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重仓股伊利股份跌停追踪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8日 00:57  上海证券报微博

  ——“又一次偶然”还是“习惯性失误”?

  2012年6月15日,伊利因其召回部分产品的信息而全天跌停。同时,该股也成为继紫鑫药业双汇发展重庆啤酒上海医药等之后的又一例基金重仓股“踩雷”事件。

  不同的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此次伊利的公告并不能算作“黑天鹅”事件,而对那些在该股上持股超过8%甚至更高的基金而言,似乎很有必要对其投资理念、风险分散和管理的原则再一次反省和思考。

  ⊙本报记者 周宏

  伊利全天跌停

  此次伊利跌停的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该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召回部分产品的声明,原因是“产品汞含量有异常”。

  事件宣布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上周五,伊利开盘全天跌停,当天总成交达到882万股,同时跌停板上依然有1.16亿股的抛压,以伊利剔除控股股东外的流通股本计算,约有持股量超过1.24亿股的投资者当天有抛售意向。以当日收盘价计,市值超过24亿元。

  基金一季报显示,伊利股份主要为偏股基金所持有,按照当季公布的基金重仓股名单,基金持股在3月末一度占到伊利股份的35%以上,算上基金受托管理的社保组合以及其他机构,整体持股预计会超过50%。

  当日成交回报也显示,主要的交易者是基金为代表的专业投资者,以及券商的自营和资管子公司等。

  基金风控能力再遇“考试”

  不过,让机构投资者可能松一口气的是,本次“踩雷”事件发生的时点比较有利。过去5个月内,伊利所在的消费类板块整体表现较为落后,伊利自身估值水平也较低,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不同机构“践踏而走”,争相出货的惨烈程度。

  事实上,在后来公布的相关成交数据显示,包括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客户资产管理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客户资产管理部、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证券自营分公司所在的席位是在积极买入的。虽然,整体数量不大,但机构看法的多元化对于该股避免未来的连续跌停比较有利。

  但这不意味着该事件中蕴含的风险得到了淡化。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依然有不少基金在1季报(近期亦不排除增持)中持有伊利股份比例超过8%。季报显示,不乏业内的龙头公司大比例持有该股。相关公司的整体风险管控的流程和理念,明显值得反思。

  风险警报应长鸣不懈

  从伊利此次跌停反映的情况看,基金显然应在几个方面进一步反思。

  首先,对于传统的优质股票,背后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应该定期、及时的重新评估。

  包括伊利在内,不少消费类股票在过去多年相对稳定、良好的业绩表现,使得他成为不少股票型基金经理心目中的白马股,经常习惯性在低位予以增持。此类个股的基本面和潜在风险是否如常,是需要基金投研团队予以反思的。

  其次,对于当前流动性条件下,基金组合的集中度应予反省。从过去双汇、重庆啤酒等事件的历史过程看,基金的投资风险并不一定体现在其买入的理由或公司价值的波动上,有时候过于集中持有,本身即给其他力量以“狙击”的理由,并往往容易导致较大的净值损失。

  如何控制流动性风险,也是伊利事件给基金经理们提的又一个考题。

点击进入[伊利股份吧]讨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