到半年时间,他就成了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虽然他的下属只有一个工程师和另一个销售。他们都比沈复昊年长许多,年资也要更久。“我能做的就是在工作时,对事不对人,在工作后,给予足够的尊重。我在过节时会想到买些小礼物送给他们,聊表心 意。”

  但是,这样的成长虽然已经是“像打了催速剂”。沈复昊依然看到了危机,“工作一年半的时候,我已经看不到上升的空间,我的圈子也仅仅停留在和我平级的那些同事,无法结交更上层的人,对于公司的制度管理,我几乎一无所知。”他申请了加拿大Ivey商学院的MBA课程,毕业后则辗转几家,加入GE。他现在的想法多少带有些创业精神,“无论你在哪里,坚持记住你不只是一个雇员。忘记你只为一个雇主干活的想法,坚持做自己的投资者,要时刻保持些创业精神。”

  汪峰在2010年底成立了自己的公司LuxSea Boutiques,其理念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中国女性带来各种设计师品牌。

  目前,他已经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开了第二家实体店。他被《福布斯》中文网评为“30岁以下的最佳创业者”之一。

  公司初创没多久时,两个合伙人就因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宣告离开。汪峰也觉得自己在管理上还有些天然的劣势,很难对一个人大声,也很难拉下脸训斥自己的员工。在公司的管理层或者员工的名片上,他能清晰写明他们的职位,但是他自己的名片上,永远只有一个名字。

  汪峰的团队很年轻,平均年龄也才25岁。他们缺少一个有威慑力的管理者。

  “后来我干脆想了一个办法,所有的人我都进行单个培训,以3个人为一组来我的办公室,我会用电影或者其他有声教材告诉他们,针对他们的职位,到底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必须避免的。”他为这轮培训花费了2周的时间。

  他使用的更像是家族企业管理办法。“在我们的圈子里,不少比我做得更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企业文化也相当亲民,几乎清一色都是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据汪峰自己回忆,只要进入过团队的人都会很喜欢他,“即使离开了很久的人,过年也会给我发短信。”

  但因为长了一张大学生的脸,汪峰自己觉得很吃亏,“每次和别人谈生意,总被误认为是刚来的实习生。”为此,他蓄起了小胡子,“这样可以看起来成熟一点。”但据和他谈过生意的人透露,汪峰在谈生意这件事上却从来不含糊,几句话就能聊到要害,绝对不是一般的小角色。

  LuxSea目前拥有43个欧美时尚品牌的代理权,按照计划,下半年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增到5至10家,其中上海就会有3家。“希望好的事情才开了个头。”汪峰说。

  80后往往由于启动资本金有限,多集聚于技术类或服务类的轻资产创业。他们目前的创业模式大抵可分为两类:以专利技术掌握先机、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取胜。

  封华显然是前者。他2012年8月刚刚度过30岁生日,今年是他创业的第四年。从2009年销售额1万元,到2012年预计销售额1000万元,封华带领他的企业在4年时间里实现了1000倍的增长。封华是上海复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翔科技)的总经理,也是创始人。

  这是一家拥有四项技术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二项软件著作权的公司,它的主营业务是多媒体交互创新。

  听起来有点抽象。还记得世博会湖北馆入口的激光琴吗?参观者抚琴就会响起悦耳的琴声。进入主展区之前,参观者会看见投影在镜面玻璃上的曾侯乙编钟,千年古器宛若重生。如果敲击互动装置,编钟乐声便会响起。这一名为“金声玉振”的多媒体展示正是由复翔科技设计完成的。

  这是一家以技术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很难想象,它的创立者封华竟完全没有专业技术背景。

  “我是一个不太好的创业者,我是为了创业而创业。”这个少年时代贩卖冷饮、大学期间当倒爷的文科男一直怀揣着创业的梦想。从中南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后,他做过半导体LED设备的销售,在有色金属行业的大型国企里做过总经理助理,在工作4年后,2008年他终于考入复旦(微博)攻读国际MBA。

  读书其实是他开展创业计划的第一步。“首先商学院的学习可以把多年积累的商业和管理经验系统化,其次可以结识一些当代的青年精英才俊共同交流分享,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寻找到一些志同道合者,共同创业。”

  很幸运,他找到了。2008年底,他结识了复旦本硕的一个技术牛人团队,正式牵手合作创业。创业之初是种“三无”状态:无经验无人脉无资金。不过当时封华没想那么多,先做起来再说。

  2009年3月,公司成立。核心团队是一个MBA带着几个本硕技术牛人,全是在读学生。和谁创业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创什么业,怎么创。

