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让管理费浮动一回又如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1日 09:25  证券时报

  此次监管层酝酿将基金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挂钩,有利于引导基金公司和持有人双方更加重视基金契约的存在,做实相对收益的“相对”二字。当本质为信托产品的公募基金失去了契约精神和公众的信任,固守固定费率也只能是让行业苟延残喘,既然如此还不如大胆抛开成法,让管理费浮动一回又如何?

  证券时报记者 金石

  监管层针对基金业的两项制度创新草案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一是推出股东、管理层、基金经理共同持基,成立门槛仅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二是改革固定管理费的收费模式,酝酿推出与业绩比较基准相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前者引业内掌声一片,细则未出,不少公司基金产品便已准备就绪;后者则应者寥寥,明面上称颂唱和,暗里观望者居多,更有人认为此项改革必引起一批大公司的反弹,即便推出也是形式大于内容。

  一些业内人士对两项改革尝试的不同反应,恰恰证明了管理费改革触动了基金行业最敏感的神经,用最近比较常用的话就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一些基金业人士看来,改革固定管理费模式就是改变了公募基金追求相对收益的产品性质,是对一种在海外成熟市场顺利运行多年、并且目前还在被奉为金科玉律的重要制度的背离,是对公募基金生存模式的挑战;而在持有人看来,基金公司收钱不好好办事,市场好时不见得多赚,市场差时也没少赔,“何以解忧,唯有赎回”,偏偏这些基金产品好死不死就卡在九毛八不上去,凭什么让人每年付管理费还不让讲讲价?

  事实上,基金业与持有人之间的冲突并非如表面所见纠结于固定管理费,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公众对基金行业的信任感缺失,而这种信任感原本应当建立在双方长期对契约的遵守和实践上。然而,在中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的12年间,基金行业由于发展模式、路径及治理结构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短期业绩,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基金契约在代客理财行业中的重要性,忽视了业绩比较基准对相对收益产品的风格和风险收益特征的约束;而基金持有人由于接触公募基金时间较短,所生活大环境的契约精神尚待重构,所以投资者也不太重视基金契约和业绩基准的存在。这就造成了投资者往往按照绝对收益产品的要求对待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而公募基金在大声喊冤的同时发现自己屁股也不干净,既然号称相对收益,何以无论牛熊,均大面积大幅度偏离业绩基准?在无法自辩的同时只能尝试迎合投资者需求,违背产品规律追求业绩的短期回报,结果自然一步错步步错,投资者对基金业的信任在此过程中丧失殆尽。

  因此,笔者以为,此次监管层酝酿将基金管理费与业绩比较基准挂钩,并非存心要动基金行业的“奶酪”,更不是要把相对收益性质的公募产品做成绝对收益。相反,将基金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挂钩有利于引导基金公司和持有人双方更加重视基金契约的存在,做实相对收益的“相对”二字,从长远来看重新建立起投资人对基金行业的信任基础;从短期来看,基金重视业绩比较基准,将使其产品风格更加鲜明,有益于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持有人的资产配置需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本质为信托产品的公募基金失去了契约精神和公众的信任,固守固定费率也只能是让行业苟延残喘,既然如此还不如大胆抛开成法,让管理费浮动一回又如何?如今种子基金呼之欲出,不知有没有基金公司愿意在主动投资型的种子基金中尝试一把浮动管理费?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