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方晨
基金公司的重心开始转移。
“原来基金公司最注重的是投研,现在变成了产品设计。”某沪上基金公司部门总监对《机构投资》说。
另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则直言刚聘请的投资总监是公司的新王牌。而该投资总监藉以一战成名的功绩就是对某“创新基金产品”的管理。
产品“创新”成为基金公司的新抓手。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型基金的诞生,成为推动这一改变最猛的催化剂。
然而,央行连续两次降息的“多米诺骨牌”摇摇欲坠。接下来的那几块“骨牌”,分别是储蓄利息下降、银行票据业务收益回落、债券收益率下滑。
身处游戏之中,以短期存款、债券和票据业务为主要投资范围的短期理财基金能否独善其身?
疑问在堆积。应该如何定义短期理财基金、它们能否为基金公司创造利润、未来基金创新产品仍否炙手可热?
【借了银行理财的壳】
短期理财基金产品备受投资者追捧,这让基金公司不得不动心。
在华安基金(微博)和汇添富基金推出短期理财债基之初,一位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部门总监曾对《机构投资》坦言,并不看好此类理财基金的未来,公司仍会按照原来的计划推出产品。
然而,两个月后,在证监会披露的上报基金产品列表中,这家基金公司申报的短期理财债基赫然在列。
“短期理财基金之所以卖得这么好,就是借了银行理财的壳!”谈论短期理财基金时,总会有人如此评价。
对于记者抛出的“短期理财基金是不是创新”这个问题,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微博)犹豫再三后答:“如果单从产品本身来说,不是创新;如果从基金业的角度来看,算是。”
王群航似乎并不看好这类产品:“创新产品我们当然都支持。基金公司对于货币基金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好,否则,哪里有短期理财债基的市场空间。短期理财债基是个别实力雄厚的公司玩的游戏”。
“每个人对创新的定义都不同。如果说只有从无到有,并且意义非常重大的产品推出才叫创新,是否太过严苛了?我认为创新不一定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如今新产品推出越简单越好,能满足投资者需求就好。”华安基金营销副总裁陆文佳反驳。
这与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微博)的想法不谋而合:“基金产品设计要符合绝大多数投资者和社会的认知,不要“象牙塔式”的设计。”
业内有质疑认为,短期理财基金只是在做噱头,并没有真正进行产品设计。对此汇添富基金和华安基金齐齐喊冤。
在去年上半年,汇添富就开始准备类银行理财产品。汇添富基金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曾刚说,公司在产品、营运、IT等展开各方面的协调,“其复杂程度大大超出常规的基金产品准备”。
“很多人说短期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比并无优势,但短期理财基金采取的持有到期策略能消除货币基金摊余成本定价法所带来的公允价值与净值价格的偏离。我们整个策略降低了流动性的风险,也没有影子定价带来的偏离度的风险,追求的是固定收益、确定性的收益。”陆文佳强调。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宋楠认为,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短期理财类基金的相同之处在于定位类似,均主要针对风险承受能力低、收益预期稳定、投资期限在1-6个月的投资者;两者均有一定封闭期,封闭期内产品不能申赎。不同之处在于短期理财类基金在信息披露上更加透明、认购门槛极低,认购渠道也更加丰富便利,产品循环运作适合投资人提前规划资金用途。
2011年以来,股市震荡,投资者在普通产品上无法获得赚钱效应,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形成了畏惧心态,有了避险情绪,由此低风险、收益稳定的投资理财产品得以迅速发展。
海通证券的基金研究报告中提到,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度发行数量已从2008年的6629只上升到2011年的 24033 只,短短 3 年内增长了近 4 倍。
恰在此时,监管层开始控制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来揽取存款的行为。2011年底,银监会不再允许发行 1 个月及其期限以下的理财产品。这给基金公司推出短期理财基金提供了契机。
【两大关卡——低收益、大赎回】
然而,低廉的管理费也激起了业内的议论声浪:理财基金透支两年管理费,汇添富、华安赔本赚规模,赚钱的仍然是银行……
短期理财基金带给基金公司的收益确实很低。