  “三无一有”,公司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创业团队先后获得了全国传感器应用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世博专项上海赛区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全国三等奖。但他们的问题是:不知道技术和市场的连接点在哪里,怎么把科技转化为市场序求,转化为商机。

  转化过程中,封华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充分发挥商业能力,制作精良的商业计划书在众多创业计划中脱颖而出,率领创业团队一举夺得复旦大学“聚劲杯”创业计划大赛冠军。

  接着,在MBA同学的推荐下,借着世博会的契机,封华接下了两个场馆多媒体展示设计的订单。在此期间,公司还获得了两笔外部投资。

  年轻是这个团队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劣势。他们激情洋溢,但同时除了封华之外,其他人都没有工作经历,这意味着社会阅历的缺乏,更不用说对商业的深层理解了。商务谈判在一些时候可能就变成不成熟的不对等沟通。身为80后创业者,因为年龄被质疑并不鲜见。在创业过程中,封华经常被质疑:年纪这么小,能不能把事做好;公司这么小,会不会卷款逃跑。给你两百万订单?能行吗,十万二十万可以。预付款付个大几十万都得考虑半天。

  他们没有什么能说服别人。只能一单单做,积累口碑。受挫、打击、抱怨自然也有,但封华的朋友李鹏用总能“原地满血复活”形容他的状态。

  虽然没有技术背景,但封华一直是团队的老大。团队成员大多是“85后”,没有社会经验阅历不足,封华负有把握团队前进方向的重任。他的销售和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团队实现了很好的互补。可以说,他是公司对接技术和市场的那座桥。

  而且封华特别善于团队激励,他总能隔一段时间就给团队带来“惊喜”,从前期获得免费的办公用房、赢得创业大赛冠军到两笔风险投资。他就像一个隔段时间就来发糖的圣诞老人,让团队有期盼,始终保持着一个“high”点。封华说这是典型的组织行为管理。做boss的要让团队树立信心,觉得这个公司是有前景的,看得到增长。“如果迟迟没有好消息,就去找别的圣诞老人了。”“有利好消息不能一下子释放完毕。持续性地释放永远有盼头。”“最重要的考核标准是,每一年回顾上一年,个人和公司是否都得到成长。”

  好消息是公司的确在持续成长。第一年销售额只有1万多元,第二年142万元,第三年近900万元。公司从2011年就开始盈利,从最开始的5个人到今天已有23人,从最开始的三四辆自行车,到现在公司员工已经买了6辆轿车。不过,封华的车是公司里最差的。他每个月拿8000元工资,开一辆雪佛兰乐风,还是外地牌照。他在做总经理助理的时候年薪曾经超过20万元。他说自己很享受创业的过程,他想做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司。

  汪义庭和徐之松的创业是后者,他们想做的是打造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他们想做教育领域的“淘宝”。

  2008年,汪义庭辞职,开始打造学易优网,他之前一直在教育培训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因为发现业内并没有专业的教育培训搜索网站,他觉得这个空白是一个绝好的商机。

  汪义庭把全部30万元的积蓄都投入到网站建设和运营中,他在全国43个城市都建立站点,囊括了当地绝大部分的培训机构和课程。平台搭好了,但是不赚钱。之前网站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广告费用。但这部分收入只能和运营投入勉强持平。

  创业进入了瓶颈期。汪义庭希望通过引入合伙人来打破僵局。徐之松正巧在这个时候也有了创业的念头。教育培训的圈子不大,两人早在2009年就相识,并有过合作。徐之松很欣赏汪义庭执着创业的勇气,学易优网也建立了很好的渠道和平台。汪义庭则觉得这个合伙人行业经验丰富,对资本市场熟悉,也有资源。两人希望能够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让创业之路走得更远。

  生于1981年的徐之松是同济大学哲学系的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全国考研教育培训机构上海分部工作,这家公司曾获得全球最大投资基金—红杉资本和联想集团(微博)直属投资基金2000万美元。多年的职业经历积累了丰厚的行业资源,也带给他和资本打交道的经验。

  同为1981年出生,毕业于同济工程系的返利网网站创始人葛永昌已经是成功的先例。葛永昌耗资10万元创办返利网,后来赢得了顶级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

  徐之松创建了“新中教育商城”的B2C模式。这是一条教育电商通路: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教育培训课程的模式,客户既可以享受线上支付的优惠,也可以通过线上的评价机制,迅速找到优秀的教育机构,网站通过运营也可以获得收益。

  但他们遇到了年轻团队容易遇到的最大困难—资金瓶颈,毕竟电商是个烧钱的行业,大多通过独特的商业模式吸引资本投资,一边圈钱一边烧钱,通过大力市场推广做大规模,然后才有可能赚钱。

  他们开始和圈内人熟练地打着交道,他们在等待被认可的那一天,正如当年的每一代期待被同行、前辈、客户、投资人们认可的年轻人一样,他们需要更多信任。至少,那些梦想中的大事,他们早已迈出了第一步。

  他们头痛的管理难题

  怎么激励团队?

