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star晨星美国分析师:GreggWolper
张洁编译
你是否感觉市场上的基金越来越多并且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在搏人眼球?这绝对不是幻觉。美国市场在过去十年中的发展中,不仅共同基金呈现数以千计的增长,同时还伴随着数不清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封闭式基金的出现,其中不乏一些针对细分市场的特殊基金。
让人感到困惑的可能不只是可供选择的基金数量,为了达到所谓的合理的分散投资,投资者现在需要配置的资产类别可能远超出之前预期。除了股票、债券和现金这些传统大类资产以外,越来越多财经作家和理财顾问以及基金公司都在不遗余力的向客户宣扬最新的理念-即构建投资组合时还需适时考虑一些不动产或者大宗商品。当然老生常谈的理论也肯定会被强调:在进行股票挑选的时候,需从公司规模(大盘股和小盘股),投资市场(国际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和本土市场),以及投资风格(成长型和价值型)这三个维度去综合考虑。
听到上述建议,一部分投资者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买入更多类型的基金。这种做法导致投资者持有20-30只基金,整体投资组合呈现出杂乱无章,难以管理的状态。而另一类投资者则呈现相反的应对策略:他们更倾向于无为而治,通常依靠持单只限定目标日期或者集成的“一体化”(All-in-One)的基金,依赖产品本身特性分散风险。事实上,仅持“一体化”(All-in-One)类型的基金的确也是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风险分散的。但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一体化”基金都是优秀的基金,并且多数投资者也都更倾向于自己挑选基金。其实,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持有少数几只基金就达到合理的风险分散。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风险分散。
达到预期目标还是超越市场?
也许更确切的说,投资者进行分散风险的出发点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较为传统的观念是维稳,即当某类资产亏损时,其他类别的资产是盈利的或者至少能够维持原有价值。另外一种较为激进的观点则认为:如果不持有所有资产类别,那自己会有可能错过那些在未来十年来表现出色的领域。
正是后一种观念导致投资者持有过多的基金。例如某投资者可能持有了一只业绩不俗的国际性基金,但是很可能又想分享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从而继续购入新兴市场基金,尤其是些专门投资在例如中国或者印度这些热门的新兴市场基金。投资者还可能因为不想错过黄金价格走势持续走高的表现而增持有黄金类基金。在这种投资逻辑的驱使下,投资者可能会陆续购入更多投资于其他种类贵金属和大宗商品的基金。市场上的确存在很多的共同基金或者ETF可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但谁能准确预测具体哪只基金能够在业绩上拔得头筹呢?有时,一些专注在特定的领域的投资的确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积累不错的超额收益;但所谓的长期投资的目的并非是赢得战胜市场的比赛。长期投资是为了保证投资人自己的投资目标,并且能够抵御一定的市场波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传统的分散风险是一种保守型的策略,而相对激进分散风险的目标则是为了赢得比赛。
实践出真知
强调一点,坚持保守类型策略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就要放弃持有新兴市场或者黄金类基金的想法,也不意味着投资者就不能从这些相对较新的品种上获利。关键是投资者需正确的挑选基金并适量持有。
例如,一些主要投资在各种大盘股票上国际基金,本身就能提供较好的风险分散机制。例如,先锋旗下的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Stock Index。至去年年底时,该基金已有超过20%资产投资于新兴市场。由于其近期转换了业绩基准,这只基金现在比之前持有更多的小盘股。除此之外,投资者还可以考虑Thornburg International Value。这只基金持有少数小盘股,因其基金经理认为新兴市场提供了更好的投资机遇,基金持有大部分都为新兴市场股票。
与此同时,如果投资者认为大宗商品可作为独立的资产类别,并且已经非常了解其相关知识,那么持有投资于大宗商品的共同基金和ETF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毕竟由于大宗商品与其他大类资产的普遍的低相关性,可使其在别类资产表现不好时仍能具有一定的防御风险的能力。但是如果投资者仅仅是出于不希望错过任何一个“中头彩”的机会而购买多种专注于不同种类大宗商品的ETF的话,其结果可能会和投资者的预想背道而驰。
简而言之,长期投资并不等同于买彩票寄希望于中大奖。适度的多元化投资搭配适量精心挑选的基金通常即可满足投资者的长期投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