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私募债的魔鬼诱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6日 00:59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李良

  拨得云开见月明,中小企业私募债终于破冰起航。这着实令基金业债券投资经理们小小激动了一把。

  在降息通道已然打开,债券市场收益率快速走低,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以及回购利率均已数月走低的背景下,债券投资经理们迫切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而首批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利率拟定在9.5%至13.5%之间,远高于目前的市场利率水平,其对债券投资经理们的诱惑力不言而喻。在公募基金业投资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闸门尚未打开之前,基金专户已迫不及待地抢啖“头汤”:据悉,汇添富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专户产品已成功买入首批中小企业私募债,“跑马圈地”的架势俨然拉开。

  私募债的“钱途”令投资经理们兴奋,但风险依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障碍。人们常常会将中小企业私募债与美国风行一时的“垃圾债”相提并论,因为它们从本质而言,都具有相同的特性:发行主体信用等级很低,存在巨大的违约风险,而与风险成正比的,便是远高于市场利率的票息。在上世纪80年代,垃圾债在美国可谓风光无限,大量实力有限的企业或个人,通过发行垃圾债来完成高杠杆的并购、企业重组等,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富神话,垃圾债大王迈克尔·米尔肯因此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明星。但与历史曾经出现的诸多泡沫一样,人们对收益无限制的贪婪不断推高着垃圾债的风险,无法还本付息的现象终于开始泛滥,庞大的垃圾债轰然倒塌,为美国的当时的经济和资本市场留下一地尘土。

  尽管风险无法回避,但“垃圾债”的说法,显然难以为有关部门和投行所接受,于是,我们会亲切地把中小企业私募债称之为“高收益债券”。而受高收益的诱惑,以及业绩考核的推动,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们对“高收益债券”趋之若鹜,庞大的流动性瞬间就淹没了首批推出“高收益债券”的企业,令他们欣喜若狂。至于风险,我们尚只能看到一些轻描淡写的带过,投行和机构投资者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谁说高风险就是魔鬼?

  从过往的历史经验而言,投资者们对私募债的风险满不在乎,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中国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对风险的敏感度远高于海外市场,对每一个新产品的诞生、新领域的开放都会慎之又慎。无论是对发行主体资质的严格审查,还是对投资者买卖的反复理性教育乃至设置投资门槛,其用意都在于将风险尽可能地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在过往历史中,新产品的面世,抑或新领域的打开,在发展初期的风险都会被降到最低点,此时投资常常可以享受低风险、高收益的政策“红利”。有鉴于此,尽管中小企业私募债的理论风险清晰可见,但就目前而言,机构投资者们却并不担心现实中高风险会爆发。勇啖“头汤”的行为,其实就是抢夺优质资源的铺垫。

  不过,正如美国“垃圾债”盛极而衰的历史一样,我们也必须为私募债未来潜在的风险爆发做好心理准备:需要意识到的是,当私募债的数量和市值膨胀至不可思议的水平,其蕴藏的风险之大,便会超出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而且,私募债的发行主体通常是民营企业,政府并无风险担保的义务;需要警惕的是,当发行主体的信用等级不断降低,发行利率却应市场需求而不断飙升,投行们开始需要靠“神话故事”诱导投资者时,发行主体信用违约的风潮便已不再遥远;而更需要清醒的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之路有可能痛苦而漫长,经济下滑的时间和中小企业所承受的压力也有可能超出预期,以救助中小企业为目标的私募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必将频繁承受来自内忧外患的种种冲击,需要投资者有着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啖“头汤”的基金,凭借正在逐步完善的债券投资风险控制体系,或能在未来的私募债投资中占得先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