  金钱并不是所有因素,不妨结合你是活力四射的80后的特点,保持正能量的活力,给予下属充分的肯定,甚至是冒险的空间。你会发现,在这种环境下,下属很容易迸发出好点子。

  怎么解决TEAM合作问题?

  你把整个Team想象成一条船,制定一个明确的航行目标,明确Rule & Responsibility 。要知道,职责不明常常会带来各种扯皮。而且,可以预见不同部门都有各自利益,事先为这类冲突想一些解决预案。

  怎么管理更有经验的人?

  谦虚些没什么错,不妨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也得自信强大点,别怯场,相信自己肯定有过人之处。你必须得不断学习新知识,但也要想办法多发挥有经验的人的才干。

  怎么在团队中建立信任?

  80后新主管由于经验欠缺,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缺乏判断力。关键是要保持中立、客观,让人觉得你是公平的。也不必刻意掩饰失误。让你的同事们相信你在努力,并且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么与其他部门协作?

  部门合作往往是为完成公司更高层次的大任务,得多做点准备功课,知道每个部门的长处与特点,尊重其他主管。明确自己在这个大任务里的职责和责任对象,遇到矛盾先冷静。

  怎么处理团队动荡?

  你可能会面临流动性的挑战。因为一个组织里总是有经验比你丰富的人,或价值观与你不同的人,不过这对你也是好机会,你可以重建符合你价值观的人员体系,新组织也更稳定。

  感谢上海翰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毕琳、Talent2人力资源公司上海总经理施勇健为80后主管提供建议。

  他们的创业经验

  发自内心的原动力

  封华说只有自己发自内心去创业的人才具有把创业做好的可能性。他们会更在意自己的经验、教训,不知疲倦,却又乐在其中。

  重视前期积累和市场调研

  封华跨领域创业,原来的行业经验和人脉的积累对现在的创业几乎没有帮助,他对市场需求没做充足的调查,结果在红外触摸框的研发上走了不少弯路。市场上其实已有成熟产品,技术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去研发。

  学会“借力”

  创业必须学会“借力”。封华借助的是技术团队之力,又借助商业社会、学校的力量,先后两次赢得了免费的办公场地、获得风险投资。汪义庭和徐之松的合作也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实现团队创业1+1>2的效果。

  仔细筛选合作者

  要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精心筛选合作者,基于共同的奋斗目标才会走得比较长远。徐之松的经验是,合作拍档在创业团队中形成互补比较好。合作前最好能用合同把双方的责权利明确下来,有规则好做事。

  善于调动团队积极性

  主动创业的人比较能够面对挫折,一往直前。但不要忘记那些被你“拖下水”的被动创业者。领导者必须及时激励。封华的“发糖策略”是一个好办法。持续利好消息会让整个团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更有效率。

  做好“试错”的准备

  封华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一将功成万骨枯”,创业其实就是这么残酷的过程。很少人能够一次创业就成功。封华的经验是要勇于“试错”,也要能够承担“试错”的后果。这是开始创业的必要前提。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四位政治局常委先后就钓鱼岛表态
  • 体育世预赛-兰帕德救主 英格兰平 西班牙胜
  • 娱乐郭晶晶婚礼装备曝光:婚纱女王级
  • 财经温家宝达沃斯论坛回应对刺激计划指责
  • 科技iPhone 4S国内销量差:苹果安卓此消彼长
  • 博客司马南:破解太极神功 钓鱼岛问题始末
  • 读书优势劣势并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图)
  • 教育数学大家批“中国式奥数”害人害数学
  • 育儿男童用遥控车拔牙(图) 老师一天收礼近万
  • 健康秋季食疗去火排毒 转基因大米试验内幕
  • 女性大小S姐妹着装PK 张雨绮10个珠宝瞬间
  • 尚品最适合中国男人的礼服 富婆建飞机豪宅
  • 星座测试爱情需要清理吗 面相看谁能早婚
  • 收藏一角钱狂涨60万倍 哪些珠宝玉石能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