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民账上僵尸基金渐多 应主动回避年中敏感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9日 12:59  新闻晚报

  记者 崔烨 制图 邬思蓓

  随着6月末是商业银行半年考核的时间窗口的临近,银行揽存压力增大,不少基金公司为了争取更好的发行规模,主动“避让”缩短募集期。然而对基金公司来说,发行规模没扩大基金只数却越来越多正在带来一个大问题——规模接近5000万元“清盘红线”的僵尸基金越来越多。

  主动回避年中敏感期

  最近一周间敏感的投资者会发现,银行大堂推荐的理财产品往往更多。 “主要是银行接近年中考核了,揽储压力渐大,基金发行因为市场不好本来就有难度,不如避让一下。 ”一位总部在上海的基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放眼7月,业内人士预测,一般当银行度过了月度和特殊时点考核期后,基金销售规模都会有所增加,不过今年情况似乎不容乐观。

  因为从最新的市场情况看,部分产品已经出现发行困难,延长募集期的状况。据统计,基金销售今年以来持续遇冷,年初至今已有8只新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仅6月份就有景顺长城上证180等权重ETF联接基金、长安沪深300非周期行业指数基金等4只基金延长募集期。特别是景顺长城上证180等权重ETF联接基金的募集期已经延长至80天,逼近 “新基金的募集期一般不得超过90天”的规定。

  不过,从历史上看,每年6月选择跨月发行的基金都非常少,基金公司不愿在敏感期与银行考核“相冲”。而从大多数市民的投资偏好上看,银行的低风险理财产品也显然更受青睐。

  在光大银行(微博)网点,一位投资者坦言:“虽然基金投资门槛低,只要1000元就可以了,但宣传往往与实际表现不相符,连债券基金也经常出现亏损;银行理财虽然要5万元起,现在不能说保本,但半年拿个4%到5%是没问题的。 ”

  “僵尸”雪球越滚越大

  此外,近年来基金市场由于业绩太差,普遍出现数量增多规模却停滞的现象——数据显示,从1998年的5只基金增长至100只,用了5年的时间;而从900只到突破1000只,只用了6个月时间。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随着审批采取多通道同时进行后,基金数量平均每半年便增加100只左右。但基金业自从2007年末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万亿元的峰值后,便一直徘徊在2万元-2.5万元的水平之间,至今已有4年,2011年缩水比例更是高达12%。

  投资者小王展现给记者的就是一只著名的老牌 “僵尸”基金:“我买的这只上投摩根QDII当时可热了,按比例申购,我申请买2万元,最后买到手大概只有5000元左右的份额。”不过,小王庆幸幸亏到手只有5000元,因为这只基金自成立后就一路亏损,长期在五毛六毛中徘徊,眼下更是只有0.504元了:“眼看着新基金不断推出,显然是没有希望了。 ”

  另一位投资者展现给记者的是嘉实主题新动力:“目前净值在0.85元附近,我2010年底买到现在从来没有分过红,但眼看着他们公司在去年年中又有一只新股票基金出来了,业绩比较基准大同小异,基本上也是‘沪深300指数收益率×95%+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5%’。老的股票基金业绩还没做好又推一只新的,而这只新的现在也在亏损状态,那我手里这只老的更没救了! ”

  对于僵尸基金,投资者纷纷表示,可以理解靠天吃饭的基金公司在大盘不好时业绩亏损,但不能理解其为了攫取市场,隔个半年就推只新产品不顾老产品的做法。

  投资新品前细思量

  老基金、次新基金面临“僵尸”问题,新基金的情况又如何呢?记者在银行大堂注意到,目前正发行的嘉实优化红利基金自称:“主要投资于盈利增长稳定的红利股票,在高现金红利的股票中精选具备成长潜力的公司股票进行投资。 ”虽然基金专家也表示,从海外市场的历史表现来看,投资高分红股票确实能跑赢市场,并收获可观的超额收益。

  但就以所谓的抗风险红利基金为例,这些基金在国内的表现却相差巨大。来自银河证券的统计,截止6月8日,9只成立时间满3年的主动型红利基金,过去3年表现最好的基金收益率达7.09%,最差的基金收益率仅为-25.29%,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近33%。

  “这主要是由于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分红长期不规范,由此出现了诸如分红‘铁公鸡’、异常分红,甚至是伪分红等现象。因此,投资标的的选择和相应策略的把握,成为国内红利基金成败的关键。 ”业内人士指出,新基金在发行时往往说的一好百好,可一旦业绩出现问题又听之任之,或者索性转道再去发行新基金,这也导致了僵尸基金越来越多的尴尬局面,建议投资者在选择时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行业蛋糕没有增长,审批节奏加快产品数量猛增,出现‘僵尸基金’不足为奇。 ”令一家总部在上海的基金公司市场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为保证基金不被清盘,寻找帮忙资金已不新鲜。 ”

  ◎名词解释

  所谓僵尸基金,就是成立以来,从未给投资者赚钱,而业绩一直如僵尸般趴着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遇上了僵尸基金,就仿佛遭遇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带来的不仅是钱包上的折磨,还有心理上的煎熬。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