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观察:新基金公司存在惯性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8日 02:39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金石

  最近基金业的一些消息让人不免纠结:一方面,种子基金、理财基金、专项资管计划等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消息频频不断,基金公司的发展途径、业务空间一下拓宽了许多,不由让人感到阻碍基金业发展的“天花板”似乎有被捅破的希望;另一方面,也看到一些新基金公司,依然高举冲公募规模的旗帜,基金成立不久就遭遇严重缩水,管理层震荡,资本金告急……令人在感慨新公司发展不易之余又有些审美疲劳,似乎无论外部环境是否变化,新公司跑马圈地的发展路径还是一成不变,低效而单调。

  从近年来有关部门“去行政化”和支持创新的政策以及尝试来看,推动基金行业市场化、规范化、多元化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基金公司面临着从基金行业向资产管理行业转型的历史机遇;而从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通过业绩和服务的长期积累来创造品牌,通过拥有自身特点的市场定位来形成比较优势,最终完成客户和规模的增长,这是市场化条件下,资产管理行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之相比,中国基金行业长期以来,在行政管制条件下形成的重首发拼规模,不顾市场条件和自身情况一味追求大而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显然已是不合时宜。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基金公司,尤其是一些新基金公司在股东层面上似乎并未认识到这一点。由于新基金公司筹备时间往往持续数年,发起人在筹备基金公司时瞄准的是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当时市场上的那些老基金公司,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存在惯性思维,缺少与时俱进的思考。

  同时,基金公司牌照的高门槛和行政化审批,使得部分新基金公司股东依然对“牌照”这一稀缺资源的溢价存在过高期望,而前些年基金公司股权转让情况也让一些发起人确信,只要有相对完整的产品线,即使公司盈利情况不佳,依然可以实现基金公司股权的溢价转让,这也造成了一些基金公司发展战略短期而粗放,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至于前不久某合资基金外方持有股权折价交易的事实似乎被他们选择性遗忘了,而基金监管去行政化的趋势似乎也未被重视。当股东及其代理人本身对新公司发展缺乏理性判断时,经营层往往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随波逐流豪赌一把,希望在资本金耗完之前新公司经营能见起色;要么在日常运营中冲突不断,最终只能因“个人原因”卷铺盖滚蛋。

  因此,新基金公司要想改变目前的生存困境,在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大环境下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摈弃短期、粗放、靠天吃饭、不切实际的发展战略,做好长期经营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当然,新基金公司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不能只寄托于解放思想,更关键还是要看基金行业的制度创新及产品创新进程,相信随着基金行业市场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基金行业的生存空间和创新空间会更加开阔。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