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基民投资成本更应该让银行还利于基民。
【《证券市场周刊》特约作者 王群航[微博]】/文
对基金行业而言,降低管理费率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对此,我有一些个人的看法。
降费率无实惠
回想前后因果,降低管理费的举措似乎与管理层期望通过此举来平息市场的怨气有关。但降低管理费率真的能够有效平息基民之怨气吗?市场涨的时候鼓吹长期投资,刚跌的时候号召定投,再跌的时候就不敢说话,当市场处于最需要理性引导的时候,理性的声音没有了。
降低管理费率,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以主动型权益类基金这个当前怨气最大的产品类型为例,目前的费率标准是1.5%,八折之后是1.2%,投资者得到了0.3%的实惠,即每100元的投资,每年少支付0.3元的管理费。区区0.3元,相对于近几年的亏损,虽然不是九牛一毛,但也于事无补。
我并不反对降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但是,怎么降,需要有个明确的说法。一刀切地八折,比较难以理解,这似乎是在顺应近些年的某种社会潮流:凡是数字,都热衷于带“6”或带“8”。
降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不在于以此弥补基民的亏损,而是要把其中的虚高部分剔除,还利于民。
我的建议是:既然基金公司普遍给了银行渠道方面很高比例的管理费提成,那么,降低管理费率的标准就可以按照业内普遍给予银行的“管理费提成”比例来定,把给银行的钱还利于民。
而且“管理费提成”这部分收入其实可以被看成为多余的,没有了这些,基金公司一样可以较好地过日子。这些钱,是银行方面依据渠道的强势对基金行业的掠夺,把这个钱返还给基民,基金公司就失去了给银行管理费提成的“底气”。
银行渠道独大
以当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为例,基民的投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构成:认购费率通常是1.2%,申购费率通常是1.5%,赎回费率通常是0.5%,管理费率通常是1.5%,托管费率通常是0.25%。其中,认购费、申购费、托管费通常是渠道全部拿走,管理费通常被以银行为主的渠道分走很多,赎回费中有25%的部分是要硬性归入基金资产的,其他的部分,基金公司方面似乎也不可以全部得到。
由此来看,认购费、申购费、托管费、赎回费、管理费,银行渠道方面费费都拿,银行渠道在基金销售服务方面的获利很大。其不合理之处在于:第一,一个机构内,不同的部门做不同类型的服务,均参与收费,是否有多重收费的嫌疑?第二,做销售的,收入比做投资的高,即做体力的,比做脑力的高,这种情况已经最为明确地表现在货币市场基金、短期理财债基这两类基金上。
以银行为主的基金销售渠道,近年来学习券商大力推广网上销售,各家银行的网上基金交易量均超过了半数,十分有效地减轻了柜台的服务压力。这种情况表明,过半数的基金销售并没有得到银行渠道方面的直接服务,银行方面只是提供了一个通道。
券商提供股票交易通道,收费标准极低;第三方销售机构提供网上服务可以打折;银行方面提供基金交易通道服务,收费标准为什么就一定要几十倍高于券商呢?
银行高收费阻碍基金发展
拟降低基金管理费的收取标准,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证券监管层悉心呵护市场的良苦用心。但是,呵护之余,千万别在另一个方面自残,现在这样,就有点像当年降低股票交易佣金收取标准一样。
国家经济增长面临困境的时候,银行的收入却在大幅度地增加,以至于引起了全市场的公愤。基金市场目前的这个情况,就是一个缩影。
中国基金行业当初的发展,照搬的是国外的传统模式,没有参考当时最先进的国内证券交易系统,现在看来,的确是一个失误。
换个角度来看:银行的确对基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银行现在的这些做法将会阻碍基金行业的发展。
作者为华泰证券金融产品研究评价中心总经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