有人算了一笔账:按照一般情况,理财基金的第一个月管理费的收入大约为550万元;按照市场惯例再分给银行一半左右,那么,一只目前最大规模的热门基金,一个月能够给基金公司带来的收益应该不超过300万元。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想到申购量会有这么大。产品当然是赚钱的,但规模可能会受到影响。”陆文佳回答得很干脆。
“汇添富理财基金定位于满足广大投资者的低风险投资需求,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通过让渡管理费,完全免除申赎费用,投资者可实现零成本进出,帮助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借助理财基金进行日常理财。”曾刚说,“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管理费并不是产品设计的首要出发点,为客户提供真正符合其理财需求的产品才是基金产品长期生存之道。”
此前,业内普遍认为基金公司虽未能从短期理财产品中获得收益的增长,但好歹实现了规模突破。然而,没有考虑在其中的,是巨额赎回量。
6月11日,汇添富30天一月期满后赎回额约160亿元。截至6月30日,汇添富理财30天的总资产净值为151.62亿元,可见其规模缩水幅度超过37.9%。
7月11日,华安月月鑫进入第二期运作,而月月鑫第一期的赎回金额接近150亿元。
相比之下,汇添富的情况更加让人担忧。不同于华安短期理财产品的封闭期,汇添富的短期理财基金采取的是“天天可申购,满30天可赎回”的滚动模式,所以在第一期资金到期后,天天都可能面临赎回。
曾刚则认为赎回风险没有传言那么大。他说:“从各方面的反馈以及持续营销的结果来看,添富理财30天产品有非常深厚的客户基础,是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好产品。”
他还表示,汇添富理财30天产品的客户构成中,个人客户占绝大多数,这使资金分布十分分散,出现集中赎回的可能较小。另外,该产品具有每个交易日都可以买的特点,每笔申购资金均需按月封闭运作,每个到期日才可赎回。“这种滚动运作模式,能有效的规避流动性管理上的风险,可以规避货币基金面临赎回量未知、现金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陆文佳坦言,一开始华安就做好了投资者进行赎回的准备。她说基金在月末打开,而月末是资金最紧张的时候,资金缺口大,所以利率相对较高,基金收益也高,这是华安在投资和营销上所做的取舍,在投资上,对于客户收益是有帮助的。
“我们这也是保护持有人的利益。任何产品的生存一定取决于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如果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总有投资者认可你。”华安基金营销总裁秦军说。
【理财基金需求将长期存在】
短期理财基金产品并非一开始就得到了监管层的接纳。
事实上,早在2009年,国联安就开始尝试挖掘短期理财的“金矿”,但被证监会无情驳回。
这只名为“国联安信心增长定期开放基金”的产品,是一年期产品。据国联安某位已离职高管坦言:“这就是一只银行理财产品,当时定位就是要做银行理财产品型基金。”
据悉,国联安最早开始设计时,与会里有过沟通,希望推出一只3个月底银行理财型基金,但未获许可。因此正式上报时,改为半年期——但会里仍觉得太短,担心基金经理管不好。最终国联安无奈将其改为一年期产品。“当时开了多少次会啊,领导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强硬,就是不能搞短期的。”
“结果后来发现银行理财产品蜂拥而上。到了今年,可以做了——不要说6个月的,甚至14天的产品都能做了。这说明证监会在被动放松监管。特别是郭树清主席的上任,否则这事松不了口。”至今回顾,该离职高管仍感慨颇丰。
秦军认为,基金公司能够开闸做理财产品,因为基金公司本身的产品定位,在非常严格的监管之下,产品运作很透明,再加上它的低门槛和低风险性,投资者更加容易接受。而银行会在理财产品、存款和基金之间做出比较和均衡,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短期理财基金产品在银行推出的性价比非常高,才来推。
“产品的未来,我是看好的,因为还是存在需求,蛋糕这么大,现在被吃到的还只是一小部分。即使将来股市转好,我认为此类产品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目标受众不同。整个金融行业未来的分工,这类银行理财产品也许我们基金公司会能占到一席之地。”陆文佳推测。
曾刚也满怀信心:“为了对接对庞大的低风险理财需求的匹配,市场对理财基金的需求将长期存在,虽然股市仍会有牛熊转换,但是目前国内中小投资者对于类似产品的需求,将在较长时间内非常旺盛。”
曾与汇添富基金势均力敌的某基金公司高管并没掩饰对汇添富规模大幅提升的艳羡,不过他也说道:“依靠产品创新只是在如今市场环境下的最好选择,也是基金业必经之路,但最终,还是会一切以业绩为重,这是毋需质疑的。”
基金产品创新的市场仍然很大,还有很多领域在等着业内的探索和挖掘,只是拔得头筹的同时,也别忘了投资者的利益才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